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調查:四成青年自覺就業貧窮 時薪71.6元始足夠 指政策不對應需求
2023年03月07日
【有線新聞】有調查發現,四成受訪青年自覺「就業貧窮」。學者按他們的生活所需,推算出時薪要達到71.6元才足夠,認為即使最低工資加到40元,仍然落後大市,要求政府探討「生活工資」。
嶺南大學發布青年就業貧窮報告,受訪者逾九成具備大專教育程度,但四成接受訪談的青年自認「貧窮」。研究團隊指,未來最低工資由每小時37.5元加至40元難有實際作用。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助理徐文傑:「如果可以改善到工資,便不會長期看到便利店、餐飲行業(以)六、七十元招聘仍請不到人,與最低工資都有五成距離,這可能是社會和政府要思考的問題。」
調查發現,本港青年撇除教育開支,每月生活開支需要近15,000元。以一個月26個工作天、每日工作8小時計算,時薪要71.6元才足夠。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助理楊皓鋮:「最低工資作為香港唯一保障工資的政策,每年檢討可否明確地說,譬如香港每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有幾多百分比應納入考慮。我們跟青年人說甚麽呢,說『四業』,說置業、說買樓、說往大灣區生活。短期上,我們發現政府的政策與青年需求是一個不相應的情況。」
團隊指最低工資落後大市,大部分青年都未能受惠,加上工時長,難以追求人生目標,認為政府要檢討最低工資定位,討論「生活工資」,並重啟標準工時的立法討論。嶺大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潘毅:「香港年青人完全沒有躺平的條件,他們工作的壓力和長度很長。剛才提到的故事,一日做16個小時,很多年青人一天做兩至三份以上工作,為了賺接近2萬元的收入以去應付他們的需要。我們見到飲食業的年青人,真的時間長到食飯時間都沒有。」
1.
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助理徐文傑:「如果可以改善到工資,便不會長期看到便利店、餐飲行業(以)六、七十元招聘仍請不到人,與最低工資都有五成距離,這可能是社會和政府要思考的問題。」...嶺大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潘毅:「香港年青人完全沒有躺平的條件,他們工作的壓力和長度很長。剛才提到的故事,一日做16個小時,很多年青人一天做兩至三份以上工作,為了賺接近2萬元的收入以去應付他們的需要。我們見到飲食業的年青人,真的時間長到食飯時間都沒有。」
傷巷有青大花筒,「旅放單影」洗腳唔抹腳乃是常識,故此「自覺『就業貧窮』」並唔係乜嘢奇事;而且捧打出頭鳥,就算自己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都無理由話自己係「自覺富有」或「自覺夠錢用」吧?而且領嘢大兩位發炎人前一句「如果可以改善到工資,便不會長期看到便利店、餐飲行業(以)六、七十元招聘仍請不到人」,「一日做16個小時,很多年青人一天做兩至三份以上工作,為了賺接近2萬元的收入以去應付他們的需要。我們見到飲食業的年青人,真的時間長到食飯時間都沒有」,究竟係有青嫌餐飲業「低賤」、「辛苦」,定係「有青」就業充足,「六、七十元招聘仍請不到人」係連「譚仔阿姐」都費事理呢?如果有青「一天做兩至三份以上工作」,又邊有時間去消費呢?領嘢大舉出呢啲「唔躺平」的有青工資奴例子,是否只屬於少數「極勤力的蜜蜂」,大部分有青卻是「享樂型蝴蝶」呢?
魔術師今次不作深究(畢竟有青的消費模式唔關魔術師事,魔術師亦唔會作這類型的投資),吸引到魔術師再細讀的就係人言報呢篇看起來很「離地」的文章(見伸延閱讀):
...港青花在膳食的6841元月均開支,佔其整體約16800元開支的40%,較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裏的32.71%權重還要多,也自然高於上面提過的27.41%整體水平──按「恩格斯系數」所指,是否肯定了港青相對貧窮?惟細察實際金額,消費物價指標權重裏反映,一般市民月均僅花不足3000元在食品方面,港青所花的顯然倍高於此;換言之,這不等於港青特別貧窮,而更可能意味他們是「大花筒」。當然,青年的消費意欲及需要往往較大,例如正處發育期也食量更多,但無論如何,港青與一般市民的食品支出差距還是過於巨大,這亦是為何坊間對此大表錯愕的主因。
:
:
:
事實上,住屋在消費物價指數的組成裏,高佔40.25%權重,這往往是港人生活開支的最大負擔;港青多與家人同住,尚未成家立室,故調查中的住屋開支只佔約20%,顯示相關壓力輕了一半,調查還分開提供了公屋與非公屋的數據,而兩者分別佔比約10%和30%,均較全港平均為低。沒了住屋重荷,港青整體開支應較一般市民為小才對?實情是,消費物價指數裏反映港人月均開支為10708元,港青每月所花的16800元卻高出超過60%之多。調查發現,港青在教育方面的學費或學貸負擔不輕,佔了1895元或整體開支的11%,但即使扣除此數,港青在其他各方面的花銷,始終遠遠高於一般市民。
:
:
:
為何各年齡層的收入均較消費物價指數所反映的10708元高,即沒出現入不敷支之窘(包括長者收入也高於人均支出),唯獨是調查中的青年卻屬例外呢?問題究竟在於青年的收入,還是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