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摩摩來稿:北上深圳消費及陸港融合番外篇(三):兩大白象

多謝摩摩花費時間整合統計資料,看看巷豬噢大橋與及膠鐵的最新使用情況:

北上深圳消費及陸港融合番外篇(三):兩大白象

在上一篇《從歷史數據看北上深圳消費熱潮及陸港融合(五)- 過大海篇》,筆者留言提到:

小弟突然醒起今年第三季完結就是「兩大白象」開通7周年(Time flies!),扣除3年疫情也已經全面運作4年,所以決定改為今年10月發表會更圓滿。數據上的確有突破之勢,剛剛4月就首次兩隻白象都突破日均9萬人次使用。

現在正當10月,本文就爲此而來。

閑話表過,進入正題。關於何謂「兩大白象」、數據來源、統計對象/方法,請參考上一番外篇

港珠澳大橋(以下簡稱大橋)

以下為2018年10月24日投入服務後,全面運作的四年内大橋每月及每季日均使用人次:

大橋規劃及實際使用量

2008年5月16日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關於港珠澳大橋的討論文件,有提及使用量預測:

由於實際啓用日期(2018年)與以上(2016年)不符,中間又有三年疫情影響了陸港通關慣性以及大橋使用的發展,故筆者將啓用年份設為0,並將2020至22年的三年略去,即18年第4季為第0年第1季,19年第4季為第1年第1季,及23年第1季為第1年第2季…餘此類推。

上圖為根據立法會文件對啓用頭四年預測上下限(橙綫和藍綫)、每季實際使用量的數據(紅點)、以及最新一個月的數字(藍點);灰色虛綫分割疫情前後,左邊為18至19年,右邊為23年開始。

大橋要點

  • 疫後通關,大橋日均使用量逐季穩步上升,於23年第4季突破70,000,一年後24年第4季突破80,000,至今都在此之上;惟似乎上升勢頭不再,最新一季更出現單季下跌。要在25年第4季突破90,000人次有點難度。
  • 疫後雖然使用人次急速上升,但始終未能站穩於預測下限之上;若單看每月日均使用人次,就只有25年4月和8月突破90000人次並多於第4年預測下限91,250
  • 筆者另外作過内地旅客來港統計,其中包括來港途徑分佈,發覺經「過大海」(大橋及各渡輪)者,數字竟然連「飛機+郵輪碼頭」都不如。不因人廢言的話,曾經的匿名留言「珠西經濟係扶不起的阿斗」並非毫無根據。
  • 香港機場管理局與珠海市政府合作的「經珠港飛」客運項目於23年12月12日開通,為旅客提供港珠兩地機場之間無縫連接的「空—陸—空」中轉服務。旅客可先從內地城市飛抵珠海機場,然後轉乘專用客車經港珠澳大橋到達位於香港國際機場禁區的海天中轉大樓,直接前往登機閘口飛往世界各地。此外,項目可讓大灣區西部旅客利用港珠澳大橋直達香港機場禁區轉機。經此途徑使用大橋者不會經大橋管制站進入香港,不在統計範圍内,惟機管局25年6月新聞公告開通十八個月總使用人次為6.4萬,日均約百多人,相對日均80,000經大橋管制站出入境者,數目可以忽略。
  • - 不過可喜是,根據港珠澳大橋珠海邊檢站數據,25年第一季總車流量達156萬車次,日均超過17,000輛,已超過預測使用第4年的上限(16,200);25年10月黃金周首5日更達總數11萬車次,即日均達22,000輛。唯一要注意珠海邊檢站數據是包括「澳車北上」。(網上找不到香港進入澳門的車流數據)

廣深港高鐵(以下簡稱高鐵)

以下為2018年9月23日投入服務後,高鐵每月及每季日均使用人次:

高鐵規劃及實際使用量

2018 年 8 月 23 日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資料文件《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營運安排》,有提及使用量預測:

與大橋一樣,筆者將啓用年份設為0,並將2020至22年的三年略去,即18年第4季為第0年第1季,19年第4季為第1年第1季,及23年第1季為第1年第2季…餘此類推。由於初期預測數字只到第3年,以下圖表預測的虛綫部分為第3年之後的綫性延申:

高鐵要點

  • 疫後通關,高鐵日均使用量上升幅度稍不如大橋,但24年第4季開始加快,最新一季更突破87,000人次,首次比大橋多。
  • 雖然和大橋一樣,實際人次仍未追上預測,但近來已比大橋追得較快,尤其25年8月更首次單月突破100,000人次
  • 25年9月因颱風關係,大橋和高鐵都曾封閉停用,但全月埋單計數,高鐵受影響仍比大橋低
  • 本文未收錄25年10月黃金周使用量,但筆者私下統計,截至10月7日,高鐵日均已超過110,000人次,大橋卻仍只有約97,000人次

總結

  • 大橋初期明顯跑贏高鐵,但近來高鐵已有反超前之勢。以下為可能原因
    • 高鐵站點日益增多,隨著港人北上越玩越遠同時内地自由行來港回暖,直接提高高鐵使用量
    • 大橋的内地旅客使用比例遠低於高鐵,這亦令大橋使用量不能隨内地來港自由行回暖帶動上升。事實上高鐵是各香港管制站唯一内地旅客使用量高於香港居民者。高鐵網絡四通八達同時加開了直通香港的新站點,令其更受兩地中長途旅客歡迎。
    • 不能完全忽略「珠西經濟是付不起的阿斗」之說。
  • - 大橋可喜是車流量已追上預測(起碼出入珠海),這可能是因爲「港車北上」和經大橋貨運往粵西日益增加。
  • - 話説回頭,其實當初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預計大橋和高鐵使用量是否吹大咗?

預告

如果大橋或高鐵全面使用4.5年(即26年第一季)或之前,出現季度日均突破100,000人次,下一期「兩大白象」會於26年4月左右發表;否則會於26年10月(一年後)發表。

***

參考資料:

「經珠港飛」客運項目開通 發揮港珠澳大橋及兩地機場互補優勢

「經珠港飛」截至五月有6.4萬人次使用 未來擴展組團服務至更多內地二三線城市

港珠澳大橋一季度客流車流雙創新高

內地黃金周前5日港珠澳大橋車流量逾11萬輛次 居全國各口岸第一

***

魔術師簡評兩點如下:

1. 「經珠港飛」...為旅客提供港珠兩地機場之間無縫連接的「空—陸—空」中轉服務

魔術師還真是第一次聽這個安排。兩地政府及機場咁搞法會否勞師動眾?出來效果似乎又唔係咁有用。不知道當初的「預計流量」是幾多,成本又是幾多,點解值得做(雖然應該不涉及新建設,不能算是「白象」)?

2. 高鐵站點日益增多,隨著港人北上越玩越遠同時内地自由行來港回暖,直接提高高鐵使用量

這是因為高鐵定位本來就是全國性交通基建,其受眾基礎一定會較大橋多:例如內地內陸地區,旅客要來我城,要麼坐飛機要麼坐高鐵,應該是很直觀的想法。大橋呢?除非是有特別需要安排行程,才會採取比較轉折的安排先到馬交或珠海再經大橋來傷巷吧。

3. 其實當初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預計大橋和高鐵使用量是否吹大咗?

高鐵的預計流量文件是 2018年,大橋的預計流量文件更是 2008 年,按道理咁多年來地緣政治、經濟情況、科技進步、民眾出旅習性、政府政策轉變等各項都會影響當初預估的假設及準確度。難明當局沒有修訂預計,用來估算將來會否需要擴容都好吖!

***

伸延閱讀:

摩摩來稿:從歷史數據看北上深圳消費熱潮及陸港融合(五)- 過大海篇

摩摩投稿:北上深圳消費及陸港融合番外篇(二)

30 則留言:

  1. 半夜留言支持下自己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先預告下期會講25年港人北上情況,順便睇下會唔會寫重開一簽多行前後内地旅客數量比較--起碼要明年1月先會發表!

      //難明當局沒有修訂預計,用來估算將來會否需要擴容都好吖!

      其實自從23年10月重陽假期大橋首次出現塞車後,加上反對派被團滅,市面已經好少人質疑大橋是「大白象」;高鐵大堂就算平日五六萬使用量都已經略顯擠迫,用高鐵遠游之港人亦日多,質疑聲音亦不大了。只是既然立法會曾經有此預算,就姑且繼續以此比較觀察,反正好事之軟對抗之徒仍然存在。

      不過兩大基建擴容都不易,尤其高鐵站就係咁大路軌就係呢條...本來當年老董諗住終點站先起在錦上路以帶動新界西發展(亦是内地以高鐵站帶動新區發展的概念),咁擴容仲可以考慮延綫至西九,但貪曾勾結地產霸權一步到西九bypass新西,直接斷了加中途站的念想。

      至於大橋,單論橋面有排未使擴容,但要考慮繁忙時過關塞車的問題,尤其好快就有「粵車南下」。

      刪除
    2. //貪曾勾結地產霸權一步到西九bypass新西,直接斷了加中途站的念想。

      貪曾對我城真係「貢獻良多」XD

      //考慮繁忙時過關塞車的問題

      內地遊客來巷咁多「新意」玩,又浮潛又玩珊瑚,人多起來都幾煩。

      刪除
    3. \\本來當年老董諗住終點站先起在錦上路以帶動新界西發展(亦是内地以高鐵站帶動新區發展的概念)

      我仲以為設在錦上路這大聰明Idea係個班公民黨磚業人士(好似叫公共專業聯盟)提出既添,好似話可以慳到400億。原來始作俑者係老董!


      刪除
    4. 我住在元朗,如果在錦上路就好喇!

      刪除
    5. \\咁擴容仲可以考慮延綫至西九

      個時政府有講過加左錦上路做中途站會大大減低高鐵香港段既行駛時速,違背左「高速」呢個理念,同埋沙中加屯馬線都將柯士甸同西北連接起黎,唔需要重覆投資

      刪除
    6. 錦上路站規模遠大於錦田人口,而當年(甚至到現在)政府都無大規模發展錦田之計劃,當時我已懷疑另有後著,果然10年反高鐵時就有一說是老董預留作高鐵香港總站用。

      公民黨骨子裏都係反陸港融合,當年重提錦上路相信係已經知貪曾的西九plan騎虎難下,講出來只是多個懶理性反對理由而已。

      個人認為深圳北至假設的錦上路會比現在到西九縮短7-8分鐘左右,即是大約10-15分鐘就到,時間增加一說並不成立(畢竟香港高鐵只有一個用途就是連接內地,越靠北香港段影響時速部份就越短);將來延線到西九可以大部份車次只停其中一站,就像途徑深圳的車次多數都不會同時停福田和深圳北。

      刪除
    7. \\時間增加一說並不成立

      不是說行車時間,而是時速,當年係有輿論插香港段造價貴但又未有空間可俾高鐵行駛300+的時速,和原有的城際線分別不大,若加上錦上路會進一步壓縮列車時速

      雖則北部都會區現已加速上馬,但一日香港的CBD區位仍不變,高鐵加站的可能性就不大

      錦上路位置非常尷尬,離新的北都及舊新西核心元朗都有相當距離,除了鐵路上蓋也沒有其他大型發展項目,再看看錦田那一望無際雜亂無章的丁屋群,真心不看好。

      刪除
    8. //原來始作俑者係老董!

      董伯又係一個有遠見造福傷民但執行力較差的大好人(傷民唔領情都係佢搞唔掂的原因之一)。

      //越靠北香港段影響時速部份就越短

      但「香港站頭」越靠北,其存在意義就愈低,逼住南向列車在大陸段一起動就要減速了。

      //違背左「高速」呢個理念
      //未有空間可俾高鐵行駛300+的時速,和原有的城際線分別不大,若加上錦上路會進一步壓縮列車時速

      係,呢個係反對派插高鐵大白象的理據之一。

      //看看錦田那一望無際雜亂無章的丁屋群,真心不看好。

      買哂班丁嘅權囉!

      刪除
    9. //高鐵加站的可能性就不大

      一步到西九後,福田至西九中間加站技術上已經不可能了;加站只可能由西九延長,但延綫至港島無空間亦不划算。唯一可能是過海綫至明日大嶼(這應該是阿爺的終極目標,因爲這本來是計劃的「新都心」),但相信隨時要2047年後才可能。

      //和原有的城際線分別不大

      這完全是當年反對派偷換概念講啲唔講啲:
      - 東鐵路軌別講高鐵,甚至只與内地動車車軌backward compatible,所以内地動車不能直接來港作直通車,只能沿用舊車型,而舊車型即使進入内地段,速度都比内地動車慢
      - 為遷就東鐵本地綫,直通車一天班次非常有限,而且經常有本地綫和直通車停車等候對方超車的延誤
      - 就算香港段中途無停車延誤,進入各站點都要例行減速

      其實光「不與内地路軌compatible」和「班次有限」兩點,已完全被「無縫接入内地高鐵網絡」KO;反對派之説法就等同「明明有九巴968,點解要起多條西鐵」般短視。

      刪除
    10. //不與内地路軌compatible//

      反對派就係
      唔想與内地路軌compatible,
      唔想無縫接入内地高鐵網絡
      與内地路軌compatible, 解放軍入城會好快架XD

      刪除
  2. //兩地政府及機場咁搞法會否勞師動眾//

    唯一諗到有好處就係大陸飛某D國家多限制, 要多轉機, 到傷巷再出發會有直航

    //不涉及新建設//
    唔算大建設, 不過係有
    有兩條橋仔由港珠澳車站駁去赤臘角, 然後再有地下輕軌駁去登機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兩地政府及機場咁搞法會否勞師動眾

      如果同以灣區來計,粵港澳相對東京其實機場密集好多--後者只有成田同羽田兩個,前者港深穗珠澳就有五個。密集自然多競爭,在深穗國際綫日多下,香港一直視兩者為對手,而相對半死不活的珠海機場,自然是香港的拉攏對象。在大橋開通後,用大橋來連接港珠機場服務粵西國際綫旅客是水到渠成之事。

      //唔算大建設, 不過係有

      呢個規模相對三跑只是小菜一碟。

      刪除
    2. //相對半死不活的珠海機場,自然是香港的拉攏對象

      蜀漢聯吳抗魏,大家都要有返咁上下戰力。珠海機場「半死不活」,真的可以 1+1 > 2?看摩摩的數據又好似唔係。

      刪除
    3. 不做白不做,反正香港機管局付出的成本只是很少

      刪除
    4. \\在大橋開通後,用大橋來連接港珠機場服務粵西國際綫旅客是水到渠成之事。

      我對此有些保留,因金灣機場位於偏遠的斗門區,離香港的陸路距離太遠,水路運輸也未必有足夠的需求支撐航運班次

      再者,不說珠海,就算是寶安機場的國際航線無論是數量及質量均遠遠不及香港,而且選擇於內地出/入境的航班價格相對香港也沒甚競爭力。香港三跑剛落成而且還有K11 Skies這大白象去急救,應該未必願意主動分餅仔予內地

      刪除
    5. //不說珠海,就算是寶安機場的國際航線無論是數量及質量均遠遠不及香港

      不必妄自菲薄,其實我城國際機場已是很「強」的了,毋需同其他人鬥 cheap。我覺得係要有對手合縱,我城才需要連橫吧。

      刪除
    6. 重申一次,相信所有機管局同珠海機場合作的項目,港方付出的成本都很少,反正有求者為珠海,斷估一啲本來雙方攤分的項目(例如大橋過路費以及直通巴士費用)隨時珠海要bear大份。其實以前未有大橋時,已經有珠澳渡輪直達香港機場禁區上機之安排,以方便粵西之國際綫旅客。

      既然成本不高,不做白不做,我完全不認同此為「鬥 cheap」之舉。

      刪除
  3. 感謝摩連奴兄勞心勞力分析數據!

    大橋日均使用量竟然下跌,是意料之外。畢竟搭船來往澳門人數日漸減少,港澳碼頭已不復疫情前盛況。會不會是香港人寧願北上也不過大海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是,港人使用大橋人數接近每個月都係創該月新高的(即是例如今年9月就是開通以來最高的9月)。

      減少的是内地旅客使用量--意想不到是,在重開一簽多行後,内地旅客人次屢創創疫後新高時,使用大橋反而減少...

      我試下在明年1月寫下内地旅客的各方面數據。

      刪除
    2. //内地旅客人次屢創創疫後新高時,使用大橋反而減少...

      內地旅客用高鐵的可能較多,畢竟客源多過大橋也。

      刪除
    3. 大橋必須經珠海/澳門才到香港是個無可置疑的短板,深圳的相對繁華及鄰接的便利性使大部份遊客都會選擇行程深港安排在一起 (很多都選擇回深圳過夜),深中通道的通車更加加劇了這一現象


      刪除
    4. //深圳的相對繁華及鄰接的便利性使大部份遊客都會選擇行程深港安排在一起 (很多都選擇回深圳過夜),深中通道的通車更加加劇了這一現象

      同意!

      刪除
    5. // 減少的是内地旅客使用量

      噢,明白,謝謝。這的確有點意外。

      // 我試下在明年1月寫下内地旅客的各方面數據。

      期待!也可考慮和港澳人士北上的數據一起分析。

      刪除
  4. 港珠澳大橋的效益不能單用使用量去評估,單單造就「港車北上」這政策已經非常成功

    一是帶挈本身增長開始乏力的珠三角零售和餐飲消費經濟,二是港車用戶多是中產/80後家庭,本是最崇洋及對內地最有成見的一群,但都被北上自駕的便利性及價廉物美的消費給「統戰」了。

    我好像在此提過,我有一位黃到發金的同事,現在固定每周末會帶小女兒北上加油及大掃貨,已成為大灣區生活達人,甚至淘寶都設在內地酒店收貨以慳埋集運費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作爲統戰工具「港車北上」的確成功,但大橋只是這個工具的載體,我甚至認爲現在只開俾大橋係阿爺「驚你無嘢做就俾啲嘢你做下」。技術上深圳灣完全可以分擔這個功能,甚至只會更受歡迎,驚元朗一帶交通承受不了大可用配額限制。現在一個比較滑稽情況是,周末日珠海中山甚至佛山港牌車隨處可見,反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就好少港牌車。

      將來皇崗重建完畢,咁大個新口岸加埋香港落馬洲都撤走埋玩兩地一檢,到時唔開俾港車北上實在說不過去。

      注:「深圳灣過境私家車一次性特別配額」與「港車北上」是兩項不同的計劃

      刪除
    2. //黃到發金的同事,現在固定每周末會帶小女兒北上加油及大掃貨,已成為大灣區生活達人,甚至淘寶都設在內地酒店收貨以慳埋集運費

      最憎呢啲無骨氣的黃人。

      //周末日珠海中山甚至佛山港牌車隨處可見,反而一河之隔的深圳就好少港牌車。

      都係同「中方」交換生態旅遊、窮遊客啫!

      刪除
    3. \\將來皇崗重建完畢,咁大個新口岸加埋香港落馬洲都撤走埋玩兩地一檢,到時唔開俾港車北上實在說不過去。

      羅湖落馬州位於深圳舊核心區,基建道路網都十分陳舊,而家都成日塞車,加上本身深圳車輛出行都有限制(單雙號),我想要開放港車大規模入境未係時候

      深圳灣靠近前海又寶安機場,似乎開放港車會比較理想,但現存關口主要作貨運通關用途且設計過時,要作大規模改建才可以盛載大量車流 (其實南山一側的擠塞情況一樣嚴重……)

      仲有,深圳入境意味著大家可以慳番300人仔過橋費,必定使大橋的使用量暴跌,又會繼續俾人Diu大白象了(攤手

      除非幾個關口作全面升級(港珠澳關口出入境設備其實近年一直在優化,但都無法完全解決擠塞問題),和羅湖/福田區的道路基建配套更新 (可以直接貫穿市區連接高速到廣東省各地,否則深圳未必肯在該側開放港車北上,或只能以小規模配額進行


      刪除
    4. \\最憎呢啲無骨氣的黃人

      哈哈,我又覺得冇所謂,每個人在人生各階段的認知都不同。大陸有個說法叫「速勝轉速敗」論,就係講越極端的人,面對現實時往往要比其他人更快改變想法 (甚至去左另一個極端)


      刪除
    5. //深圳入境意味著大家可以慳番300人仔過橋費,必定使大橋的使用量暴跌,又會繼續俾人Diu大白象了(攤手

      所以我先會話係阿爺「驚你無嘢做就俾啲嘢你做下」。

      //可以直接貫穿市區連接高速到廣東省各地,否則深圳未必肯在該側開放港車北上

      皇崗本來就直駁廣深高速,「港車北上」經皇崗的話可以限港車只可直接上高速而且不能在深圳市區路口落橋。

      //每個人在人生各階段的認知都不同。大陸有個說法叫「速勝轉速敗」論,就係講越極端的人,面對現實時往往要比其他人更快改變想法 (甚至去左另一個極端)

      呢種講法另我即刻諗起館長。

      當然想法也有兩個層面:是「堅新手段能達成目的」還是「手段就是信仰和目的」?

      前者變會易啲,例如我相信館長初心是要「台灣人人安居樂業」,他以前堅信民進黨只是因爲信息不對稱、真心以爲民進黨可以達成目的,之後被揾過幾次笨仲中埋三槍就幻想徹底破滅,去埋上海就轉移堅信這個目的只有阿爺可以幫手達到。

      但如果是後者,信者會不停自圓其説,例如老燒港英時期發跡並親歷蘇聯解體,他的「美西方無敵論」信仰已經深入骨髓,難以被眼前事實改變;如果像肥佬黎全家被打為黑五類再加埋「嘗過港客打賞人生第一口朱古力的美味」,信仰加埋仇恨,就見棺材都不會留眼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