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人言報見到高天佑呢篇文,本來不以為意,但過幾日竟然人言報理財專欄有回應,搞到魔術師都忍唔住要簡評約句:
信報 2025年4月30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月入18萬 子女英國升學難
有收入幾多才算中產?中產生活應該是怎樣?這些可能是永遠爭拗不休的問題。正如本欄去年在〈月入8萬
生活慘淡?〉一文指出,本港不少被視為中產階層的打工仔抱怨,即使月入達8萬元,生活依然捉襟見肘。及至近日,最新話題圍繞一個月入18萬元的家庭,家中兒子學業優秀,獲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取錄,可是卻無力負擔讓其赴英升學,只能留港讀書,令他非常不開心。這個話題也使一些中產父母深感焦慮,擔心日後未能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
話說有一位DSE考生日前在社交平台Threads發帖,他表示臨近放榜,正在與家人商討升學問題。他一直對工程(Engineering)深感興趣,並已獲得帝國學院機械工程系有條件取錄(conditional
offer),擬赴英升學。可是其父母表明,無力負擔所需費用,希望他留港讀大學,修讀醫科或者計量金融(Quantitative
Finance)。
據這名年輕網民自述,其家境「算是合格」,家中還有一個弟弟,一家四口連同工人住在約800平方呎私樓單位,他和弟弟各自擁有一個房間。他表示,父親任職私人企業,母親做政府工,兩人月入合共約18萬元。
按照統計處最新數字,截至去年底,本港家庭月入中位數為2.96萬元。換言之,上述網民家庭的收入水平較中位數高出超過5倍,絕對可算是中產,甚至堪稱為「上級中產」(Upper
middle class)。這樣的家庭理應生活優渥,讓子女赴海外升學相信不成問題,為何卻未能做到?
中產家庭每月開支達12萬
據該網民解釋,一方面其家庭仍需要供樓及供養祖父母,還要留一筆錢為弟弟將來打算;另一方面,入讀帝國學院成本確實不菲,該校機械工程系國際學生每年學費達4.33萬英鎊,約合42萬港元。此外,有其他網友提醒,帝國學院位處倫敦Zone
2,當地屋租近年如火箭般飆升,連同飲食及生活雜費,每年總支出「慳慳哋」也要70萬至80萬港元。
粗略計數,假設該家庭居於港島區800平方呎單位,十年前買入樓價1300萬元,現時每月供款額4萬元;此外,每月供養祖父母1.5萬元,聘請外傭花費7000元,弟弟念直資中學學費5000元,補習及課外活動費用5000元,全家保險費1萬元,飲食開支1.5萬元,稅金2萬元(按有效稅率11%計算),其餘雜費5000元(大前提是並沒養車)。這樣加起來,每月基本開支已達12.2萬元。若再加上該網民赴英升學每月成本7萬元,總開支便達19.2萬元,相較於家庭月入18萬元,似乎難免「超支」。
再者,該網民並未透露父母年齡,但既然他是DSE考生,父母相信有一定年紀;倘已接近退休,日後恐難維持現有收入水平。同時,如該網民所講,其家庭還要預留一筆錢為弟弟將來打算。更何況,籌劃家庭收支不宜「計到盡」,總要留下一定緩衝(buffer)。如此計算下來,難怪其父母坦言,難以負擔讓他赴英升讀帝國學院。
帝國學院學費貴 港大更划算
上述帖子發布後引起議論紛紛,有人批評帖主「不知足」,不應抱怨父母無力供他到英國讀書。另外,不少網民則慨嘆,「中產愈來愈難做」。例如在此前的七十至九十年代,即使是「普通中產」也能夠負擔子女赴英升學,現在卻連「上級中產」也不容易做到。
事實上,這個問題背後存在多種因素。一方面,在此前港英政府管治年代,所有正規公務員皆可享「海外教育津貼」(OEA),資助其子女到英國升學,津貼額足以覆蓋大部分學費及寄宿費用。但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後,自然再無這支歌仔唱。
另方面,英國自從戴卓爾夫人(1979年至1990年間擔任首相)推行改革,包括大學學費在內的公共服務費用確實愈來愈貴,尤其是國際生(非本地)學費飆漲數以十倍計,愈是名校就愈高昂。以該帖主心儀的帝國學院機械工程系為例,目前英國本地生每年學費為9250英鎊,國際生學費卻達4.33萬英鎊,相差接近4倍。
相較之下,該帖主若留港升學,入讀香港大學(HKU)機械工程系,本地生每年學費只需4.45萬港元,計及住宿、機票等開支後,比起赴英升學「勁慳」超過九成。再者,HKU今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榜(THE)排名全球35位,屬國際頂尖大學之一,相較於帝國學院(第9位)並不遜色太多,某程度上「性價比」顯得甚高。單從學術角度看,進入一家世界排名35位的大學修讀機械工程,所學到的東西未必會差過帝國學院很多(國際視野和生活體驗另作別論)。
同時值得留意,該帖主的家庭若只得一名子女,集中資源未必不能讓其赴英升學;但該家庭育有兩名兒子,考慮到資源分配,就要計另一條數。更進一步看,即使父母盡全力滿足其赴英願望,日後也勢難負擔讓弟弟也出國留學,這又是否「公平」?
有網民提到,本港中產家庭若想讓子女在英國升學,較佳選擇或許是趁早以「BNO
5+1」方式移居當地,待取得永居權後,子女只需繳交本地生學費,能節省一大截。不過,中產父母移居英國之後,「搵錢」水平未必及得上在香港打工,可說是面對兩難處境。
講到底,所謂中產的定義確實很寬闊,中產也絕對不等於可以滿足一切願望;最重要是所有家庭成員皆應面對現實,不宜抱有過高期望。例如若想出外留學,要不努力考取獎學金,要不就因應家庭負擔能力,選擇學費較低的院校,又或是成本較便宜的國家(例如加拿大、澳洲),始終需要「睇餸食飯」。
信報 2025年5月6日
田大武 取之有道
父母無責任滿足子女昂貴奢望
「18萬收入,供唔起個仔去英國讀書」,成為網上熱話。本報高天佑〈月入18萬
子女英國升學難〉一文,主要討論為何月入18萬仍然不優渥。由於事件涉及眾多議題,大武決定再寫篇文,由其他角度分析。
讀者可到事主的Threads賬戶(@lilw_x8tb5)了解來龍去脈。反正是公開帖文,不涉私隱,而網友討論縱有火花,但尚算理性。二手解讀,總可能扭曲或遺漏事主原意。
大武嘗試簡單複述故事:帖文題為〈阿爸話我應該要感恩,我已經好過大部分人〉。他是DSE考生,成績優異,獲倫大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有條件取錄,修讀機械工程,而這也是他的「夢想」。但錢呢?事主雙親收入18萬,但要供樓,又要供養長輩,亦希望留錢給事主弟弟(有讀寫障礙和過度活躍症)。父母不欲事主到英國升學,希望他留在香港,並選些「搵錢」科目。父母聲稱「家中已很幸福,給你好的資源,不要太過分,要飲水思源,要感恩」。事主不滿,遂在網上發文,聲稱父母「無用」,自私。
供書教學應到何時
所謂「清官難審家庭事」,況且只是事主一面之詞。誰是誰非、是否合理,拗到天光都不會有共識。網民的意見也是兩極,沒有一面倒支持或批評事主,而雙方的論點都有一定理據,大武嘗試梳理一下。
支持樓主的,認為「無錢不要生仔」,供書教學,支持子女天經地義,如此高收入仍負擔不了學費,要麼理財有問題,要麼是「不為,非不能」,況且父母叫事主跟興趣選科,最後卻「屈尾十」說無錢,是期望管理有問題,也是言而無信;至於反對事主的,覺得他「老奉」,攤大手板,身在福中不知福,大把人更不幸,「以前我們還不是自食其力,在香港讀大學好失禮嗎?」
大武不想「懶中立」,着實大武不太認同事主。不過本文無意亦無力判斷誰是誰非,只想帶出一些問題讓讀者思考。
核心的問題是,什麼是「應該」,什麼是「義務」?法律要求父母照顧年幼子女,但今次故事是講「應該」。父母應該供書教學,說來簡單,但魔鬼在細節。供書教學,供什麼?供到幾時?大武成長年代,中學畢業後就「食自己」,父母無必然道德義務供你上大學,無錢就申請資助和貸款,這也是外國的常態。不過,社會進步,人們期望也不同。回想一下,大武父母年代,讀到中學畢業已是福氣,但到大武年代卻是「基本要求」。何謂「基本」,沒有準則。網民認為,現在供讀大學是「基本」。問題是,事主父母已願意負擔本地學費,只是不想/不能供他到外國。有大學讀,還要嫌棄不合心水不夠巴閉,又是否合理?
出錢撐子女追夢是否合理
第二點,個人主義興起,新一代「追夢」大過天。大武中學同學被迫聽父母之命讀醫,犧牲興趣,現在新一代才不會就範。自己追夢,條路自己選,與人無尤。但要父母出錢全力支持,是否合理?界線在哪?兒子希望環遊世界增長見聞,也問父母拿錢嗎?女兒想做廚師,要食遍米芝蓮三星,父母不支持就是錯嗎?為何不支持追夢?支持追夢後,要不要買層樓?不如供埋孫仔孫女讀大學?
然後,不少網友指出新一代的「雙重標準」。傳統孝道不再,愈來愈多人(包括父母)同意子女給家用只是心意,不能強求。畢竟子女沒有欠你什麼,不要情緒勒索。可是同一時間,新一代卻盯着父母的儲蓄和遺產,要拿來支持自己夢想。之前城中熱話的「何伯」,錢花在女人身上。但這是何伯的錢,關子女什麼事呢?說穿了,還是怕資產旁落。
接下來,就是升學費用大增,軍備競賽。高兄一文提到,海外升學費用像火箭般升。大武當年在英國念碩士,學費一萬鎊;廿幾年後,盛惠5萬。廿幾年間,大學生的人工,有無升到5倍?簡單常識就知,此類升學的性價比在急速下跌;再加上無止境的遊學體驗,學非洲鼓,到緬甸做義工。別人在做,自己也要做呀。最後,是肥了搞這些生意的人。或曰子女見識世界,此刻無價,不必計較人工回報。但升學回來,打份牛工,子女心理如何平衡?
事主期望管理影響情緒
另一點是期望管理。支持事主的,認為父母不應給予假希望。這講法有道理,問題是:人的期望,來自和身邊的人比較。一眾「老海鮮」說「以前點」,「你已經很幸福」,的確像「非洲很多小朋友餓死」一樣,當事人沒有共鳴。事主住800呎私樓,自己一間房,還有家傭,但他只覺得是「勉強合格」,皆因同學的條件都比他好。同樣地,事主同學都到海外升學,不少成績比他差,他卻「淪落」到要在香港讀書,難免不高興。講到尾,就是因為事主和同學比較,而不是「普通」香港人。
最後,事主控訴父母理財不善,也不滿弟弟「拖累」。換句話講,事主認為父母「本來」能夠供自己到英國,但卻不負責任,犯下錯誤。他不滿父母買模型公仔買名牌貨,很遲才買樓,母親又35歲才產子,誕下有問題的弟弟,「分薄」資源。但正如上文提到,這是父母的錢,干卿底事?父母欠債要子女還債,常有聽聞。大武妻子也因為父親生意出問題,被迫放棄學業。所以事主真的已經「幾幸福」。而父母留資源給先天有缺陷的弟弟,又是否十惡不赦?若哥哥到海外升學,將來弟弟又是否要出文聲討哥哥?
所以,點收科?大武打趣提議事主搞眾籌,讓那些支持他的網友付鈔,自然被罵不可行。正經一點,反正事主聲稱他日會回報父母,大武提議事主立借據,相信父母總可張羅金錢。以上方法行不通,就看看事主能否成功鬧到父母改變主意,否則只能「屈就」去讀本地大學。不過大武心腸較壞,還是很擔心事主畢業後如何適應社會。
其他讀者方面,似乎真的「生仔要三思」。栽培子女,花時間花心機花錢,最後可能還要落得被子女埋怨,不知事主父母看到帖文有何感想。無論如何,生兒育女貢獻人類文明,是偉大之舉。不過閱畢事主的故事,就明白為何不少中產不願生育(包括大武)。
為免被二手飯誤導,魔術師都有睇返原文(見伸延閱讀),見人言報引述大致準確無誤,沒有加油添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