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思辨練習題:盈富基金無用論

近日有網友在討論買賣盈富基金(02800.HK)的策略時(見老王:《用PE 買2800 可行嗎?》),稱「盈富基金」無用,並列舉其舊文《思考問題: 怎樣分析盈富基金(2800)/ETF? (9/6/2016)》(下稱《思》文)作為論證:
思考問題: 怎樣分析盈富基金(2800)/ETF? (9/6/2016)



講番正題, 好多時候我作為投資新手/或價值投資新手都會到書局/library打書釘睇投資書, 很多投資書作者都教人買盈富基金/月供盈富基金作長綫投資...
月供盈富加上平均成本法對於普羅大眾(冇乜投資理念的人)係相對穩健的做法, 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但hutchison小子有一個具爭議性的想法: 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 至少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 (好似同股神打對台, 但我認為在投資理念上作多思考永遠是好事, 如果大家有具建設性的意見大可提出來, 真理永遠是越辯越明的)
盈富/ ETF的好處係投資於一大堆公司分散風險, 但壞處係非常難去分析盈富, 導致投資者唔知買左d乜, 更加遑論用便宜價錢買入好公司, 我相信買/月供盈富的人十個有九個都唔記得自己買左邊50隻股票(鬼記得啫, 50隻咁多, 標普500 有500隻就更加唔使旨意)
價值投資要求投資者對其上市公司有一定認識, check股價圖(3-5年), check派息紀錄(3-5年), check公司近年業績新聞, check PE, PB已經係非常基本的要求, 某些公司倘若近年表現欠佳或者投資者不太了解其業務的話就需要睇年報
我們無理由叫價值投資者睇50本年報wor, 根本無可能睇得曬, 就算係全職的基金經理都唔得la既然我地唔了解盈富既50隻股票, 就冇可能為其估價從而得出盈富的合理估值, 如此一來買盈富就變左估大市了, 股市變估市當然買盈富(一次性投入)未必有理想回報, 月供盈富會好一點的:"透過月供盈富, 投資者可以在低位買入較多2800, 高位買少一點, 長遠而言可以拉勻/拉低買入價格, 加上股息再投資以增加買入股數, 從而增加股息收入" quote番呢樣野先, 好多投資書/ 投資者教育都係採用呢個講法或者近似既講法, 句statement初初睇起上黎冇問題, 但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認為問題在"低位"度, 咩叫低位先? 假設滙豐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10蚊, 如果有股災滙豐股價跌到7蚊, 但滙豐仍然每年賺1蚊, 呢個時侯就係買平貨, 但如果
股價跌到7蚊, 滙豐每年賺少左40%得番6毫, 我地就買貴貨了
將上列HSBC既例子擺番落盈富度, 如果盈富嗰50間公司平均每年(每股)賺1蚊, 平均股價21蚊(21000點), 如果有股災盈富股價跌到14蚊(14000股), 但平均每年賺少左50%得番5毫, 我地就買貴貨 (月供就會供多一半[21000/14000=1.5], 即係買左好多好多貴貨) 月供法既"低位入多d貨"似乎係too good to be true, 撈低成功係運氣多過實際, 所以買2800有良好投資回報係運氣多過實際長期買盈富就等於長期估市, 估呢50間公司能夠幫你賺錢買盈富係唔係估市? 好大程度都係, 不過比我諗左成個星期終於諗到個好少少既方法, 由於恆指係weighted average的, 唔同成份股有不同比重, 仲有唔少係金融地產股, 一個板塊抽一至兩隻具代表性個股+ 分析權重股應該可以用作估計盈富價值首先滙豐(5), 騰訊(700)報紙日日都賣, 因為佢地係權重股, 一定要分析
電訊有中移動中聯通之類的, 求其揀一隻
內銀有建行工行+一大堆, 建行/ 工行揀一隻
地產股分內房及本地, 本地有四大地產商+信和九倉...很多的, 㨂一隻算了, 新地(16)較具代表性? 內房唔清楚, 但成日聽到/睇新聞睇到中海外, 用一隻中海外代表住內房先
其他野有公用股, 但中電煤氣電能長建各有特性, 勉強揀隻做分析冇乜代表性
至少而家由分析50隻cut到6隻, 而呢6隻野應該代表左恆指一半股票(即一半的點數)
但滙豐同tencent, 建/工行的盈利每年都大幅變動(銀行股涉及槓桿, tencent涉及增長率), 唔易分析, 至少唔適合新手玩
而家睇落新手應該買d穩定收租收息股, 好似港鐵(66), 希慎(14), 中電(2) 之類會比較好, 至少從股價股息表現來看佢地比較穩定, 加上業務比較簡單, 適合新手睇年報學習
好長氣, 但我認為學習股票投資之前㨂d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係好重要 (即使分析出錯都無咁大鑊)呢個係我年初學價值投資買滙豐換來的血的教訓,而個人認為買盈富做唔到使點令人輸錢
魔術師這「等待被後生仔打倒的老鬼」看後,「如獲至寶」,事關又可當成係思辨練習題捉下 fallacy(不過要有少許財務知識作為輔助),看看能否為其 debug。
不相干謬誤:打稻草人
本來全文係講緊「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 至少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但講講下,由「當然買盈富(一次性投入)未必有理想回報, 月供盈富會好一點的」起的一段,就變成了講策略。全文大概講咗三個策略:
1. 一次性投入買盈富
2. 月供盈富
3. 買入一個板塊抽一至兩隻具代表性個股
問題顯而易見,「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跟「平均買入法/一次性買入/選擇性買指數成份股是/不是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是兩回事。例如說,你就算撃倒了月供盈富(先不說「股災盈富股價趺一半」跟「每年賺少左50%」的關係),也不等於說盈富無用,因為你擊倒的很可能只是平均買入法這策略而已。
不當預設謬誤:既定觀點詞語
當然,所謂「買盈富(一次性投入)未必有理想回報, 月供盈富會好一點的」,魔術師亦看不到網友如何可以證明到呢個論點。
其實魔術師早就對月供平均法做過分析(見《平均迷思(2nd edition)》),跟網友的「直覺」相反,在股市長期上升的假設下,平均成本法應不會較一次過買入較好才對。所謂平均成本法要「有用」,就係「投資物」一路下跌,愈跌愈有價值,令投資者可以「愈趺愈買」,「拉低成本」,但到最後「投資物」到最後(或無限補時後的「最後」)關頭可以爆升,令投資者可以高位出貨,安心退休的「投資方法」。明顯呢個世界,唔會咁理想會俾你長期可以低位入貨,又能在高位沽出,平均買入法「無用」,基本上係必然的。
所以,所謂月供的用途,最多只係適合年輕人有紀律地儲錢之用,最多只能做三至五年,否則每月供款額佔總投資額太少,也不能影響平均買入價。
以上就係魔術師對於「平均買入」這策略的分析;另外魔術師也有試過做策略之間的比較(見舊文《虛擬盈富複式增長基金(2015年11月)》),虛擬複式盈富(一次過買入盈富,再以股息再投資,故稱「複式盈富」)由2004年至2015年都能擊敗真金白銀的魔術師狗股基金,只是僅敗於由2014年至2015年的生活基金(都係真金白銀)而已;而呢個亦都係魔術師解散狗股基金,真金白銀轉持複式盈富的原因。
網友也不是沒有提出過建議,「買入一個板塊抽一至兩隻具代表性個股」就是網友提出的策略,也有模擬組合,唯 backtest 欠奉,看不出其策略是否較月供或一次過買入該些股份較佳(apple-to-apple comparison),更遑論跟「個人認為買盈富做唔到使點令人輸錢」的比較了。究竟「做唔到使點令人輸錢」係講緊盈富自身,一次過買入,定係月供?魔術師就無論係 backtest 十年,定係真金白銀投資,暫時都唔見有輸錢喎!
當然,過去表現並不代表未來回報。股市有週期、有升跌,魔術師不認為盈富會穩賺不賠,但同時也不認為呢個世界會有「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投資呢家嘢,除了「投資物」本身的質素之外,是羸是輸都要睇策略和執行力,而盈富的優點便是「以低誤差率跟大市」,減低選錯公司的機會。如果「盈富會令人輸錢,不是好投資」也是被攻擊的理由,那麼魔術師也很有興趣知道,入得網友法眼的投資組合,係如何「唔使點令人輸錢」法呢?起碼要有數據比較,才能夠有說服力吧?
不當預設謬誤:乞題
其實以上講策略的只是題外話,全文重點應是:「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至少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於是,問題就係「盈富/ETF」本身是不是應該以「暸解所有成分股」的方式去進行估值?
網友似乎是假設了價值投資者必定要研究公司報表,暸解公司盈運狀況等去進行估值。魔術師不是價值投資者,難以評論,但明顯盈富基金是一籃子投資在所有成份股的,而成份股揀選的條件,並沒有「價值」成份,你硬去鑽牛角尖作個別研究,那是自討苦吃,應該不是盈富基金的問題。
勉強打個比喻,如果盈富是一間「控股公司」的話,那麼「盈富控股」就有50個「業務單位(business units)」,每個「業務單位」 就是各成份股公司,你再要去研究「盈富控股」中每個「業務單位」的業績做成點,放到一股公司裡豈不是等於要研究到每個 department 每個 team 咁細緻?雖然理論上無話做唔到,但又是否 practical,具成本效益?
結果,所謂「我地唔了解盈富既50隻股票, 就冇可能為其估價從而得出盈富的合理估值」就係一個偽命題:本來就給「不需要暸解所有成份股」的人去做簡單投資的盈富基金(或其他 ETF),為什麼還要投訴「沒法暸解所有成份股,沒法做估值」呢?
以自身(盈富基金不適合以「暸解所有成分股」的方式做估值)來證明自身(因為價值投資者無法暸解所有成分股,所以盈富基金對價值投資者無用),就是乞題。
非形式謬誤:模糊謬誤
所謂「模糊謬誤」,用李天命的思考三式中的釐清式(「X是什麼意思?」),便可破解。例如說,「買盈富/買ETF並非一個良好的投資方式, 至少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何謂「對於價值投資者良好的投資方式」?考慮點是淨回報?Sharpe ratio?Sortino ratio?即使價值投資法能「跑贏大市」,付出的研究時間心力與其高於大市(例如複式盈富)的回報,要點計先算「良好」?如果忽略這些比較,便單單拋下「盈富基金無用」的結論,那就未免太草率了。
***
伸延閱讀:
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
維基百科:謬誤
恒生指數及分類指數(主頁 > 指數 > 指數概覽圖 > 旗艦指數 > 香港上市)
老王:用PE 買2800 可行嗎?
和記小子:思考問題: 怎樣分析盈富基金(2800)/ETF? (9/6/2016)
虛擬盈富複式增長基金(2015年11月)
平均迷思(2nd edition)

27 則留言:

  1. 感謝魔術師撰文回應, 當初寫這篇關於盈富基金的文章只是想拋磚引玉, 引發多點討論, 你大部分的觀點我都同意, 不過我還是不明白"月供"那一部分,既然你話"月供方法"應不會好過一次過買入, 這是否我們需要找一個合適的時間點買入股票? 如果需要的話,你會運用甚麼準則判斷在甚麼時間點適合一次過買入? 希望你可以再解釋一下:)

    P.S. 其實寫這篇文章主要係當初睇一些股票入門書, 通常都建議長線月供盈富, 但我直覺上不覺得這是一個好方法, 但又感到很難證明這策略好不好, 所以試下去寫, 如果你能再寫多一些關於投資盈富基金的策略及建議就好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過我還是不明白"月供"那一部分,既然你話"月供方法"應不會好過一次過買入, 這是否我們需要找一個合適的時間點買入股票?

      你呢個問題係混合了兩個問題(我經常發現你問的問題係混合式,很易產生混亂):一次過買入跟月供的比較, 與及一次過買入是否需要捉低位. 前者是兩個策略的比較,後者則是同一個策略的比較. 後一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用數學公式證明月供應不會好過一次過買入(假設股市長期來說是上升的),並不等於說「們需要找一個合適的時間點買入股票」:文章早有說明,一次過買入比月供差的情況,就只會出現在你一次過買入時是摸頂,然後股市長期下跌,令月供可以多次低位入貨(ie, 1/I(t) - 1/I(1) > 0),然後又再在最後關頭爆升破頂的情況;否則的話,求其一個價買入,都不會輸於月供,問題是整體回報賺多賺少而已.

      //如果需要的話,你會運用甚麼準則判斷在甚麼時間點適合一次過買入? 希望你可以再解釋一下:)//

      由於我自己早就建立了整個 portfolio 體系,故此一次過買入時其沒有判斷時機,複式盈富只順其自然在2016年4月1日由狗股基金 handover,保證無縫銜接,trading rule 是股息再投資(詳情見內文),而且不做 rebalancing:
      https://magicianyang.blogspot.hk/2016/04/blog-post.html
      https://magicianyang.blogspot.hk/2016/04/blog-post_1.html

      如果硬係要做rebalancing的話,我都會用返資產配置條rule,就跟返(1) RSI<25買入,>75沽出的 trading rule,或(2) 在股票組合眾多 candidates 中選取最低14天 RSI 的,以前者作優先考慮。我只用過恆生指數做test,由於複式盈富有股息再投資,回報會更膀恆指.只是資料每日update, 十多年的data,這部份資料並沒有公開.

      刪除
  2. //但我認為學習股票投資之前㨂d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係好重要

    我覺得呢句說話好有晉惠帝句「何不食肉糜」既味道.

    隻隻股票都有可能會有好勁的upside和downside...能否賺錢,關鍵是自己的策略和執行力;最多只能話某類型的股票容許初學者有較易理解和執行的投資策略,但世上絕對沒有一隻股票能夠從會計角度計到可以「唔使點令人輸錢」.

    十年前的330,幾年前的293,都是好多人所謂「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現在又如何?呢三四十年的5都被傷民貼上呢個標籤,但如果09年後剩係揸呢隻野絕對是蹉跎歲月。時間值難道又不是錢?

    我中學時曾經有個柒頭同學話「買馬應該好易贏錢,你睇d大熱門兩三倍幾易跑出黎」...唔係講笑,我覺得呢句野同「揀d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一樣咁可笑同無知。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覺得呢句說話好有晉惠帝句「何不食肉糜」既味道.
      //買馬應該好易贏錢,你睇d大熱門兩三倍幾易跑出黎

      近年的所謂坊間時興的「財商」、「假值投資」、「平均買入」、「財務自由」等等概念,經一眾妄上妄下的財演演繹,已變成「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式的殺人政權假大空套語,但偏偏一眾港豬又會「欣然接受」.

      刪除
    2. 「財務自由」我最唔明白究竟喺乜--唔使打工,真喺有一隻曉生金蛋嘅雞,都要養要餵,點會乜都唔使做,唔勞心勞力擔心,究竟喺點樣"自由"法。除非真喺錢從天跌落嚟阿爺剩落大把(十世都用唔晒完全唔使管理嗰啲),如果喺咁又使乜財演。

      刪除
    3. 回ec
      親, 若果你有幾千萬本金, 是是旦旦買債股樓基金嘜都好,
      收返 3厘息一個月, 都有 幾萬蚊個月
      但前提若你有幾千萬本金 你本身已經已經係有錢人啦

      刪除
    4. 我所謂的"唔使點令人輸錢既股票"本身係唔係一個很嚴謹的定義, 呢類股票的好處其實同你所講的"容許初學者有較易理解和執行的投資策略"差唔多, 我心目中的中電, 領展REIT, 以及港鐵就係所謂"唔使點令人輸錢", 當然我不可以排除有人買中電, 領展都會輸錢, 但這樣的人應該不多

      在投資之前做好功課, 儘量買一些安全性高的股票作投資係我覺得很基本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容易, 但應該合理過"何不食肉糜", 同"跑馬"

      刪除
    5. 能apply「較易理解和執行的投資策略」的股票,並不代表隻股票既本質「唔使點令人輸錢」,而只代表有乜風吹草動時散戶較易走避而已;或者大家定義唔同,在我眼中,世上每隻股票的股價在一個時段內都是一個「機率包」,而只要時段足夠長或margin做得太大,都會有令人輸到PK的可能,事前從會計角度計算到「唔使點令人輸錢」的股票從來不存在.

      所以我一d股齡大的朋友,聽到我呻有隻股票早放左賺少左,都會話「喂有得賺就好啦,仲想點」,就是知到在這個市場賺錢並不容易,每次搏得到都要懷感恩之心;而買個陣一心認為隻野「唔使點令人輸錢」就同呢個隨時感恩的心態背道而馳。

      而且跑馬贏輸都只是最多兩三分鐘的事,但即使很多「較易理解和執行的投資策略」的股票要變質起碼都是年月計的事,這個較易執行是從「理性」上而言,但太多老散時間一長就會被痲痹,結果一輸唔只輸錢仲輸埋時間,有「唔使點令人輸錢」的既定印象更會加深這種不存在的安全感,出事時更易立地成佛...當年隻8號仔就是好例子。

      我比較信服的model,是黃國英的「足球陣」,投資組合裡面應該根據自己需要,擺適當數量的門將後衛中場前鋒,能apply「較易理解和執行的投資策略」就是防守球員;但防守球員都會出錯,開始變得不可靠的門將後衛就要換;而不論攻擊或防守,世上並無狀態永遠處於頂峰的球員,就如世上沒有事前計到「唔使點令人輸錢」的股票一樣。而且睇開波都知道,防守球員出錯往往更大鑊--正如以上「一輸唔只輸錢仲輸埋時間」一段所言.

      如果「錢」是某隻貨幣,一隻肯定「唔使點令人輸錢」的標的物,其實只要一樣--就是持有該貨幣自己!

      所以叫人搵「唔使點令人輸錢的股票」,只是「飢荒時叫人搵肉糜食」的另一個說法而已.

      刪除
    6. to ec 及 li jack

      呢個問題或者池兄下文以及2016年2月一系列的文章會解答到:

      http://poolshunter.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15.html

      //是是旦旦買債股樓基金嘜都好,

      領隊「是是旦旦」,就不能留意到旗下包括防守球員的狀態有沒有變化.

      而根據池兄所言,「資本增值」才是所謂「財自」的王道;但沒有前鋒的球隊是沒法「資本增值」的,可印象中所謂「唔會點令人輸錢的股票」永遠不會包括頂級前鋒例如700或AMZN等.

      至於「跑馬」與「唔會點令人輸錢的股票」之比,池兄亦有更好的解答:

      http://poolshunter.blogspot.hk/2015/12/why.html

      刪除
    7. //「財務自由」我最唔明白究竟喺乜--唔使打工,真喺有一隻曉生金蛋嘅雞,都要養要餵,點會乜都唔使做,唔勞心勞力擔心,究竟喺點樣"自由"法。

      所謂「財務自由」,大概只是被動收入>主動收入,不用再受老闆和客戶氣, 是打工仔從心底裡厭惡打工的寫照.

      //是是旦旦買債股樓基金嘜都好,收返 3厘息一個月, 都有 幾萬蚊個月

      買股樓基金一樣要睇住自己個portfolio,某程度上也有主動成份,只是不用太受氣而已(除非遇着供股之類俾公司管理層激層)。
      如果係做收租仔,你一生十宅只會變成為租客打工,換隻燈膽你都要仆到去做,呢份工隨時仲衰過做女嗰陣。

      //我心目中的中電, 領展REIT, 以及港鐵就係所謂"唔使點令人輸錢", 當然我不可以排除有人買中電, 領展都會輸錢, 但這樣的人應該不多
      //儘量買一些安全性高的股票作投資係我覺得很基本的事情

      你嘅意思其實只是防守性較強的股票例如公用股咁,管理層信得過,業務有壟斷性之類,以港股來說,來來去去都是那十隻八隻,人盡皆知,基本上唔使點睇年務都講得出。

      刪除
    8. //世上每隻股票的股價在一個時段內都是一個「機率包」
      //買個陣一心認為隻野「唔使點令人輸錢」就同呢個隨時感恩的心態背道而馳。
      //但太多老散時間一長就會被痲痹,結果一輸唔只輸錢仲輸埋時間,有「唔使點令人輸錢」的既定印象更會加深這種不存在的安全感,出事時更易立地成佛...當年隻8號仔就是好例子。

      買業務有壟斷性的股票,輸到PK的機率無疑係會細啲,但痲痺成份就更重。

      沒有壟斷性,但只靠名聲的,5,8,293都是例子,跌起上來老散才有「無限補時」呢個策略。呢個亦都係大貓死都要維持派高息來痲痹老散的原因。

      //不論攻擊或防守,世上並無狀態永遠處於頂峰的球員,就如世上沒有事前計到「唔使點令人輸錢」的股票一樣。而且睇開波都知道,防守球員出錯往往更大鑊

      哈哈,前鋒入唔到波,最多只是贏唔到;防守出錯,隨時就會輸波甚至輸埋士氣和信心。

      //可印象中所謂「唔會點令人輸錢的股票」永遠不會包括頂級前鋒例如700或AMZN等.

      因為假值投資者會話自己「睇唔通」呢類前鋒點搵到食(後衛可能易睇啲,一味靠高頂到波清走就算合格),我又諗起伊巴笠死祖赫特嗰球;湯馬士梅拿今年狀態低沉,可前幾年你係唔知佢點可以神秘地捕到啲靚位入波的。

      //池兄

      呢幾篇係精髓來的。

      刪除
    9. 反脆弱都有講,愈以為穩定安全既野,瀨野時瀨得愈甘。

      刪除
    10. //愈以為穩定安全既野,瀨野時瀨得愈甘。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機中有危,危中有機, 此之謂太極也.

      刪除
  3. 呵呵。抬下槓先,池某認為買盈富/買ETF是好到冇得頂的投資方式,2800曾經佔池某個倉高達93%的比例(恆指18500點樓下時),不過與hutchison小子所說的也沒有矛盾,至少池某不會自稱為價值投資者。

    //1. 一次性投入買盈富
    相對的,恆指28000點時買冇用,18000點時買好有用。

    //2. 月供盈富
    不是好策略,高位應出貨,不是買貨。

    //3. 買入一個板塊抽一至兩隻具代表性個股
    不確定能否跑贏盈富,交易成本和換馬成本肯定遠高於盈富。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過與hutchison小子所說的也沒有矛盾,至少池某不會自稱為價值投資者。
      //不確定能否跑贏盈富,交易成本和換馬成本肯定遠高於盈富。

      坊間有大量大師自稱為價值投資者,但奇怪的是,肯逐隻個股不論是賺是蝕都拎出嚟報回報的已經不多,肯整個portfolio,即係100隻持股根據權重及買入時間不論價值已回歸或尚在無限補時都計算在內,以基金形式報返個回報就更加好似無, 亦說不出可以羸到盈富幾多條街.

      刪除
  4. BTW, 我認為盈富基金是無用。巴菲特叫人買指數基金,更準確來說其實他只是叫人買S&P500,沒有叫人買道指等其他指數基金。買指數基金的目的是低費用去分散投資,但只有50隻成份股的盈富基金敗在唔夠分散。相信巴菲特,應該買s&p500,如果認為美股太貴,就加D 歐洲、新興市場ETF,或直接買MSCI World Index ETF。買一個地區性的指數ETF,同Smart Beta一樣,違背了巴老的原意。

    回覆刪除
    回覆
    1. //買指數基金的目的是低費用去分散投資,但只有50隻成份股的盈富基金敗在唔夠分散。

      記起以前有恆指100指數, 代表性應該會高一啲;不過港股市值集中哂在大藍籌, 盈富所能代表的比例並不低.

      //應該買s&p500,如果認為美股太貴,就加D 歐洲、新興市場ETF,或直接買MSCI World Index ETF。

      哈哈,我都有買VOO, HEDJ 就排緊隊.

      刪除
  5. 我都唔太認同用2800月供,不過我既看法係手續費問題

    https://blognorule.blogspot.hk/2017/06/2800-3115-ishares-2800.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無錯,如果每手入場費愈少,係愈易做資產配置;不過又係好少人用呢個point去講.

      有啲網友佢贊成長期月供, 我就睇唔到佢條數點計(計信用卡積分呢類C9數只是聊勝於無).

      贊成月供者好多時用「儲蓄」角度去睇,呢個方法只適宜幫助未建立起投資紀律的初哥身上;如果你有10年投資經驗,仲要靠月供去幫你儲錢的話,那你的投資經驗真的是活在狗身上了 XD

      刪除
    2. 我自己喺銀行做月供,因為我唔熟券商亦無喺券商度做過買賣,無從比較,單以銀行為例,每半年有存倉費,每次派息有手續費,但月供唔駛收呢啲(至少我用緊嗰間唔駛),如果有供緊三四隻股其實已經抵返。

      刪除
    3. //月供唔駛收呢啲(至少我用緊嗰間唔駛),如果有供緊三四隻股其實已經抵返。

      以儲蓄的角度來看,月供有一定作用,某些銀行更有優惠計劃,節省不少成本;但話又說回來,我一直係用「已有一桶本金」的投資者A一次過買入,跟月供N期直至本金跟A君一樣的B君比較,明顯回報方面A君會佔優,B君慳回一兩個巴仙的手續費根本無大作為。

      刪除
    4. 我覺得如果可以執行到"夠錢就買,唔理價位",其實一log過買的確好過分多次買同樣嘅量,所以我做月供為儲錢,但如果有一筆額外錢可買,我亦會一筆過買,而唔會分三四期每次買少少,呢樣野我係睇完Ken Fisher之後改變咗嘅(以前就算有筆錢,我都會為分而分,分幾期每次買少少)

      刪除
    5. //我做月供為儲錢,但如果有一筆額外錢可買,我亦會一筆過買,而唔會分三四期每次買少

      這曷正確做法.

      刪除
  6. 您好,我係因為想睇關於月供股票、盈富基金既文章而搜到呢篇,本身無拜讀您文章既習慣,投資知識功底亦並不深厚(如果提出咗一啲白痴觀點請多多包涵)。

    您提出話一筆過買(先不論買乜嘢,因為理論應該買乜嘢都apply到,當盈富先啦)盈富,價位會比每月供款好,公式我睇唔明(文科仔,sorry),但觀點我唔係第一次聽,我係Ken Fisher既著作中亦有睇到類似既觀點。不過我有一點諗唔通:

    如果只係買一次盈富(或其他嘢),以後永世唔會再加碼,咁您(同Ken Fisher)既理論應該正確,即係例如我有一手盈富咁多資本,我應該一次過買,而唔係分開12次去每次買1/12,呢點我同意,而且Ken Fisher亦做過佢既實證證明咗係啱。
    但係如果你有需要再加碼,例如每次儲夠一手既錢又再去買,儲夠一手既錢又再去買,其實咁即係等於月供啦,應該正確啲嚟講,係定期投資,只係唔定額(因為投資額隨股價而變動),同埋係一夠錢就買,無視價位,否則又會跌入咗「捕捉低位」既迷思(呢點好多指數投資者,比如綠角,都指出係無可能做到)。

    所以其實只要會有重複投資既行為,其實都係奉行緊月供背後既理念:隔開一定時間段進行重複投資,無視價位。如果係一筆過投資,就會墮入捕價位迷思,而呢點係基本上無人可以做到。

    唔知我既理解正唔正確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呢個係一個好問題,讓答案跟留言一起沉底未免太可惜,值得獨立寫一篇講解,預期星期四或五刊出。

      預告:要解答呢個問題,就先要由李天命思考三式中的第一式「X是什麼」,來想想「月供股票」的定義,看看你所指的「月供股票」跟我所講的「月供股票」是否同一件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