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2024年3月18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包公」暫停營業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宋代名臣包拯「為民申冤」的正義形象深入人心,獲讚頌為「包青天」,其故鄉河南開封甚至設立「包公祠」進行供奉,香火延續六百多年。然而,該祠自上周六起「暫停開放」,據說因為近期太多人前赴「申冤」,相關片段在抖音、B站等內地平台上瘋傳。這亦反映內地在經濟放緩下,民間各種爭端頻發,當局「維穩」壓力愈來愈大,民眾循既有渠道難以申訴,唯有向包公求助,起碼換來心靈安慰。
民間頻申冤 關祠免麻煩
話說上周末,開封包公祠門外有大批民眾「摸門釘」,只見該祠入口被圍封,前方豎立一塊告示板,宣告「因施工維修」,由即日起「暫停開放」。從圍欄的罅隙望進去,更可見到原本放在正殿的包公像亦已移走。
事實上,早於幾日前,內地「知乎」論壇上已有網民發帖,表示擔心包公祠「遲早會被關閉」,沒料到這句話成為「神預言」。事緣自今年起,包公祠愈來愈「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於途,不少民眾跪倒在包公像前,向這位青天大老爺哭訴各大大小小冤情,相關視頻紛紛上傳到抖音、B站等平台,被視為可能會引起麻煩。
舉例說,假若A省有民眾向包青天哭訴「拆遷款遲遲不下發」,B省公交車司機抱怨「被拖欠工資」,C省居民則投訴地方官「貪污腐敗」,這類片段倘在網上流傳,勢必令相關地方政府受壓。由此看來,包公祠現在拉閘暫停開放,包公像也抬走了,民眾無法告狀,各地官員該可「耳根清淨」。
但從另一角度看,包公祠突然「爆紅」,恐怕亦反映民間「冤情」高漲,皆因隨着經濟放緩,社會上各種爭端相應增加。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維穩」壓力愈來愈大,看待輿情猶如驚弓之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連既有的「上訪」渠道也多阻障(有些地方政府派人專門「截訪」,務求達到「零上訪」KPI)。在此情況下,部分民眾有冤無路訴,他們只能向宋代包公精神上求助。
官員懼輿情 記者屢遇阻
不但普羅大眾「有口難言」,近日央媒記者正常採訪也遭攔截驅趕。好似上周河北燕郊大爆炸發生現場,中央電視台一名女記者在直播期間,突遭大批黑衣人強行拉走。另在本月初全國兩會舉行的經濟主題記者會結束後,有一名坐在第一排(通常只有央媒享此待遇)的女記者衝向主席台,疑似想向官員「扑咪」發問,同樣也即時被工作人員壓制及帶走。
某程度上,內地地方政府和輿情之間似乎陷入惡性循環。一方面由於經濟不景、爭端叢生,愈來愈多民眾有「申冤」需求。同時,正因民怨上漲,地方政府更需要加大力度「維穩」,但官老爺往往只是強行鎮壓不滿聲音,卻未真正解決問題,甚或反而會令情況惡化(例如民眾原本只是對單一事項不滿,被打壓後,整體上深感不公不義)。
官媒《解放日報》日前針對「央視女記者燕郊被帶走」一事發表評論指出:「此次事件儘管觀感誇張,卻絕不算新鮮。這些年,媒體記者採訪突發事件受阻撓甚至被暴力對待的情形屢見不鮮。」該文又稱:「一些官員似乎患了『輿情恐懼症』,有的地方將『出不出輿情』視作評價官員政績的重要標準……但事實往往表明,愈是要消滅輿情,愈是消滅不了輿情,甚至產生次生輿情。」講到底,任何國家及社會都難免存在爭端和民怨,最重要是提供有效的排解及申訴渠道。反過來看,倘若循正規渠道能夠合理地處理問題,又有幾多人願意「拋頭露面」、在包公像前磕頭痛哭?
灣仔包拯廟 可搞深度遊
話說香港特區原來也有一所「包公廟」,位於灣仔隆安街2號(石水渠街公園旁)。資料顯示,該廟建於1862年,緣於當時港英政府貪污風氣嚴重,產生不少冤案,鄉親父老遂為出名清廉公正的包拯設廟供奉,一來希望提倡正氣,二來讓市民有機會宣洩怨憤。
除了本地民眾進香,早年殖民地政府部分官員赴港履新時,也有「入鄉隨俗」前赴包公廟參拜,以示自己上任後定必「秉公辦事」。然而,該廟後來逐漸少為人知,香火不及以往鼎盛,或因港府先後設立了廉政公署、申訴專員公署、審計署等衙門,令市民不必再找包公訴冤。
今次開封包公祠總壇「暫停營業」,香港旅發局不妨考慮舉辦「包公廟主題深度遊」,邀請內地民眾來港參拜包公,並可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提供狗頭鍘、展昭、張龍趙虎等配套玩意,讓旅客沉浸式體驗申冤過程。即使「宋朝的鍘」很難對付今朝的官,起碼可帶來精神慰藉,說不定在「小紅書」上大受歡迎呢!
1.
包公祠突然「爆紅」,恐怕亦反映民間「冤情」高漲,皆因隨着經濟放緩,社會上各種爭端相應增加。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維穩」壓力愈來愈大,看待輿情猶如驚弓之鳥,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連既有的「上訪」渠道也多阻障(有些地方政府派人專門「截訪」,務求達到「零上訪」KPI)。在此情況下,部分民眾有冤無路訴,他們只能向宋代包公精神上求助。
另外,仲有報導話「上訪」容易被地方公安機構安插「尋釁滋事」罪名,行政拘留多少多少天。是故「向包大人申冤」便不會被安上罪名云云。魔術師沒有在內地生活過,難以置評,但個別市民有「冤情」唔出奇,要去到一窩蜂都去找包大人申冤咁「王晶式」戲劇式,魔術師就未免帶點懷疑態度。始終年前「我們都是爻未未」、「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抗爭模式記憶猶新,只要係對正苦有所不滿的,都走去做戲演出一番,也不是沒有可能。至於「冤情」是否屬實,有幾多水份誇大,那就真是天曉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