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盛傳尾帝加息到頂,尾帝股債大反撲;反以巴有衝突稍有緩和,金價升勢受阻。第一位依然都係沉船基金依然憑住所持有大部分尾股大反擊,依然緊守第一位,本月每單位收報$158.50(我城貨幣,下同),較上月大升 6.10%。黃金和鈀金雖然升勢放緩,但商品組合依然守住第二位,每單位收報$140.19,較上月微升 0.05%。第三位是防守性強的生活基金,本月每單位收報$133.04,較上月升 3.48%。
第四位是賭緊加息加到盡便是減息,開始偷步炒高的合格線債券和現金組合,本月每單位收報$119.79,較上月上升 3.17%。
巷股無視外國勢力,依然受制於 18,000 點,複式盈富基金本月埋單微跌 0.52%,每單位$104.34,守第五位。有由巷股指數基金、北美指數基金、及環球債券基金組成的強積金組合,較上月上升 4.22%,本月每單位收報104.05,重返$100樓上。第七位則是由包尾依然係積弱已久的房託,本月房託組合大升 7.64%,每單位收報$90.61。
本月魔術師屋企估價繼續下跌,抵銷大部份投資組合升幅。本月資產淨值(身家)埋單微升 0.67% 至每單位$14,850;淨流動資產較上月狂升 12.20%(較2016年3月31日基數升65.99%),咁都可以被抵銷,證明樓價跌幅都幾大:
好在當年魔術師沒有貪平息加按借到盡,息口加來加去至今都每月還款都未至於太重負擔,而魔術師的資產負債表依然能 keep 住係正資產,相當健康。本月計數埋單,按揭比率(按揭貸款/樓價)由上月 50.52% 升至 52.50%,繼續稍為高過 50%,正統來說無得做收租仔(金管局規定出租物業最多只能借五成);物業(淨值)只佔身家(淨資產)31.05%,在廣大我城小業主中應該屬於異類:
最後,本月魔術師身家跟我城指數的 beta 值維持 0.31 不變,跟痕指關連性也是維持 56.48%(其實已包括了樓價下挫);standard deviation of rate of return (month-on-month) 則微跌 0.01% 至 3.15%。睇返幅圖,每月升 1% 的 benchmark 似是已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
伸延閱讀:
信報 2023年11月27日
專訪
花旗:樓價跌到2025年見底
本港樓市跌勢未止,政府10月在《施政報告》宣布多種樓市稅項「減辣」,樓價沒明顯反彈,成交量則有望增加。花旗集團中國香港地產業研究主管楊海全接受本報專訪時稱,相信成交量已經見底,「減辣」後一二手住宅成交應可回升到每月3300至3500宗,但相比以往牛市時每月5000宗,仍有距離。他認為後市不會因為「減辣」而轉向,可能要到2025年樓價才觸底。
本港二手樓價由2021年8月歷史高位,到現在回調了差不多21%,楊海全表示,假設利率以外的因素不變,經濟又持續不景氣,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要降至3厘以下,本港樓價才有望止跌,在下行期間,或會分階段釋放部分需求。花旗認為加息周期在今年完結,明年下半年合計減息約1厘,屆時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仍逾4厘;估計2025年下半年息口回落到3厘前,伴隨經濟環境改善及減息步伐加快,按現時假設初步推測,本港樓價或於2025年上半年見底。
內地人湧港買樓盛況難再
楊海全直言,香港樓市要外來買家支撐,若內地樓市交投未復甦,本地樓市也面對困難;現時內地很多政策工具不能有效應用,主因美國利率太高,令救市政策的空間受限。內房3月底開始明顯走弱,港樓走勢亦見跟隨,兩個市場表現呈掛鈎跡象。內地人置業心態改變,「他們都不買大陸樓,怎會買香港樓」,就算特區政府之後加碼取消來港置業繳付合計15%的兩項印花稅,回復至2017年前未向非本地買家「加辣」的水平,內地客來港買樓也難重返昔日光景。
《施政報告》宣布「減辣」至今一個月,楊海全說,最近大部分地產商簡報最新營運狀況,都認為吸引外來專才置業的措施有作用,查詢量增加;若在一般市況下,有關措施應能讓牛市重臨,但受利率高企影響,供樓較租樓要花費多一倍以上現金流,兼且經濟前景不樂觀,政策效用被打折扣。
供應方面,楊海全指出,本港樓市結構上供應過剩,去年私樓落成量2.1萬伙,未來3年平均每年都有約2萬伙,惟估算每年需求量不足1.3萬伙,難怪發展商紛紛暫緩買地。有發展商近日透露,建築成本並無降低,計及利息及市場推廣成本如經紀佣金等,能接受的地價成本有限。他舉例,就發展商的機會成本而言,若果一年後推盤,要付出多約5%利息;如套現資金還債甚至做定存,已相當於有5%進賬,若預計一年後樓價升幅不足5%,便理應及早推盤套現,形成現時發展商希望快些去貨。
確保有利可圖 投地出價審慎
發展商買地意欲下降,今年以來合共有6幅地皮流標,楊海全提到,本月港鐵(00066)東涌東站第一期項目「零入標」,主要由於該區供應多,「計不到數,難入標」,情況較好的市區地皮未必每次都流標,惟面對樓價下跌,建築成本不減,項目投資回報壓縮,發展商入標的安全意識明顯提高;目前樓市銷情慢,而且一年繳付的利息相當於少賺5%,相信發展商現階段入市買地,平均會要求20%利潤,確保在扣除樓價下調10%後仍有利可圖,不似以往即使利潤率較低,仍可賺樓價升幅。至於銷售周期較長的豪宅,出售地皮反應會更差。
他又說,以往量化寬鬆時期,舉債成本低,發展商多進取地借貸去賺大錢,投資3%至4%回報的項目已有利可圖,當息口抽高,仍在依靠槓桿投資的公司即時受壓,只有個別已及早「戒毒」的發展商才沒有承受太大財務壓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