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天涯孤客

日前網友 Will 話有唔少 BNOer 返咗嚟,原來人言報都係咁講:

信報 2025年3月8日

Mark O’Neill

移英港人難捱悄悄回流

「她曾在香港當教師,現在於英國一間超級市場當收銀員。我猜她和她丈夫都想回來,但這是面子問題。她曾說香港完了,如果回來,如何向家人和朋友解釋?」Mary Leung是一名香港公務員,她在談及一名兩年前移居英國的朋友,這名朋友跟大概15萬香港人一樣,當英國2021年向BNO持有人開放居留權後,移居英國。Mary說:「有孩子的人應該不會回流,他們的孩子正在英國讀書,但沒有孩子的會考慮一下。」

會計師做廚房 教師當護理員

沒有關於港人回流人數的統計資料,回流人士寧願保持低調,不會大肆宣揚。他們面臨在本港購買或租住住宅的障礙,大多數人離港移英前都賣掉自己的房子,以支付移民費用。根據各種傳聞軼事的跡象來看,回流人數應該不少。

驅使這些人回流香港的原因包括英國經濟狀況和前景不佳,很難找到薪水接近他們在本港收入的滿意工作、公共服務(特別是公共醫療體系NHS)每況愈下,以及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去年10月,英國智庫「英國未來」(British Future)跟另一個組織「歡迎香港人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找出辦法:香港人、就業和生活成本》(Working it out: Hong Kongers, employment and the cost of living)。研究員發現,受過訓練的會計師在廚房工作,資訊科技和保險業專家受僱於倉庫,一名教師在護理院工作,一名前編輯在一些飲宴活動擔任侍應。

報告說:「居英港人由於在英國招聘和面試過程中遇到困難,缺乏合適的就業和職業支援,在港的資歷難以獲承認,僱主對BNO簽證和他們在英國工作的權利缺乏認知,以及有時對自己英語口語能力缺乏信心,都導致他們無法為英國經濟作出充分貢獻。」報告又說:「居英港人很難找到與其技能和資歷相匹配的工作,使英國經濟不能獲取急需的技能,也使新移民難以應付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

英國港僑協會是協助新移英港人的民間組織,Alex Mak在這個組織擔任就職協調員,他說:「對於在香港時社會經濟地位很高的人,他們大多數在英國連一份中級管理職位也找不到,但至少他們有一份工作。原本擔任中層管理人員的,在英國須重新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

香港人在決定是否出發時,可以在YouTube追蹤已經移英港人的生活,這些移居者常描述移居新國家後面對什麼挑戰。

有一對夫婦,男的在香港時是巴士司機,他的太太則是一位教師,他們決定離開,因為他們不希望兩個孩子接受他們認為是扭曲且不誠實的教育。在英國,丈夫是一間雜貨店的送貨員,他想轉職貨車司機,薪金會高很多,但他未收到政府發出的所有必要文件。他的妻子在一間餅乾廠打工,後來在一間招聘公司找到一份她非常喜歡的工作。妻子說:「找到白領工作的香港人是幸運的,大多數人都在工廠、倉庫或零售店幹活。在我的新工作中,我可以幫助更多香港人。」

醫療系統瀕危 蟲鼠橫行病房

她透過新工作,協助很多她在工廠的港人前同事找到了新崗位。她又說:「生活費比我們預期的更昂貴,很多事情都很困難,包括找地方租屋。」定居英國的壓力也影響了她與丈夫之間的關係,丈夫覺得自己的收入和角色不足以幫助一家融入英國社會。可是,二人的女兒在新學校很開心,她們比在香港時有更多空間和自由時間,課程更多樣化,功課較少,老師對她照顧有加。

語言是另一個問題。雖然很多香港人都有良好的英文書寫能力,但他們的口語可能不夠好,掌握不到日常會話中的細微差異和笑話,或不知道對話中是指什麼東西。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競爭時,這可能代表獲聘用和不獲聘用之間的界線。

對大多數人而言,本港經濟前景比英國更好。根據官方數據,英國GDP在2024年第四季僅增長0.1%,而前一季則沒有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英國2025年經濟將增長1.6%。一份由政府委託撰寫的報告去年9月發表,指出英格蘭最受尊敬的NHS處於「危急」狀態,在這個公共醫療系統中,病人等待治療的時間過長,醫院搖搖欲墜,精神病患者被關在「蟲鼠橫行的房間」中,而且磁力共振(MRI)掃描器的數量遠少於同類國家。這突顯了英國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醫療系統長年投資不足和行政干預而陷入螺旋式衰退,而且在遭受新冠大瘟疫衝擊後仍未完全回復過來,政府應如何重振NHS。

一名香港的士司機說:「我不會移民到任何地方,因為我沒有錢,英文也很差,在自己家生活當然會比較好。如果有人移居到另一個國家,那就是希望為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犧牲了自己。」

英文版刊於www.ejinsight.com/eji/author/id/206;謝世民譯

1. 她曾在香港當教師,現在於英國一間超級市場當收銀員。我猜她和她丈夫都想回來,但這是面子問題。她曾說香港完了,如果回來,如何向家人和朋友解釋?...沒有關於港人回流人數的統計資料,回流人士寧願保持低調,不會大肆宣揚。

傷巷中慘難在巨嬰肯國搵工,很可能要做藍領或低收收入工資奴,應該係移民之前已經知道的事實。返唔返嚟,都係睇當事人捱唔捱得住 - 仲有就係面子問題。有啲人講得太死,講到 Grandpa 真係十級恐怖的「殺人正拳」咁,依家返嚟仲要埋堆北中吃喝玩樂圍威喂?過唔過到自己嗰關先(雖然可以宣稱自己乜都唔記得)?

2. 他們面臨在本港購買或租住住宅的障礙,大多數人離港移英前都賣掉自己的房子,以支付移民費用。

點會呢?我城樓價應該在呢班中慘移民後再跌一輪。佢哋應該係有機會「高沽低揸」才對(笑)。

3. 驅使這些人回流香港的原因包括英國經濟狀況和前景不佳,很難找到薪水接近他們在本港收入的滿意工作、公共服務(特別是公共醫療體系NHS)每況愈下,以及難以融入主流社會。

傷巷中剷視睇公立為 cheap 精,在巷通常無私家醫生不歡。其實我城的公共醫療唔差,睇傷風感冒的話負擔得起當然睇私家環境和輪候時間都會好啲,但大病急病重症睇私家仲要揀好嘅醫生隨時被斬到一頸血(呢個就係魔術師贊成買醫保的原因),如果可以接受的話都係睇公家算。巨嬰國民就無咁幸福,疫情嚴重都可以叫人返屋企摳,生死由天。不過,有豉油的空氣、有得一人一票,點都值得啲黃人留低嘅。

4. 有一對夫婦,男的在香港時是巴士司機,他的太太則是一位教師,他們決定離開,因為他們不希望兩個孩子接受他們認為是扭曲且不誠實的教育。...如果有人移居到另一個國家,那就是希望為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而犧牲了自己。

巷女人之患嫁巴士佬?在我城已經是出奇過 Kinder 出奇蛋的故事。但係又無講錯,「小朋友」的確係黃人移民的主要原因或藉口。我城班中剷的成長過程都係接受黃黃哋的龍獅教育,當然視 Grandpa 那些唔太易入口的 hard sell 愛國教育、民族主義為洪水猛獸。但其實中慘家長成日要子女學十八般雜耍考名校,成日攀比「子女 portfolio」,咪一樣咁變態。

5. 語言是另一個問題。雖然很多香港人都有良好的英文書寫能力,但他們的口語可能不夠好,掌握不到日常會話中的細微差異和笑話,或不知道對話中是指什麼東西。

唔好話書寫,就算滿口流利英語,都未必聽得明巨嬰子民的俚語或隱喻或「含蓄(或粗鄙)的說法」,就好似我城有男士改英文名叫阿 Dick 咁...總之呢類要「浸」出嚟來能明白對方講緊乜的「能力」,一時之間未詳標又唔使太介懷,係巷人慣咗高高在上才咁睇唔開,其實呢啲情況去到邊個國家都會發生㗎喇。

***

信報 2025年3月8日

許志宏 啟發新知

新老華僑「返祖家」 60s、97與BNOer移英大不同

近年多了一種飯局叫「移民飯」,去餞別將要移民的親戚朋友,當中移居英國的最為熱門。田北俊早前建議特區政府游說移英港人「返祖家」,要由治及興,「人多就有得興」。那麼近年移英港人到底有什麼經歷?英國居住數十年的老僑,對當年和現今的情況又有何看法?這次老僑和新僑會一起現身說法。

年逾古稀的黃榮富(Brian Wong),六十年代離開香港漂洋過海到不列顛求學、在餐館工作,數十年後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副郡尉,用自己雙手寫下一部精采的「英移記」。

訪問當天早上,筆者與黃榮富伉儷在旺角碰面,原來他當年就在旺角念書。這位太平紳士、英國默西塞德郡的副郡尉,沒穿歐洲的名牌西裝,一身簡單便服,留着灰白鬍子,笑聲爽朗,更像是一位開朗的學者——這並非風馬牛不相及,因為黃榮富擁有經濟學碩士學位,也是英國內政部移民局的官方翻譯。

在香港,一般人視太平紳士為身份象徵,其中一種的「非官守太平紳士」,獲委任人士沒有特別要求,通常是熱心公益事務或對香港社會有貢獻者。黃榮富是英國的太平紳士,跟本地不同,英國的需要當裁判官,有份裁決刑期在6個月以下的監禁處分。

六十年代前往利物浦,九十年代成為太平紳士,當中經過 30年奮鬥。黃榮富起初在餐館邊做邊學管理和烹飪技巧,其後慢慢開外賣店、餐廳,甚至超市。閱人無數,這位老僑怎樣看97移民潮及近年過去英國的港人?

「1997那批(移民),和我們沒什麼特別的磨擦,他們有任何需要,大家都有溝通。他們可以安頓下來。」

高不成低不就

至於近年的BNO移英港人,黃榮富卻有不同看法。「現時這種BNO的,自己或者父母有錢,但他又不敢賣光資產等東西,拿着『半嚿錢』去英國,高不成低不就,覺得全世界都欠他們。認為來到英國,英國和英國人應這樣那樣對他們,誰知感到被為難,三四五年後仍未能入籍。」以BNO簽證移英,須在英國連續居住滿5年,可申請永久居留權(ILR,indefinite leave to remain),然後,在獲得ILR權利12個月後申請入籍成為英國公民,即俗稱的「5+1」。

黃榮富續道,未獲得ILR,「看醫生要給錢」,生活費也不少。因為ILR 持有者可享受英國福利系統,不再需要支付移民健康附加費(IHS, Immigration Health Surcharge)來使用國民保健服務(NHS)。

他亦認為,這批「新移民」跟他們那一代的老僑,在工作和處理事情上有不少理念不合的地方,所以比較難溝通和合作。

「他們經常有一點看不順眼,就是覺得老闆這麼有錢,又揸Benz又揸Audi……」所以心中老是不爽,導致老僑不敢聘請他們。黃榮富補充,這批BNO移英港人,他親身接觸過的並不多。

英文極重要

「另外,譬如你在香港做教師、高級財務管理,你英文行不行?如果不行,你在英國不能做回老本行。我看見很多年輕人去醫院做那些『阿叔,幫你登記排隊好嗎?』……也有許多送外賣、到超市『推車仔』。於是他們變得很抑鬱,前途似乎沒什麼希望。還有現在很多拿了ILR的,個個都去報失業。例如說新冠之後很不舒服,又或有抑鬱等。」

所以黃榮富認為情況是水土不服,而且言語溝通上亦有困難,港人在英國變得很邊緣化,導致不能夠進入主流社會。要入主流社會,首先要跟主流社會溝通。黃榮富不是空口說白話,數十年來,做生意、當裁判官(太平紳士)、教經濟學、搞商會……周身刀張張利,人脈廣闊,包括政府的人。「因為在言語上溝通不好,就進不了主流社會;進不了主流社會,就很難做事了。」

去年英國大選,工黨勝利重返執政,對現時的BNO移英港人又有什麼影響?

「我想會愈來愈苛刻了,因為窮嘛。早前他們才說,要填補前朝保守黨政府留下的220億英鎊『黑洞』,結果在我們這些納稅人身上開刀,例如增加遺產稅等。」所以不只是新僑,現時英國的情況,對老僑也有不少影響。

最後,作為經驗豐富、早已「上岸」的老僑,黃榮富有什麼建議給現時新一批的移英港人?

「隨遇而安,繼續努力,發掘新市場。因為他們的教育水平很高,每個人都差不多大學畢業,是優勢來的。」他邊笑邊語重心長地說。

6. 「現時這種BNO的,自己或者父母有錢,但他又不敢賣光資產等東西,拿着『半嚿錢』去英國,高不成低不就,覺得全世界都欠他們。認為來到英國,英國和英國人應這樣那樣對他們,誰知感到被為難,三四五年後仍未能入籍。」

哈哈,對住呢啲金叵籮,只能說一句:「他們只是孩子啫!」

7. 「他們經常有一點看不順眼,就是覺得老闆這麼有錢,又揸Benz又揸Audi……」所以心中老是不爽,導致老僑不敢聘請他們。

大概是黃人的憎人富貴厭人貧病又發作。其實佢哋唔係針對「老僑」,大陸嗰班「暴發戶」佢哋仲睇啱過眼喇!

8. 黃榮富認為情況是水土不服,而且言語溝通上亦有困難,港人在英國變得很邊緣化,導致不能夠進入主流社會。要入主流社會,首先要跟主流社會溝通。

其實呢一代移民的黃人教育程度已經很好,雖然有唔少讀書唔成的黃黑有青,但中剷子女後生嘅被怪獸嘉獎訓練到英文好過中文都唔奇,又唔能夠一竹篙打一船人也。

***

伸延閱讀:

Are Hong Kong migrants to UK returning home?

Mark O'Neill

February 23, 2025 19:54

“She was a schoolteacher in Hong Kong and now works as a cashier in a supermarket in Britain. I think she and her husband would like to come back but it is a question of face. How would she explain her return to her family and friends after saying that Hong Kong was finished?”

Mary Leung, a civil servant, was speaking about a friend who left for Britain two years, one of 150,000 Hong Kongers who have emigrated since 2021, when London opened the door for those with BNO passports.

“Those with children who are now in school in Britain will not come back,” said Leung. “But those without children will consider it.”

There are no statistics on the number of returnees – those who come back prefer to remain discreet and not advertise the fact. They face the obstacle of buying or renting a property here; most who left sold their home to finance the move. But anecdo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number may not be small.

What is driving them is the poor state and prospects of the British economy,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satisfactory jobs that pay close to what they earned here, deteriorating public services,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 into mainstream society.

Last October think-tank British Future and the Welcoming Committee for Hong Kong published a study “Working it out: Hong Kongers, employment and the cost of living.” Its researchers found trained accountants working in kitchens, IT and insurance specialists employed in warehouses, a teacher working in a care home and a former editor doing events waitressing.

“They are being held back from making their full contribution to the UK economy due to difficulties with UK recruitment and interview practices; lack of suitable employment and careers support; challenges with their qualifications being recognised; lack of employer awareness of the BN(O) visa and their rights to work in Britain; and sometimes a lack of confidence in spoken English,” it said. “They are struggling to find work that matches their skills and qualifications, denying the UK economy much-needed skills and making it hard for new arrivals to cope with rising living costs.”

Alex Mak is employer co-ordinator at Hongkongers in Britain, a civic group formed to help new arrivals settle. “People who had a very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Hong Kong mostly would not find even an intermediate management job – but at least they have a job. Middle managers have to restart their career.”

As they decide whether to go or not, Hongkongers can follow the lives of those who have already gone on Youtube; the migrants describe the challengers of moving to a new country.

One couple consists of a man who was a bus driver here, while his wife was a teacher. They decided to leave because they did not want their two children to receive what they consider a distorted and dishonest education.

In Britain, the husband is working as a delivery man for a grocery shop. He wants to become a truck driver, which pays considerably better. But he has not received all the necessary paperwork from the government.

His wife worked in a biscuit factory before finding a post in a recruitment agency, a job she greatly prefers. “Hongkongers who find white-collar jobs are fortunate. Most work in factories, warehouses or retail. In my new job, I can help more Hongkongers.” She has placed many in her former factory.

“Life is more expensive than we expected. Many things are difficult, including finding a place to rent,” she said. The stress of settling is affecting relations with her husband; he feels inadequate in what he earns and his role in helping the integration into British society.

Their daughter is happy in her new school. She has more space and free time than in Hong Kong, a more varied curriculum and less homework. She is well cared for by the teachers.

Language is also an issue. While many Hongkongers have a good standard of written English, their spoken language may not be good enough to catch the nuances, jokes and reference of daily conversation. This may mea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btaining and not obtaining a job, in competition with a native English-speaker.

For most people, economic prospects are better here than in U.K.

According to official figures, Britain’s GDP grew 0.1 per cent in the last quarter of 2024, after no growth in the previous quarter. The IMF said that, in 2025, it will grow by 1.6 per cent.

A government-commissioned report published last September found that England’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one of the country’s most revered institutions, was in “critical” condition. It cited long waits for treatment, crumbling hospitals, mental health patients in “vermin-infested cells” and far fewer M.R.I. scanners than in comparable countries. It underscored the scale of the challenge the government faces to revive a health care system in a spiral of decline after years of underinvestment and administrative meddling and still suffering the aftershocks of the pandemic.

Wong Ming-lam, a taxi driver, said: “I will not emigrate anywhere because I have no money and my English is poor. Of course your life is better in your home place. If you move to another country, you sacrifice yourself in the hope of a better life for your children.”

Mark O'Neill, A Hong Kong-based writer, teacher and speaker.

22 則留言:

  1. //有一對夫婦,男的在香港時是巴士司機,他的太太則是一位教師,他們決定離開,因為他們不希望兩個孩子接受他們認為是扭曲且不誠實的教育

    如無意外應該係呢對絕配:
    https://youtu.be/qMaKLwqU3vI?si=ITrE8Px0agTattdA

    回覆刪除
    回覆
    1. //二人的女兒在新學校很開心,她們比在香港時有更多空間和自由時間,課程更多樣化,功課較少,老師對她照顧有加

      你喜歡又好唔喜歡又好,現在世界領先的半導體和AI人才就是中國式應試教育操練出來的,不論在中國或海外都是;西方的快樂教育就只是爽了青春期而已,結果到成年後連簡單加減乘除都不太懂。而在九運屬火行業當旺、個個講STEM的時代,數理化就是中流砥柱。

      //「居英港人很難找到與其技能和資歷相匹配的工作,使英國經濟不能獲取急需的技能,也使新移民難以應付不斷攀升的生活成本。」

      如上所言,就小弟所知,從事電子/IT行業的BNOer‘s通常在英國都可以做返本行。所以不論你資歷在香港係乜都好,技能是否「急需」,還是睇市場而不是一廂情願的「zì wǒ gǎn jué liáng hǎo」。

      //語言是另一個問題。雖然很多香港人都有良好的英文書寫能力,但他們的口語可能不夠好,掌握不到日常會話中的細微差異和笑話,或不知道對話中是指什麼東西

      疫情前(踩正暴動時)小弟曾在一家鬼多過人的公司做過九個月,的確在一堆鬼中好難傾閑偈--旁聽一般chit chat大概只能平均明五六成,有時甚至一句都聽唔明;就算撞岩自以爲全部都明,你亦不敢貿然搭嘴,因爲你不清楚是否只是自己誤解,以及真係無誤解你的回應有否出錯、對方接下來的回應自己是否繼續聽得明... 等等。

      有趣是一switch返去傾工作,呢種問題就會大幅減少...

      而鬼之中,其實不全來自英美,好多是非英語系的歐洲國家,甚至有長期浸鹹水的日本人;「人」之中,就算不是在西方長大,也是長期西方留學者。我的看法/感覺是:

      - 即使西方也有如阿古路般踢英超多年,接受訪問都只能靠翻譯者(姑且當南美拉丁文化屬「西方」),否則西方内部文化之間的差異,的確遠比東西方之間小;
      - 作爲公司唯一一個真陀地,處身這種環境其實不太好受。

      //要入主流社會,首先要跟主流社會溝通

      先唔好寄人籬下卻仍日日煲嗰啲「港人移民」向的youtube channel再說。

      刪除
    2. //作爲公司唯一一個真陀地,處身這種環境其實不太好受

      補充一下:
      難受在明明是唯一真陀地,卻成爲最alien的一個...

      刪除
    3. //如無意外應該係呢對絕配:

      已加伸延閱讀。個女教師呢副尊容...

      //西方的快樂教育就只是爽了青春期而已,結果到成年後連簡單加減乘除都不太懂。

      西方教育「話」唔會窒礙咗學生的創新能力,但對叻的人來說,也不會被填鴨式窒礙了甚麼。

      //因爲你不清楚是否只是自己誤解,以及真係無誤解你的回應有否出錯

      俾多少少信心自己。

      //否則西方内部文化之間的差異,的確遠比東西方之間小

      可能係因為拉丁語系的共同性?

      //煲嗰啲「港人移民」向的youtube channel

      得把口的黃人有時都幾有「娛樂性」的...

      //難受在明明是唯一真陀地,卻成爲最alien的一個...

      僵屍多,人就係怪物。

      刪除
    4. //作爲公司唯一一個真陀地,處身這種環境其實不太好受

      在楓葉國(英語部份)IT業,的確有全隊十個人,得一個土生土長盎撒人,其他是東歐裔、印度裔及華裔。

      // 西方教育「話」唔會窒礙咗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理方面,沒有基礎知識就甚麼都不用講。

      刪除
    5. //其他是東歐裔、印度裔及華裔。

      波蘭呢期都幾 hit.

      刪除
  2. //她曾在香港當教師,現在於英國一間超級市場當收銀員。我猜她和她丈夫都想回來,但這是面子問題。她曾說香港完了,如果回來
    人之患請勿回流。

    //「高沽低揸」
    可能移居洗咗一筆嚟買英樓,置英車

    //有豉油的空氣、有得一人一票,點都值得啲黃人留低嘅。
    又要請畢仔前妻出嚟。
    They have nothing but, they're free

    //黃黃哋的龍獅教育,當然視 Grandpa 那些唔太易入口的 hard sell 愛國教育、民族主義為洪水猛獸。
    我也接受龍獅教育吖! 不見得視民族主義為洪水猛獸,最多係中學時覺得GRANDPA真係好落後、好惡,但唔抗拒佢代表中國收番香港。巷人成日訕笑GRANDPA唔用自己嗰套制度套落鄉巷,但是換另一個角度來看,禮遇有加啦!

    //係巷人慣咗高高在上才咁睇唔開
    巷人咪又係咁笑新移民。

    //拿着『半嚿錢』去英國,高不成低不就,覺得全世界都欠他們。
    孤注一擲開拓新天地唔會係鄉巷人嘅優先考慮。

    WILL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能移居洗咗一筆嚟買英樓,置英車

      炒貴哂啲樓。

      //They have nothing but, they're free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巷人成日訕笑GRANDPA唔用自己嗰套制度套落鄉巷,但是換另一個角度來看,禮遇有加啦!

      CCTVB 的阿燦有太大影響力。

      刪除
  3. // 驅使這些人回流香港的原因包括英國經濟狀況和前景不佳

    網上常有人貼圖說香港商店結業、夜晚一片死寂。難道英國更差? (曲)


    // 因為他們不希望兩個孩子接受他們認為是扭曲且不誠實的教育。

    多方面宣傳美國式「民主自由」又算不算「扭曲且不誠實」?


    // 「...拿着『半嚿錢』去英國,高不成低不就,覺得全世界都欠他們。認為來到英國,英國和英國人應這樣那樣對他們,...」

    投訴之都居民積習難改。


    // 所以黃榮富認為情況是水土不服,而且言語溝通上亦有困難,港人在英國變得很邊緣化,導致不能夠進入主流社會。

    在英國但念念不忘香港,聽陶傑、蕭若元,只和香港人交往,當然邊緣化。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方面宣傳美國式「民主自由」又算不算「扭曲且不誠實」?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Everywhere, DOPE XD

      //投訴之都居民積習難改。

      生為傷巷人,死做傷巷仔

      //在英國但念念不忘香港,聽陶傑、蕭若元,只和香港人交往,當然邊緣化。

      所以英文仲差過中文。

      刪除
  4. //指出英格蘭最受尊敬的NHS處於「危急」狀態,在這個公共醫療系統中,病人等待治療的時間過長,醫院搖搖欲墜 ......醫療系統長年投資不足和行政干預而陷入螺旋式衰退,而且在遭受新冠大瘟疫衝擊後仍未完全回復過來,政府應如何重振NHS//

    NHS已經正式收左皮啦,想當年2012年倫敦奧運還自豪地放左開幕禮表演中,真係感慨!

    回覆刪除
    回覆
    1. //NHS已經正式收左皮啦

      去咗搵前事頭婆 XD

      刪除
    2. 嘩,話要炒 9000人!

      刪除
    3. 巨嬰帝國都要動手術,係傷巷可以有免死金牌。

      刪除
  5. //香港商店結業、夜晚一片死寂。難道英國更差?
    C兄,有鄉巷人好享受外國人嘅「遊閒」生活,認為可以番4日半就可以有中產嘅消費力。稱讚他們甘於平淡,唔似得鄉巷人追追逐逐,營營役役。

    WILL

    回覆刪除
    回覆
    1. // C兄,有鄉巷人好享受外國人嘅「遊閒」生活,認為可以番4日半就可以有中產嘅消費力。稱讚他們甘於平淡,唔似得鄉巷人追追逐逐,營營役役。

      可惜現實是不少人手停口停,以前坐寫字樓的現在變為體力勞動。

      刪除
    2. //坐寫字樓的

      佢哋應該係賣咗傷巷層樓移民的中剷,點都有啲穀種食吓的。

      刪除
  6. //黃榮富補充,這批BNO移英港人,他親身接觸過的並不多
    嗰一袋嘅老移民,應該唔會好似呢啲新嚟嘅黃C開口閉口X那蝗蟲,唔啱Key唔出奇,記者仔應該唔會問呢啲喇

    //要入主流社會,首先要跟主流社會溝通
    當年連互聯網都冇,寫家書打IDD年代,喺快啲迫到要融入當地社會,呢位阿伯如果喺今日移民都好大機會同班後生一樣嘅嗟

    //譬如你在香港做教師、高級財務管理,你英文行不行?如果不行,你在英國不能做回老本行。
    老野太天真了,就算英文勒勒聲都會輸俾一個英文唔喺太掂嘅金毛勾洲人

    //二人的女兒在新學校很開心,她們比在香港時有更多空間和自由時間,課程更多樣化,功課較少
    好得意,呢啲喺香港好緊張仔女嘅咩都睇唔順嘅喺嬰國就突然放鬆,對正苦基建等容忍度突然增加咩都OK。而且其實西人都好迫仔女教育,牛劍唔通都喺轆入去咩。

    //因為他們不希望兩個孩子接受他們認為是扭曲且不誠實的教育
    好快就有啲咩N種性,隨便轉都得嘅,希望都覺得OK啦吓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年連互聯網都冇,寫家書打IDD年代,喺快啲迫到要融入當地社會,呢位阿伯如果喺今日移民都好大機會同班後生一樣嘅嗟//

      冇錯,永遠留條後路俾自己係精叻香港人既本性,冇破釜沈舟既決心融入當地,反而仲成日留連香港社媒,明明生活不如意但仲抱著「睇下香港點沉淪」既「睇人仆街過我就開心」既心態,點可能會生活得如意?

      老野太天真了,就算英文勒勒聲都會輸俾一個英文唔喺太掂嘅金毛勾洲人//

      膚色決定一切,你睇下香港既階級觀念,都仲係帶鄉音既新移民比本土化左既南亞裔吃香就知。

      刪除
    2. 好奇睇吓老先生咩CV:
      黃榮富 Brian Wong
      太平紳士、副郡尉、經濟學碩士。

      目前是榮富商業金融投資顧問公司的顧問。多年來,他一直擔任當地商界和志願組織的顧問。他被江門市(市政府)委任為江門市笫十三屆海外政協代表。同時,他還被任命為江門市公共外交協會 2020 的顧問。由於他對中英兩國的法律程式和法例的瞭解,2020 年他被任命為開平市海外僑務辦事處的調解員。

      原來喺僑務辦又政協(海外),心繫祖國, 幫同胞解決問題, 難怪同啲BNOer冇咩來往喇!記者又唔提下嘅XD
      不過又政協又副郡尉又當裁判官(太平紳士)唔怕被啲周身G點疑神疑鬼嘅洋腸話X諜?XD

      刪除
    3. //記者仔應該唔會問呢啲喇

      記者仔都係Z世代。

      //幫同胞解決問題, 難怪同啲BNOer冇咩來往喇!

      BNOer 不是「同胞」。

      //周身G點疑神疑鬼嘅洋腸話X諜

      扣帽子不獨「豬拿人」(鴨脷洲口音)專利!

      //呢啲喺香港好緊張仔女嘅咩都睇唔順嘅喺嬰國就突然放鬆,對正苦基建等容忍度突然增加咩都OK。

      因為唔識用嬰文投訴功課唔夠多。

      //膚色決定一切,你睇下香港既階級觀念,都仲係帶鄉音既新移民比本土化左既南亞裔吃香就知。

      南亞人都係去做車手算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