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魔術師日前休假一天,本來預早提早做的測試等來等去都等唔到隔離組的電車仔「交足貨」(即係交貨只係交一點點),測試三部曲只係完成第一部,魔術師想親自出馬都唔得,唯有在臨放工時「漏夜」(其實魔術師「只是」7pm 收工)寫電郵給組仔N在魔術師放假時儘量幫忙完成工作(即係話組仔N於六點已放工)。雖然明知隔離組「交唔足貨」,測試工作多數未能完成,但做得幾多得幾多。
第二天魔術師雖然放假,但都心掛掛(認真係犯賤辛苦命),早上九點半就打去問組仔N有無睇魔術師的電郵。
N:喂?
魔:喂,N呀?早晨。我想問吓你有冇睇到我噚晚俾你嘅 email。
N:嗯...等我開機先!
喔,唔記得咗組仔N每日例牌遲到半小時或以上,早上九點半佢都係啱啱返到公司啫。
擾攘了一陣,組仔N終於 boot 完機,打開了郵箱。
魔術師明知組仔N打開郵箱之後,內裡一定只得一片迷惘,於是就依住魔術師的電郵講解如何做測試。
N:吓!咁難嘅!
魔術師俾佢激到「啤」一聲,只好以段爸爸安慰阿雪的口吻:哦,係麻煩啲啫。唔識做可以問隔離組組仔J。如果佢話未得,咁就做唔哂㗎喇!都無辦法。
魔術師掛斷電話後就再訓過,全日亦無心掛掛,以免被組仔N笑自己「工資奴」。
翌日返到公司,睇返電郵,測試三部曲組仔N果然只做了第一部,雖然唔能夠怪佢,但第二、三部曲就只係寫住「做唔到」,無話主動催促隔離組問幾時可以完成。
係,魔術師知道無叫組仔N追問隔離組,測試三部曲亦原非組仔N的工作;但俾着係「搏殺型」的人理論上會主動做多步去解決問題。
除咗早前提過嘅每個月總係請幾日病假(唔知係M假定係 We Wet 假定係 PTGF 假)的組女C,呢位組仔N都係極品一名 - 可能佢哋明知唔會炒(世界只有一個馬斯克),逼走佢哋就只會少個人少對手,對自己部門不利。以有青論有青,對比下來,N 同 C呢類陀地有青論工作態度(遲到早退(以組女C尤甚)、躺平懶散、練精學懶、upward delegation 俾返工作上司做「整頓」一下魔術師之類的「old seafood」)、「性價比」就一定及唔上大灣區請返嚟的「外勞」。傷巷啲乜嘢人力資源、青年發展就唔好成日怪傷巷老闆要搵外援,唔幫我城有青做「職涯規劃」喇!
***
伸延閱讀:
JobsDB:00後整頓職場?反開會文化、溝通靠短信 職場新舊世代親述5大文化分歧
信報 2025年2月10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馬斯克「炒人」的藝術
這邊廂港府仍為「節流滅赤」猶豫不決,那邊廂美國政府已經雷厲風行大舉裁員、節省開支,在「政府效率部」(DOGE)首長馬斯克領導下,美國聯邦政府至少6.5萬人已接受「肥雞餐」離職,涉及總編制逾3%。事實上,馬斯克向來有一套「炒人的哲學」,他認為削減冗餘必須大刀闊斧、削肉見骨;事後若沒發覺「炒多咗」,那就是「炒得不夠」。然而,這一套哲學在Tesla、SpaceX、Twitter等商業公司雖然行之有效,但在講求穩定性的政府部門,就可能帶來嚴重副作用。
話說特朗普於1月20日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後,委任其親密盟友、世界首富、Tesla老闆馬斯克執掌新創設的「政府效率部」,負責替美國政府削支瘦身、減輕債務。馬斯克馬不停蹄,履新至今短短3個星期,已打出至少四記重拳:
一、在教育部、國防部、農業部等多個政府部門,取消大批以DEI(多元、平等及包容)為主題的外判推廣合約,每年節省逾10億美元。
二、要求所有政府員工取消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安排,必須每周5日、每日8小時返回辦公室上班。馬斯克擬藉此提高政府部門工作效率,為裁員提供空間。在此之前,美國聯邦政府約46%員工符合遙距辦公資格,他們約39%工作時間並非實體(in person)上班。
三、進駐被稱為「財政黑洞」、每年開支逾400億美元的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凍結絕大部分支出,召回所有派赴海外的員工,特朗普甚至揚言要徹底關閉這個部門。
四、向聯邦政府200多萬員工提出「肥雞餐」,自願離職者可獲8個月薪酬補償,暫時已有至少6.5萬人接受,相當於聯邦政府總編制逾3%。
寧枉毋縱 炒多咗事後補聘
由此可見,馬斯克的削支行動堪稱雷厲風行。畢竟美國政府目前債台高築,去年赤字額達1.83萬億美元,總負債高達36萬億美元。為避免政府「破產」,馬斯克聲稱每年要減少2萬億美元開支,相當於去年聯邦政府總支出(6.8萬億美元)的29%。為達此激進目標,他自然要採取大刀闊斧動作。
事實上,馬斯克出了名是「cut costs狂人」,他白手興家而成為世界首富,除有賴於創新理念之餘,其對壓縮成本的極端執着同樣功不可沒。舉例說,根據著名傳奇作家Walter Isaacson撰寫、在2023年出版的《馬斯克傳》記載,馬斯克向來有一套「炒人的哲學」,他用來衡量「炒得夠」與否的一個關鍵標準,是在事後必須覺得「炒多咗」:If you're not adding things back in afterwards, then you weren't cutting hard enough to start with。
換句話說,馬斯克在「炒人」方面信奉寧枉毋縱,寧可「炒多咗」而在事後補聘人手,勝於「炒得不夠」。這種理念緣於他認為,任何機構隨着規模擴張,一定會出現官僚主義和「大公司病」,架構漸趨臃腫,效率愈來愈低,故此必須時不時大力「搣脂」,才可維持競爭力。
正因如此,Tesla即使在高速增長時期,通常每年也會解僱約20%人手;同一家工廠往往今個月炒掉一大批人,下個月卻針對同樣崗位重新大舉招聘,正是建基於馬斯克的「先炒再補」理念。他在2022年斥430億美元收購Twitter後,一舉裁減80%員工,結果連維持伺服器、更新程式也不夠人手,導致該社交平台一度全球大死機,事實證明「炒多咗」,由此亦可見馬斯克「炒人」可以去得幾盡。
樂於提供「肥雞餐」選項
除此之外,馬斯克的「炒人哲學」有一點跟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相似,就是樂於向員工提供「肥雞餐」選項。馬斯克和貝索斯都認為,任何員工若願意為了相當於幾個月薪酬的補償而離職,反映他們對現時工作的熱情有限,那倒不如「開心分手」,好過勉強維持僱傭關係。
馬斯克的「炒人哲學」固然充滿爭議性,但正所謂you can't argue with success,他經營的公司如Tesla、SpaceX、社交平台X、Neuralink、xAI等,皆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成功,讓其晉身世界首富,反映他的營商之道至少在某些情況下行之有效。
然而,做生意始終有別於維持一個國家運作。一家公司倘若「炒多咗人」,頂多暫時損失一些營業額、市場份額、技術優勢或顧客滿意度,後續倘能大幅提高效率,不難蝕頭賺尾、除笨有精。相較之下,維繫國家運轉講求穩定性,必須瞻前顧後,部分政府職能倘因過分削支而受損,隨時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舉例說,醫療部門若因裁員導致人手不足,恐會「搞出人命」;即使及後重新招聘填補空缺,已不可能挽回逝世的病人。同樣道理,國防部門假若cut costs太多,有可能出現國安漏洞,讓敵人有機可乘,萬一出事(例如爆發恐襲)便很難補救。
講到底,cut costs從來不易,有時候這是關乎「短痛」和「長痛」的抉擇。好似馬斯克般激進「炒人」固然存在風險,但若像港府「又痕又怕痛」、缺乏決心削支,坐看庫房連年赤字,長遠也不是辦法,只不過把問題拖延面對。港府「一特六司十五局」諸君高薪厚職,理應能在節流滅赤和維持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否則他們至少應該「自劈」五成人工,向市民問責。
又或者,港府可能也要引入一個好似馬斯克、來自外部的「削支沙王」,才可發揮鯰魚效應,鞭策各部門降支增效。
好似只有上一代有青先會有 勤力啲做嘢同OT 呢個concept,始終近十零年勞工市場失業率好低,打工仔bargaining power 大左。樂觀啲講,冇左OT文化,不失為社會進步。
回覆刪除都講得啱嘅。自動自覺OT縱慣哂老細。不過如果自己例遲半粒鐘返工,食飯又食足兩粒鐘,咁自動自覺遲啲收工都好應該掛?
刪除遲到早退都冇俾人 DIU, 梗係要遲到早退啦
回覆刪除公司應該唔會D人,最多溫提,所以班有青都愛理不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