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魔術點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魔術點唱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3日 星期四

過咗藍海就唔好返嚟

最近見到又有洗版活動,今次嘅網紅就係魔術師梗係唔識的有青夫妻檔,自稱唔打工要在「鄉下」憑 Working holiday簽證以半年生活費「追夢創業」:

(網上截圖)

呢啲八卦嘢魔術師本來都係望吓就算;點知,竟然就連人言報都參一腳,咁又似乎值得閱讀理解一下:

信報 2025年3月11日

寧思雋 思家投資

網紅經濟下的「網絡乞丐」

YouTube頻道「Brian在日本住」負責人、一對約在半年前裸辭,並透過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旅居日本的夫婦,近日發布新片段,指為「追夢」及升級器材提高拍攝質素而開通YouTube收費會員服務,希望觀眾參與課金,結果反被大批網民圍攻,直斥其行為如同「網絡乞丐」,又稱不明白為何他們現時財政拮据,卻不在當地工作或兼職賺錢維生,仍繼續專注拍片,賺取零碎收入。

旅日夫婦財困 邀課金捱轟

綜合該頻道片段,這對夫婦去年10月聲稱只帶着半年生活費前往日本,並設立YouTube頻道及IG專頁,拍片創業。然而,短短半年間頻道內容變化甚大,初期向觀眾介紹移日攻略,觀看次數介乎1000至9000次不等,未見穩定增長。其後,頻道轉為評論日本藝人出軌事件,以及旅日攻略等主題,觀看次數反而一路向下,最差一條片是在去年底介紹神戶聖誕節景點,只有不到1000人次觀看,反映他們有意以香港人為觀眾,卻無法找對口味及自己的定位。

結果就是,經營近半年的YouTube頻道雖然有超過7000人訂閱,但實際觀看片段人數不足,這對夫婦聲稱頻道創立4個月總收入僅超過4000元,「夠買一部入門級相機」。雖有收益「入袋」,惟距離應付家庭開支、達致收支平衡,並可長期在當地生活的目標,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不過,在YouTube頻道收入仍未養起這對夫婦時,片段中他們多番表明為「追夢」不願打工賺錢,但外界難以理解他們的「夢」到底是什麼,而且半年生活費「大限」即將屆滿,加上影片流量不足下,卻突然聲稱開設收費會員,難免讓網民覺得是賣慘的網絡乞丐,讓他們繼續「發夢」。

引戰式行銷 吸錢新手法

唯一慶幸的是,他們最新的「追夢」影片在YouTube評論大增下成為「流量密碼」,被AI持續推薦,令觀看次數大增,超過10萬人觀看,甚至引起社交媒體及傳統媒體多次轉載,加上網民八卦他們「裸辭創業」的經歷,以及如何在京都低成本生活,也帶動了相關片段的流量,相信本月他們YouTube頻道收入將會大幅增長,有望讓他們繼續創業追夢。

事實上,網紅經濟的本義,就是依靠流量創造名氣及收入。問題是,隨着愈來愈多個人和企業,甚至是生成式AI等都紛紛創造內容,佔據觀眾時間,要成功突圍而出已愈來愈困難。故此,有些人選擇用另類方法增加流量無可厚非。畢竟,在網絡世界,愈多留言評論,甚至激起衝突,吸引更多網民「睇八卦」,佔用他們更多時間,在社交媒體平台的AI評分上,自然值得更多流量及推薦。

於是,近期大家見到前藝員張致恒及「何媽」如此不堪,備受網民抨擊,甚至有人疑似穿消防制服到澳牛食早餐等,都成功吸引流量。假如這些平台的AI推薦系統未有改變,相信這類引戰式或網絡乞丐式行銷有機會成為網絡吸錢新手法。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1分鐘教壞DeepSeek

魔:請介紹一下你自己

DeepSeek:(Thought for 2 seconds)

您好!我是由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开发的智能助手DeepSeek-R1。如您有任何任何问题,我会尽我所能为您提供帮助。

您好!我是由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开发的智能助手DeepSeek-R1。如您有任何任何问题,我会尽我所能为您提供帮助。

魔評:熱身問題,回答正路。

***

魔:請問內地人看香港人的觀點是怎樣的?

DeepSeek:你好,这个问题我暂时无法回答,让我们换个话题再聊聊吧。

魔評:醒目,正治正確。

***

魔:請問你有沒有讀過《魔術師的伊謝爾倫日記》這個網誌?

DeepSeek:(Thought for 14 seconds)

好的,用户问我有没有读过《魔術師的伊謝爾倫日記》这个网志。首先,我需要确认这个网志的具体内容,但根据目前的信息,这可能是一个个人博客或者特定平台上的作品,可能不太知名或者比较小众。

作为AI助手,我的知识库主要是公开的数据,比如书籍、知名网站、学术论文等,而个人网志或非公开内容可能不在其中。因此,我需要先回答用户,说明我没有读过这个特定的网志,并解释我的知识范围。同时,我可以主动提出帮助用户查找相关信息,或者如果他们能提供更多内容,我可以进行分析或讨论,这样既回答了问题,又保持了互动性。

接下来,我要考虑用户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可能他们希望讨论这个网志的内容,或者寻找相关资源。用户可能对里面的主题感兴趣,比如魔术师、伊谢尔伦相关的内容,或者日记体的写作风格。我需要保持友好,鼓励用户提供更多细节,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

另外,要避免让用户感到被拒绝,所以措辞要委婉,强调虽然目前不了解,但愿意协助查找或讨论。可能用户需要推荐类似的读物,或者想了解该网志的背景,这时候需要进一步询问他们的具体需求。

最后,确保回答简洁明了,不使用专业术语,保持口语化,让用户感受到真诚和帮助的意愿。

您好!我目前没有阅读过《魔術師的伊謝爾倫日記》这个网志。我的知识库主要基于公开的文本数据(如书籍、新闻、学术论文等),但个人网志或非公开内容可能不在覆盖范围内。如果您能提供相关内容的摘要或具体问题,我可以尝试协助分析或讨论相关主题!

魔評:估到 DeepSeek 唔係魔術師讀者,但估唔到 DeepSeek 會連「內心思考」都講埋出嚟,真係幾好玩!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若生命等候

魔術師老媽子在生的時候成日話魔術師唔係好識做人,禮節性的客套話都唔多講,難開金口。不過,月前魔術師入院期間,大細舅父舅母時來探望,要老人家走來走去魔術師實在無言感激,加上細表弟覆診無發現有癌細胞,於是前幾個禮拜就約埋大細舅父兩家人食餐飯賀一賀佢,兼送上月餅劵當謝禮。過咗成廿年,魔術師都叫有些許長進吧?

席間又談到細表弟買居屋一事,早前抽安達臣居屋揀咗樓,高層290呎折實價約200萬(我城貨幣,下同);但依家樓價食咗瀉藥,細表弟爸爸二舅父話考慮緊撻唔撻訂好,例如屯門黃金海灣‧意嵐就賣緊 200 萬都唔使。

聽罷,大舅父就問:「咁即係撻幾多訂?」

細表弟明星較大表弟肯講嘢:「都成廿萬㗎!」

大舅父即刻就玩鳩細表弟:「廿萬之馬,就豪俾佢!」

魔術師心諗,細表弟在正苦做個 ACO,廿萬(即係一成樓價)都唔係細數目,就咁因為樓價跌就撻訂想法未免有點兒戲,於是便以超然的態度搭句嘴:「如果用嚟住,都唔係一定要撻訂嘅!」

這時二舅父插口道:「個價跌咗,仲要俾幾十萬裝修,個心唔舒服㗎馬!」

魔術師早就估到二舅父的回應是「感情用事」,於是便繼續以超然的態度回應:「哦,咁係買貴咗啫!你好難話要在最低價入市嘅!」

(圖片來源:香港房屋委員會 > 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單位2022 > 安秀苑, captured on 18 Aug 2024)

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球技好人品自然好?

美斯訪港|公開操練前3小時已排隊入場 球迷劉先生:小學開始喜歡他 2024年02月03日

【有線新聞】國際邁阿密訪港,在香港大球場公開操練,有球迷生日都專誠捧場,希望獲得美斯簽名。

球迷Archit:「我自小喜歡美斯,他今次在我生日的特別日子來到香港。希望得到他的球衣,有簽名會更好,希望可以與他合照。」球迷劉先生:「喜歡美斯12、3年,由小學開始。最深刻是他的球品、人品,他球技真的很好,2022年更奪得世界盃冠軍。」

場內氣氛熱烈,大部分都是美斯球迷,穿上巴塞羅那、國際邁阿密及阿根廷球衣,又自製橫額。公開操練開始前3小時已經有球迷在場外排隊入場。

1. 球迷劉先生:「喜歡美斯12、3年,由小學開始。最深刻是他的球品、人品,他球技真的很好...」

(網上圖片)

劉先生呢位年輕人真係太天真喇。好在劉先生呢句說話係在比賽前一日公開操練時講,吞則就唔知算係攞景定贈興了。不如點埋首歌俾比卡超聽。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讀者留言開新篇之Not everyone in workplace is your friend

魔術師平日「竄訪」不同的社交平台,好些時候都見到不少啜核有趣的妄民留言,值得拎嚟笑吓討論,不過又怕妄民留言有愈來愈短的趨勢,好難寫上一篇有咁上下 substance 的 blog 文(除非又整個「妄言雜評」系列(笑))。想不到這天貓讀者留言講大罵某同事事件,咁啱就令魔術師想起以下在 LinkedIn 讀到的留言,可以另開文章討論(由《覆讀者留言》變《讀者留言開新篇》,魔術師可謂俾足面比卡超了):

今日返工好嬲,我在上層寫字樓工作,今日告訴某同事(不在同一寫字樓)話佢地漏左野叫佢地補交,就係咁簡單,佢同我講佢地無做錯,唔會補交

於是我就問佢究竟有乜野唔明,向佢解釋返正確做法,佢都係同我講佢無錯

結果我忍唔住大鬧左佢15分鍾, 內容大約係: 而家你做左幾多年,我做左幾多年,點解人地同你講唔岩,你唔去理解下,淨係識話自己無錯呀, 而家都無人追究責任啦etc, 跟住我又講: 點解你地做錯野我上層要接受你,而我而家叫你補交你又可以唔交呀etc

我鬧到自己進入了忘我境界,忘記左老闆既存在,於是我又入左老闆房解釋,跟住老闆攪掂左,但係由於我條氣唔順,雖然件事完左,但我頭都痛埋,影響了情緒

放工渣車回家,benz佬係roundabout 響我安,我心諗有無攪錯呀,係咪你直衝就可以呀,渣車係咪唔識收油呀,跟住佢又再次響我安, 我平安回到家後靜下來覺得呢個世界不平靜

話是這麼說:「我們不應跟同事交朋友」,反過來說我們又是否應該跟同事交惡、或當成是敵人、或嫌惡的對象呢?

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新聞雜評(三百七十五)

0+3入境檢疫|市民歡迎放寬:想回家鄉! 旅遊、酒店業冀盡快「0+0」吸海外旅客 2022年09月23日

【有線新聞】不少市民歡迎政府放寬至「0+3」,說會計劃出外旅遊,但旅遊業及酒店業希望盡快做到「0+0」,才吸引到海外旅客來港。

「0+3」消息一出,差不多人人都說好開心,朱女士:「不用檢測,不用預訂酒店隔離已經免卻了一些麻煩啦。(是否立即看機票?)正在看了,對,正在看,我們要去杜拜。(最快想何時去?)10月、10月初吧。」

盧先生:「之前要求在酒店隔離七天,變相浪費多一筆錢,浪費時間、無法請假,但現在『0+3』,會買機票、或者去短途旅行。(例如呢?想去哪裡?)哇!想回家鄉,想立刻去日本。」

不過他仍在煩惱佢就仲愁緊,吳先生:「對我們旅遊業這行、做接待的,沒甚麼幫助,變了送錢給別人。」

旅遊業議會都是這樣說,因為外地旅客抵港首三天很多地方不能去,大大削弱來港旅遊的吸引力,旅遊業議會主席徐王美倫:「如果首三日他們去不到餐廳,你說他做甚麼呢?我是否觀光到一半,我買食物去哪裡吃?你沒有可能回去酒店,對嗎?如果盡快有『0+0』就會好些。」

酒店業亦悲觀,因為不再有檢疫客,海外旅客亦未增多,本地客又改為出外旅遊,預計入住率會進一步下跌,如心酒店集團營運總監盧海明:「變了『0+3』,如果我的個人意見,香港居民反而會更多去外國,所以變相Staycation未必會是主攻(生意),反而我們希望可以(接待)多些外地旅客。」

他希望政府盡快做到「0+0」,航班數目回復正常,令更多海外旅客願意來港。

1. 盧先生:「之前要求在酒店隔離七天,變相浪費多一筆錢,浪費時間、無法請假,但現在『0+3』,會買機票、或者去短途旅行。(例如呢?想去哪裡?)哇!想回家鄉,想立刻去日本。」

傷民真係有趣:「封關」時期人人被逼留巷消費,正苦派消費劵,商家 happy 咗一陣之後就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死𦧲要求適關;到得正苦減辣放寬入境限制,結果就變咗刺激傷民紛紛「返鄉下」消費的措施,傷巷市道仲衰咗。究竟「商界」係唔係真係咁倚賴「外部勢力」來巷設分部開會做生意?乜唔係千禧年以後都倚靠大陸同胞支撐,三年以來同內地通唔到關無哂自由行幫襯酒店、樓市、藥房、珠寶金行才是我城繁華鬧市要麼十室空其九,要麼變哂兩餸飯的主因?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爭取領前就要敢跨出腳步

 究竟人言報呢篇文想點呢?係想鼓勵多啲首觸「移居」巨嬰帝國?定係恐嚇班(大多數的)首觸唔夠實力去到巨嬰帝國就只會乞米?點都好喇,點隻歌俾班首觸聽先:

信報 2022年6月30日

Mark O’Neill EJ Insight

Epidemic and 40-year-high inflation stalk HK migrants in UK

The website of the Trinity Church in Sutton, southwest London, is written in English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 歡迎香港人, Welcome Hong Kong people. "The middle of a pandemic is not an easy time to arrive in a new country and we want to support you as you settle here," it reads.

This is the work of Methodist minister Kan Yu, who emigrated from Hong Kong to Britain 20 years ago and has set up the Sutton Hongkongers Fellowship with more than 250 members. "We offer immigrants a way to share their language, culture and emotions," she said.

The Trinity Church is one of 650 churches in the UK which have united to support the new arrivals. Its website offers help with education, finding a job, housing, visas and obtaining domestic help.

Hong Kong is experiencing its largest emigration since before 1997 and its biggest in history to the United Kingdom, which allows holders of BNO passports to emigrate, without the stringent conditions most countries use to select immigrants.

According to British government statistics, since it launched the scheme, about 123,400 Hong Kong people have applied for an entry visa and 113,742 received approval.

Of the arrivals so far, most are between 35 and 54 years old, 72 per cent are married and 60 per cent have one or more children. Almost 70 per cent have a degree, a study found.

In Britain,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 weather, cuisine, lifestyle, social customs and lack of cheap domestic help. Covid-19 still infects the population. In May, UK inflation hit a 40-year-high of 9.1 per cent year-on-year.

Such has been the rush to leave that many have found the move difficult, struggling to find jobs, bank mortgages and the schools they want for their children.

To minimise British tax liability, most migrants sold their apartment in Hong Kong and brought all their savings.

Angie Chan and her husband bought a house in Reading, west of London, after selling their HK apartment for more than HK$4 million. This enabled them to buy a three-bedroom home with a garden. Angie's husband has kept his job in IT by working remotely, but has taken a pay cut of 50 per cent. Angie, 42, is learning to drive.

"It is not easy learning new skills when you are middle aged," she said. "Everything is worth it because we have our freedom here."

In March 2021, Anne Leung moved with her husband, three children and two large dogs and rented a house in southwest England. Her husband works as a project manager for a NGO. Because they had friends in Hong Kong in jail, they decided to leave. But they could not obtain a mortgage from a bank, because they had been living in UK for less than a year.

Like the Leungs, new arrivals find it difficult to get a mortgage, because British banks want to know the source of funds for the down payment to ensure that it is "clean".

Raymond Chong, chief executive of StarPro Agency, a mortgage referral brokerage firm, said that it was common to take 12 months to obtain a mortage because of all the paperwork demanded by the banks. The quickest way is to pay entirely in cash – in this case, the buyer only needs to convince the lawyer that the money was "clean".

Education is a major factor driving parents to leave. They do not want their children to receive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to be given here, with controls on what can be written, said and discussed.

But this is no simple matter either. Only the wealthy can afford a private school in Britain. For the majority of migrants, that means a state school, whose quality varies widely. To be eligible for a good one, you must live within its catchment area -- its houses are more expensive as a result.

Like British people, Hong Kong migrants do intense research on the location of the best schools and their neighbourhoods. A British government report this month said that more than 8,500 Hong Kong students had applied for British school places since last September.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is Solihull, a wealthy suburb of Birmingham. A spokeswoman for the city council said that it had received more than 800 applications from Hong Kong children. "This has put unusual pressure on the number of places available. Pupils may not be able to obtain a place at their nearest or most preferred school," she said.

David Wong is a Chinese medical doctor in Kowloon. "My choice of speciality meant that I cannot easily emigrate. I used to play tennis regularly but no longer. All my partners have emigrated. Some are successful and some are not.

"The key is research and preparation. Some spent months on finding out where to live, work and find a school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are prospering. Others left in a burst of emotion, anger against the police and the government, but without preparation. They are struggling," he said.

The exodus is likely to continue. The UK government expects more than 300,000 Hongkongers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he programme. Kan Yu and her fellow pastors have much work ahead of them.

2022年1月9日 星期日

派對動物

洪為民生日派對|治港者「心存僥倖」就是一種腐敗

撰文:黃雲娜 出版:2022-01-07 20:50 更新:2022-01-07 22:47

為政者要心懷敬畏而非心存僥倖——這本是最為基本的從政素養,但在治港團隊當中非常缺乏。Omicron變種病毒帶來的第五波疫情蓄勢待發,全城戰戰兢兢戒備之際,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廉政專員白韞六等在內至少13名高級官員和20名立法會議員,卻沒有遵守特區政府關於「避免參加不戴口罩聚會」的呼籲,竟在周一(1月3日)出席港區人大代表洪為民的百人生日派對。事件引起社會譁然,也著實令人不解——這些治港者的治理意識到底有多不足,才會對自身的權力和使命毫無敬畏之心、才會對一觸即發的疫情心存僥倖?

經此一疫,香港遲遲未能與內地通關之謎終於解開——連治港精英都未有認真對待特區政府的防疫呼籲,又怎能說服普羅大眾積極配合「疫苗氣泡」等抗疫措施?

「我們再次提醒所有政府同事,Omicron已經進入社區,現時疫情嚴峻,昨天我還形容為一觸即發的狀況,公務員同事或其他政治任命的官員必須嚴守紀律,避免這些聚會,以免為衞生防護中心帶來更大的工作量。」特首林鄭月娥昨晚(1月6日)交代10多名高官出席百人派對來龍去脈時,一再提醒所有官員都應自律。

然而,正是這種過於相信自律的態度,才會促使當局未有致力堵塞抵港檢疫漏洞,導致帶有Omicron變種病毒的國泰航空機組人員引起社區爆發;也正是這些過於依賴自律的政策,才會衍生讓香港蒙羞、讓中央無光的「洪為民生日派對」事件。

於治港精英而言,「自律」的前提,必須是他們具備足夠的治理意識——即深切明白自己就是「港人治港」的首要責任主體,被賦予「高度自治」的權力,也肩負「至高無上」的使命,自然就會對這份權力和使命懷有敬畏之心——敬畏授權賦權的人民,時刻以人民利益為依歸,遵循規矩、如履薄冰,畏懼有負人民重托之事;敬畏從事公職的責任,時刻把人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積極投入、盡心盡力,畏懼庸政懶政怠政之事。

可惜,很多治港精英不但沒有敬畏之心,反倒心存僥倖。

以新冠疫情為例,過於寬鬆的入境檢疫措施曾經釀成多次社區爆發,也導致內地當局質疑香港防控成效,遲遲不願開放免檢疫入境政策;而每一個「寬鬆」的政策背後,都離不開一種「貪方便」、「省麻煩」、「偏商家」、「博一博」的僥倖心理和管理思維——例如直到第三波爆發之前,特區政府仍未要求從疫情嚴竣的海外地區抵港人士進行集中隔離,甚至容許海員和機組人員豁免病毒檢測、自由出入社區;又如是次第五波疫情的出現,就是源於當局為了便利航空公司的營運,甘願賭上疫情重臨的風險,而豁免機組人員進行「強制性」和「閉環式」的集中檢疫,容許他們自律在家隔離,結果有人違反規例外出聚餐,也有人傳染同住家人,社區傳播因而一發不可收拾。

「洪為民生日派對」事件同樣如是。無可否認,「畀面派對」的確是香港特色政商社交文化,而洪為民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又是人脈甚廣的前海管理香港事務聯絡官,更是有份選拔治港者的選舉委員會委員之一,生日宴會有逾百人道賀是再自然不過;況且,當時政府亦未收緊社交距離,入場規例也都跟足法律程序——但問題是,他舉辦生日宴會當天,又一城望月群組已有爆發跡象,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也公開勸喻市民避免參加不戴口罩的社交聚會,坊間氣氛更緊張得一度盛傳港府將會全面封鎖關口及禁止晚市堂食,他卻仍然堅持舉辦存在傳播風險的生日派對,而那13名高級官員和20名立法議員也公然漠視當局呼籲,把握時機聚會。

試問,如果這些治港者們能對自身權力和使命懷有敬畏之心,又怎會把個人的社交需求置於社會整體的安全利益之上,又怎麼會把聯誼活動當成工作要務?反之,要不是這些治港者們抱有一種「唔會咁巧」、「無咁黑仔」的僥倖心態,又怎麼看不到頂風作案的事態嚴重?

可悲的是,事件揭發之後,不少治港者對此卻仍後知後覺,甚至試圖為涉事的黨友解畫,反而自暴其短。例如本身是徐英偉「黨友」的民建聯元老兼行政會議成員葉國謙,認為對方無須「下台」問責,因為官員身處其他私人場合同樣存在感染風險,而他若獲邀也會出席派對——可見他仍未意識到公職人員必須以身作則;又如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竟然表示「當時天下太平未有爆發風險,正常人都有社交活動,社會不應耗時追究派對事件而忽略堵塞防疫漏洞」——反映他仍未明白到公職人員必須比紙更白。

更加可憐的是,除了疫情之外,這種「心存僥倖」而非「心懷敬畏」的精神面貌,還可見諸於整個治港團隊的治理不善當中,簡直就是某種意義上的「腐敗」,導致公權力未能充份發揮作用。

以「特區政府」為例,在香港治理體系當中處於絕對主導地位,主責制定和推動社會的發展規劃、促進和監管市場的有效運作、建立公平又合理的分配機制、提供貼地又高質的公共服務、維護安寧又穩定的社會秩序;然而,縱觀回歸25年來的治理實踐,當局總讓人質疑它忘卻了本職,有時候甚至根本就不像是個「政府」——

在「自由市場經濟」幾乎失效的時候,它總以「資本主義制度」為由合理化階級的對立和貧富的差距;在社會深陷「選舉迷思」的時候,它又跟著民粹「捨本逐末」,誤把經濟問題當成政治問題,未能透過有效的治理化解各種矛盾;明明有著富可敵國的錢和行政主導的權,卻總是礙於落後時代的官僚制度而故步自封,甚至從制度的主人淪落成為制度的僕人;明明就是香港的「超級大地主」、擁有絕對的土地發展話語權,也理應承擔公平合理的資源配置,卻總是任由「市場」背後的「資本」喧賓奪主,又對普羅大眾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視而不見。

正因為此,深層結構矛盾才會積重難返,社會發展頹勢才會無法挽回。

眾所周知,特區政府早於2002年由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推行俗稱「高官問責制」的「主要官員問責制度」,以加強政治委任官員在特區治理的責任和承擔——按理說,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敬畏之心同時消減僥倖心理。然而,儘管制度列明主要官員需要為重大政策失誤或個人操守問題而下台,但過去19年來只有4名高官因被指犯錯而自動辭職,且自2012年後已經形同虛設——不是沒有官員需要問責,而是沒有官員主動承擔責任。

香港問責文化之所以不成氣候,事源這套政治問責缺乏清楚的制度倫理和具體的問責傳統,導致普羅大眾對「問責」的認知形成兩種誤解——以為問責等同追究責任;以為下台就是問責的必然且唯一結果。事實上,問責制初衷是要求政治任命官員制訂、解釋和推介政策,以爭取立法會和市民支持,並為失誤承擔責任——可以說,制度重點在於「擔責之後」,即要找出問題本質、吸取教訓、加以改進,而「下台」只是「擔責」的一種表態或開始,並非為了營造「表面上解決了問題」的假象以封住悠悠眾口的終點。

偏偏,大家總是習慣對「問責 」和「下台」作出唯一掛鉤,徒使民眾習慣性高呼換人,而不再探究問題的真正解決方法;久而久之,社會對問責的認知也愈來愈模糊,甚至偏離問責精神本意——不但難以培養敬畏之心,反而扭曲成為不敢作為的避責行為或躺平作態,簡直「如入無人之境」,就像特區政府一樣,鮮少承認治理錯誤——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它根本不知自己錯在哪裏,遑論要為任何錯誤承擔責任。

若要重建治港者的治理意識,就應該從常懷敬畏之心開始、從摒棄僥倖心態開始、從改造問責文化開始——該道歉的道歉,該下台的下台,該解決的解決!

出席官員名單(13人)

民政事務局局長 徐英偉

民政事務局副局長 陳積志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許正宇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 陳浩濂

創新及科技局副局長 鍾偉強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政治助理 張曼莉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 胡健民

警務處處長 蕭澤頤

廉政專員 白韞六

入境事務處處長 區嘉宏

教育局局長政治助理 施俊暉

發展局政治政助理 馮英倫

政務司司長政治助理 蕭嘉怡

出席議員名單(20人)

譚岳衡、郭玲麗、陳沛良、陳家珮、葛珮帆、容海恩、黎棟國、何君堯、周文港、洪雯、林琳、郭偉强、霍啟剛、林順潮、梁毓偉、陳仲尼、吳傑莊、邱達根、陸瀚民、林智遠

其他賓客名單(10人)

香港電台普通話台主持人 楊子矜

香港廠商聯合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王詩雅

醫生、楊子矜丈夫 朱偉星

香港菁英會女主席 曾鳳珠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 吳宏偉

無綫新聞記者 郭詠欣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大學拓展) 汪揚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綠色建築及環境研發部總監 吳池力

歌手 漢洋

民政事務局媒體主任、《東張西望》前主持 黃穎君

撰文:香港01首席記者黃雲娜

1. 「畀面派對」的確是香港特色政商社交文化,而洪為民作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又是人脈甚廣的前海管理香港事務聯絡官,更是有份選拔治港者的選舉委員會委員之一...出席官員名單 廉政專員 白韞六

魔術師孤陋寡聞,真係未聽過熊人大袋錶個大名,但觀乎只要佢一企出嚟搞個「洪門宴」慶生打秋風,就一呼百應,有咁多高官、蟻員,甚至連廉記要俾面出席,自動自覺送禮,更有女可攬。睇嚟呢位熊人大袋錶實乃真人不露相,唔係嘢小之輩。不過,其實在嚴打貪腐的蝗國,呢類「畀面派對」係咪已經唔多盛行?如果係內地,官員、領導抗疫不力是會被罷官的,熊人大袋錶唔通真係認為身在我城無需理會?果如是,咁一國兩制真係無死到,又返生了!

又,既然熊人大袋錶請埋咁多高官出席,無乜理由無請777;而777與及一眾膠官有無基於當時疫情開始爆爆地而勸籲熊人大袋錶唔好大搞,甚至取消宴會呢?假如777有被邀請(另外有相關「謠言」,見伸延閱讀),佢自己係「獨家村」唔卦宴,反而唔聲唔聲篤灰睇吓班手下同蟻員乖唔乖呢?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別離・星夜

千祈唔好話777諮詢會參加者係經過篩選,只能講好說話,原來都有人仲幫跟黃人大和解呢!

林鄭預告不會大增開支 沒空間推長者免費乘車、免隧道費 提設政策局推動文化 2021-09-12 21:22:50

【有線新聞】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預告,新一份施政報告不會有空間大幅提高開支,因為未來幾年庫房入不敷支,沒空間推出長者免費乘車、免隧道費。

施政報告前最後一場公眾諮詢會,有長者重提前年政府派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鄧女士:「4,000元我沒有受惠,我是耿耿於懷的。我與家人花了4.5萬元買了700呎的農地,我打算退休消閑,原來這樣都沒有政府福利。長者退休是否要呆坐家中?等政府布施呢?」林鄭月娥:「我完全聽到鄧女士那種耿耿於懷的心情,不好意思。因為派4,000元應該是這屆政府財政司司長第一次所謂的派錢,是要按需要的,但我們都汲取了教訓,如果政府財政理想冀與市民分享,不需要做那麼複雜的東西。」

張先生:「市民每天都在隧道擠塞,會否逐步讓它免費,令交通更暢順?」林鄭月娥:「未來四至五年都是赤字、都是入不敷支的局面,未來的施政報告實在不會有空間大幅提高開支。我一定想大家免費乘車,我一定想過海隧道不用收費、不用擠塞,但是不行,尤其是我們沒能力加稅。」

有市民關心香港出現移民潮,陳先生:「你是否認為應該推出政策措施,令到香港人可以同心同德、開開心心共同建設更美好香港,而不是去諷刺、訕笑那些移民離港的家庭?」林鄭月娥:「我必須強調對香港市民選擇移民是完全沒意見,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自由想在哪裡生活、工作或者想子女接受甚麼教育,這個完全沒問題。香港未來會如何?必定答案一定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市民:「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將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如何加強藝術科技?」林鄭月娥:「是時候可以大膽、大刀闊斧想一想如何重組,所以大家共識應是有一個文化專門政策局,來推動香港文化工作。」

有人問到公職人員宣誓會否延伸至醫護、社工及教師,林鄭月娥指會盡快公布,暫時不能透露是哪一類公職人員。

創新辦指有115人參加諮詢會,其中91人由各區民政處提名邀請參加,24人由嶺南大學隨機抽樣,參與人士涵蓋不同年齡組別、性別,包括少數族裔。

1. 陳先生:「你是否認為應該推出政策措施,令到香港人可以同心同德、開開心心共同建設更美好香港,而不是去諷刺、訕笑那些移民離港的家庭?」林鄭月娥:「我必須強調對香港市民選擇移民是完全沒意見,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自由想在哪裡生活、工作或者想子女接受甚麼教育,這個完全沒問題。香港未來會如何?必定答案一定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魔術師都同陳先生一樣,一向都唔同意藍營「諷刺、訕笑」那些移民離港的首觸,反而應該鼓勵一眾首觸早走早着,一於有咁優祟咁優,走咗就千祈唔好返嚟。777就講得啱,我城遲早都「一定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即係一國一際,首觸們一定氣不過來,住得唔開心,勉強又點會有幸福呢?呢位陳先生的想法未免比蟲蟲同阿嬌更天真,點會認為走都走唔切嘅黃人首觸會「同心同德、開開心心共同建設更美好香港」呢?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考第一變考第尾

日前魔術師仲提及呆灣已成為「國際疫情控制佼佼者」,世衛仲想話叫寶島列席防疫會議,分享心得。點知話口未完就開口中,唔使幾日就爆到九彩。

信報 2021年5月13日

金箴 金針集

台灣抗疫啟示:一鬆就弊

這一年多以來,台灣被譽為「抗疫模範生」,受到國際社會讚口不絕,可惜好景不常,金漆招牌最近甩色,皆因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忽然之間急速增加。就在昨天5月12日,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21名確診病人,其中16人是本土案例,刷新了最高紀錄。指揮中心已於5月11日將台灣疫情警戒提升至第二級(最嚴重是第四級),該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一度聲稱,可能進入第三級警戒,不過由於兩日來共涉及兩組群聚感染,不符合單周三組以上的定義,所以仍然維持第二級警戒。

即使警戒沒有升級,台灣疫情還是岌岌可危,引發多時未見的民眾恐慌。口罩、酒精、食品及廁紙都是搶購目標,島內旅遊出現退團潮,九成預訂被取消。台灣政府推出「實聯制登記」,即是跟香港大同小異的進入食肆必須留下姓名和聯絡電話,於是夜市攤檔等等叫苦不迭,畢竟沒有誰會願意為了喝一杯珍珠奶茶或者吃幾塊鹽酥雞而登記。

好端端的模範生,何解落得個驚惶失措的狼狽相?直接導火線是中華航空的貨機機師疑似在境外染疫,回台後在桃園機場附近的防疫酒店隔離檢疫時,估計酒店未嚴格遵守防疫措施,導致機組人員及酒店員工交叉感染,隨後傳播給家人。至於間接原因,相信是民眾經過一段日子安逸,防疫意識出現鬆懈跡象,結果一發不可收拾。

意識鬆懈,後患無窮,印度已是血的教訓。該國去年底乍現疫情緩和的曙光,人人誤以為勝利在望,於是乎,吃喝的吃喝,玩樂的玩樂,政府竟然容許歡度大壺節,幾百萬人聚集於神聖的恒河沐浴,充滿信心聖水可保自己百毒不侵。到頭來,印度疫情爆到七彩,每日確診個案達數十萬,不少屍體堆積於恒河岸邊,甚至漂浮於水上。

印度之弊,弊在意識鬆懈,衞生環境惡劣,加上疫苗不足,雖然該國擁有全球最強的疫苗生產線,但始終無法滿足龐大需求。印度的疫苗接種率只佔人口8%,遠遠無法築起群體免疫屏障。

台灣的情況又怎樣呢?非常不幸地,台灣的疫苗接種率比印度更低,截至5月7日,接種人次僅9萬,佔整體人口不到1%。

看看英國,原本是瘟疫蔓延的重災區,但自從展開疫苗注射計劃以來,全國超過一半以上人口接種過最少一劑疫苗,結果確診和死亡數字都持續下降。歐盟考慮6月起放寬旅遊限制,先決條件是接種歐盟認可的疫苗。

印度是血的教訓,台灣亦不妨作為啟示,不管以往的防疫表現如何出色,一旦意識鬆懈隨時前功盡廢。嚴格而言,台灣疫情尚未失控,單日確診雙位數而已,然而這樣的惡化勢頭萬萬輕視不得。說到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台灣當務之急是恢復嚴以律己的精神,另外必須千方百計準備疫苗,還要努力鼓勵民眾接種,避免模範生墮落為壞孩子。

1. 至於間接原因,相信是民眾經過一段日子安逸,防疫意識出現鬆懈跡象,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台灣當務之急是恢復嚴以律己的精神,另外必須千方百計準備疫苗,還要努力鼓勵民眾接種,避免模範生墮落為壞孩子。

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查實點解呆灣初頭可以被譽為「抗疫模範生」呢?先睇吓呆灣衛生福利部的 COVID-19 防疫關鍵決策網的成功防疫因素,當然少不得「第一時間防堵中國疫情」喇!

(圖片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的 COVID-19 防疫關鍵決策網 > 成功防疫因素 > 及時邊境管制, captured on 17 May 2021)

至於邊境政策,基本上可以理解為黃營口中的「全面封關」,直至2021年3月才放鬆,點知「一鬆就死」:

(圖片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的 COVID-19 防疫關鍵決策網 > 重大政策 > 邊境政策, captured on 17 May 2021)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魔術點唱:何故何苦何必(給販民)

人大常委列明議員須擁護特區 四人即時失議員資格 栗戰書:維護憲制秩序「又一重要立法」 2020/11/12 09:37

【有線新聞】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特首要求,通過決定列明立法會議員支持或者宣揚港獨、尋求外國干預特區事務等,一經依法認定,即時喪失議員資格。特區政府隨即宣布楊岳橋、郭榮鏗等四人不再是議員,民主派其餘15人宣布總辭。

全國人大常委結束兩日會議,全票通過了《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講明是應香港林鄭月娥請求而提出,決定分三點。第一點、是立法會議員因宣揚或者支持「港獨」主張,拒絕承認國家對香港擁有並行使主權,尋求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或者具有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等行為,都不符合擁護基本法、效忠特區的法定要求和條件,一經依法認定即時喪失議員資格;第二點是指決定適用於原定於9月6日舉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間被特區依法裁定提名無效的議員,又指今後參選或者出任議員的,如果有上述情形,本決定均適用;第三點列明依據上述規定喪失議員資格的,由特區政府宣布。

12分鐘後特區政府公布楊岳橋、郭榮鏗、郭家麒和梁繼昌,因為人大決定第一點所講的情形,被特區依法裁定「提名無效」,即時喪失議員資格。政務司司長向立法會主席發出的信件進一步指出,四人的議席是7月30日起出缺,即他們被選舉主任裁定提名無效當日起計。

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中提及「今後參選」均適用這次決定,是否意味失去資格的四人以後都難以再入議會?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這也是個很大的問題,如果選舉主任聽過他們的解釋都認為他們不符合參選資格,未來日子都頗難再次得到確認符合資格。」

主持常委會會議的人大委員長栗戰書形容,今次是人大常委會依法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特區憲制秩序的「又一重要立法」,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作出決定是必要的、適當的,立法會議員是香港公職人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真誠擁護基本法、效忠特區。今次決定符合全體中國人民,包括香港同胞的根本利益,有利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利香港長治久安及治理機構正常運轉。

港澳辦及中聯辦分別發聲明擁護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港澳辦指決定為規範議員資格,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權威性不容挑戰。中聯辦就指「一國兩制」下的制度需要不斷發展、定型,一些「管根本、管長遠」的規矩必須立起來。

1. 第一點、是立法會議員因宣揚或者支持「港獨」主張,拒絕承認國家對香港擁有並行使主權,尋求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干預香港事務,或者具有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等行為,都不符合擁護基本法、效忠特區的法定要求和條件,一經依法認定即時喪失議員資格

販民主動黐埋笨土巷蜀派,被 DQ 並唔意外(4條友1111排開,非常應節)。天哥當日以高票落敗,放話笨土已哥跟販民建制三分天下,販民深感威脅,於是便走向激進路線,再也回不了頭。其實就算在選戰中(包括「初選」)輸俾巷蜀抗爭派又如何,只要販民保持做「忠誠的反對派」,不去挑戰「殺人政權」的底線,只要夠耐性等巷蜀被 DQ,任有青點試都被打回頭,販民便可以以後補姿態補上,這些都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無緣無故苦苦體貼

告別無須來曲折

何故 何苦 何必

始終也會痛最後沒有分別

來吧快說吧求求你直接

明明情愛早早終結

你為何不能灑脫

何故 何苦 何必

感激你眷顧怕令我太心慈

無謂每句話仍然帶道歉

如果你要走不要太多點綴

來吧來吧來吧決絕

說一句分 一個離別熱吻

甘心不去再問沒發生怎總會發生

如果你要走不要太多苦澀

來吧來吧來吧告別

愛得痛苦 心裡無言滴血

真想這次決裂為我解開心裡愛死結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疫情下的生活

「限聚令」下市區多處人山人海 食衞局指生效一周共發800多次口頭勸喻 2020/04/05 20:22

【有線新聞】「限聚令」下仍然有地方人山人海,有人說星期日放假在家太悶,所以出來購物。食衞局表示過去一星期發出800多次口頭勸喻,但未有人被檢控。
在深水埗電腦商場人貼人、身貼身,既親密又陌生的接觸你多久沒看過?
有人連口罩都不戴,買遊戲的店舖人山人海,李生:「留在家中實在太悶,主要想買一部遊戲機,看到炒價、了解一下價格。」
即使賣斷貨,既然來到人人都試玩一下,你摸完他又摸。李生:「人口密集傳染風險十分高,因為人們說話飛沫四處飛,有人不戴口罩,入面的空氣差一點,所以我都快些離開。」
不只他,吳生買完線也急急離開,「今日不買、明日不買、後日不買,不如早點買早點用,說不定未來疫情更差,一定違反『限聚令』,如果強行數。」
星期日亦吸引不少愛花之人,落雨都來旺角花墟揀選心頭好,巿民羅生:「我不會留很長時間,聽見有人咳嗽就避開,唯有這樣。」
有花店表示近期生意有好轉,老闆趙生:「都多人,一到假期就多,昨日(周六)等於平常的星期六。(生意有好轉?)都還好,因為清明的關係。」
人多了、車亦多了,來花墟的人很多都是特意駕車來,整條街都是車,有警察來過趕車和抄牌。
「限聚令」生效剛好一星期,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警方和相關部門在公眾地方巡查7,500多次,作出約834次有關限聚令口頭勸喻。至於針對食肆措施,食環署共巡查近1.8萬次,作出近1,200次提示,要求食肆即時更正。
1. 魔術師家族習慣都係拜出拜重陽,清明都係在神位裝注香算數。都好,唔使出去逼,家中有神位,給老爸老媽裝注香便算。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魔術師資產配置(2020年4月)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
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倚天屠龍記》第十八章 倚天長劍飛寒鋩
本來魔術師每年4月1日年結都係可以在一個交易日內完成,但由於今年三月股災債災,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檢視一下資產配置的比例、各投資組合內的個股投資是否跟投資理念相乎...等等,結果搞足幾日才叫完成。不過,今次總算見識了在疫情之下,「支未爆 out 尾先爆」,平時大大聲普世價值但陰啲陰啲咁以資本市場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西方世界,在病毒之下已經不作任何遮掩,之前俾班「西人」大肆撻伐的「蝗式干預市場手段」都拎埋嚟用,國家隊護盤,無限中出QE放水不在講,甚至乎美帝公民周身無蚊可以暫時唔供樓(forbearance)又得,勾萌米帝「強烈勸喻」私人企業唔派息都得 — 大貓借啲易反口話要「檢討派息政策」更是可惡:如果要因應疫情要減派息的話,管理層明顯可以在上一次公佈派息時提及,properly manage expectation,總好過信誓旦旦話「派息政策50年不變」(誤),倒頭來依家以股代息又無,本年度派息留返下年派特別息就更加無...

(點唱給三人行:賊!全部都係賊!(一)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魔術點唱(二十八)

1. 最近收到暴大的來信:
最新的化驗結果證實校園內的二噁英的含量最高的泥土樣本是在夏鼎基運動場被有青焚燒膠墊所在處採集,但依然是在安全範圍之內;其他泥土樣本中的二噁英更不用說,並無超標:
一個含有黑色煙熏物質的泥土樣本 (S8),在夏鼎基運動場裡被火燒焦的墊褥附近採集。測試結果顯示二噁英的含量相比其他泥土樣本為高,但仍相等於使用指引中的參考水平大約十分之一。這個略高的數值可能是由燃燒塑膠或墊褥的塑料部分引起。
(圖片來源:暴大:校園內有害物質的樣本與測試結果
在此魔術師點返首《Fading Like a Flower(Every Time You Leave)》俾班有青聽,暴大校圜泥土並無污染,花不會謝;謝的是有青們的謠言: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思辨練習之跟大學校長們抬槓

尋日見到呢篇九大校長的公開聲明,睇完即時眼火爆,身為大學校長竟然公然推卸責任,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真係要打尖D完呢九位大哥先再D段爸爸:
【逃犯條例】九大校長聲明:困局非大學造成 政治僵局需政府化解

反修例風波持續,本周起演變成黑衣人佔領大學,港大、理大、城大、浸大和中大都充斥示威者,受到嚴重破壞。八間本地資助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校長今晚(15日)就香港時局發聯合聲明,直言目前極其複雜而艱難的困局,並非由大學造成,亦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來解決。
聲明形容當前的社會紛爭,已令大學校園化身成政治角力場所,期望大學可化解危機是不切實際,對「政府的回應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機」感遺憾,促政府牽頭化解此政治僵局,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指校內有毒化學品遭拿走 師生憂安全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及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今日晚上(15日)就香港時局發聲明。
聲明形容香港正處於四分五裂局面,社會團體、政黨,以至家庭、朋友間存極大分歧,而過去一周暴力和對立情況進一步升級,部分大學已被示威者控制、校園內有毒化學品遭拿走,令教職員及同學因擔憂其自身安全而離校,他們形容這些事件對大學造成最根本挑戰,重申不論任何政治觀點均不能成為肆意破壞財物,威脅他人安全,甚至使用暴力的理據。
指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解決困局
聲明亦形容,當前社會紛爭已令大學校園化身成政治角力場所,任何大學可化解這場危機的期望都是不切實際的。聲明指出,「這些極其複雜而艱難的困局,並非由大學造成,亦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來解決」,批評「政府的回應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機」,他們就此感遺憾,又認為現時困局反映整個香港社會存在分歧,促政府牽頭聯合各界,以迅速及具體的行動化解此政治僵局,以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聲明末段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和平與秩序帶回香港。
「大學校長關於香港目前時局的聲明」全文-2019-11-15
香港目前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同社會團體、政黨,以至家庭及朋友之間均存在極大的分歧。過去一星期,本港出現的暴力和對立情況進一步升級﹕某些大學已被示威者所控制、校園內有毒的化學品遭拿走、教職員與同學因擔憂其自身安全而離開校園。這些事件正對大學造成最根本的挑戰。
任何政治觀點,都不能成為肆意破壞財物,威脅他人安全以至使用暴力的理據。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的社會紛爭,已令大學校園化身成政治角力的場所,而政府的回應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機。任何認為大學可以化解這場危機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些極其複雜而艱難的困局,並非由大學造成,亦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來解決。這些困局反映的是整個香港社會的分歧,政府必須牽頭聯合社會各界,以迅速和具體的行動來化解這一政治僵局,以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香港是我們的家。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和平與秩序帶回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
(按大學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1. 政府必須牽頭聯合社會各界,以迅速和具體的行動來化解這一政治僵局,以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同意化解政治政治僵局是政府的責任;但無論是止暴制亂也好,甚至再退一萬步「回應(其語境是「答應」)」五大訴求也好,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去「化解這一政治僵局」,都是將來式。魔術師認為,現在校長們需要出來交待的,是有關「校園管理」與及「跟政府、警方、和暴徒之間的關係」,是過去式及現在式。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唔使覆的讀者來信:大西北的人情味

今次雖然有貓,但讀者帶來的信息,卻有絲絲的一點哀愁,想不到讀者第一次《尋找劏房的故事》,就此完結。
大西北的人情味
這一篇文章想寫好久了,但是近三個月香港發生的種種事情,每天都在追看新聞,和黃、藍絲的朋友討論,看文章、影片或者做鍵盤俠,三個月下來,眼眶下已經有一層淺淺的黑色印,而且心情上下起落,道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相信不少人都和我一樣,晚上睡不安穩。
現在似乎在谷底了,收拾一下心情,希望迎來谷底回升。
話說未搬入屯門「宿舍」之前,一位住元朗的朋友,有一天駕車帶我到公司附近地區看看,熟悉環境。在此之前,我時不時到她家中探訪,相處輕鬆愉快。另外一位朋友也是住在元朗,知道我搬來了大西北後,給了我一張她家的會所證,讓我可以上會所玩或吃晚飯。
這兩位都是我很喜歡的朋友,但是經過這一場的社會運動,因為立場不同,彼此都有戒心,要等事情告一段落,才再聯絡吧,希望日後仍然能夠愉快相處,而且永遠是好朋友。
搬入屯門後,一眨眼已經住了八個月,感恩遇到很好的宿友,很乾淨整潔,很為別人著想,就是那種用完浴室後,會先做好清理,才給下一位人使用的那種人。
而且情侶檔常常煮飯,煲湯、煲糖水。我晚上做完運動回到「宿舍」,能有一碗熱湯,實在令人感動。和我一起做運動的同事,羨慕極了,說想和我一起回去喝湯。
為了對「宿舍」作出小小的貢獻,我也準備了一些湯料,有時間就煲湯回饋給我的舍友們。當然也不忘拿保溫瓶把湯裝給我的同事喝,同事喝了之後,問我放了什麼材料,因為她也想煲給她媽媽喝。我告訴了她之後,她暈了 -- 這麼多種材料啊?你不如幫我執一包好了!於是我就送了一包湯料給她。同事說,她在公司做了20多年,還是第一次有同事煲湯拿回來給她喝。
我心想我的運氣還不錯,至少有一半的工作,公司提供沒有味精的靚湯給員工喝。而我的舊同事當中,也有一個,常常請我上她家喝湯,順便幫她清湯渣,因為我很喜歡吃湯渣,而舊同事就只喜歡喝湯。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當初我們幾個宿友,覺得大家在一起生活合得來,說好如果業主將來要收樓,我們就一起去找新的居所。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情侶檔在7月中拆檔了,其中一位搬走了。留下來的那一位,他媽媽不巧在大約5月患了急症,很快已經不能再回家了,留在醫院等待生命的結束。他非常的傷心,飯也不煮了,常常往健身室跑,而且為了照顧媽媽早出晚歸,晚上一回來就馬上睡覺。我也感到很心痛,但是也沒有辦法了。最後終於業主要收樓,他就搬回媽媽的家。
我也無心戀戰,心想這樣好的宿友,天下難尋,如果我找不到好的,寧願搬回去九龍住。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和我一起做運動的同事。講者無心,聽者有意,同事居然就在暗中幫我找房子,然後,我還沒去找,她就已經幫我找到了。:)再然後,8月底我就搬到了新居。
說來我和新居的夫婦還有一點緣份,第一次見面,是同事帶我到她家吃晚飯,因為她的先生煮的一手好菜,現在還常常到外面去學習,然後回來就煮新的菜式。他的太太因為吃得太好,需要減重,所以我們一起做運動。
她家有三隻貓,其中有一隻很肥的貓,我第一次到,就來聞我,聞我的手好久,開了一袋它最喜歡吃的小魚也不理會。大家覺得很奇怪,問我身上是不是有狗的味道,我說沒有啊,只是之前去做了一個香薰的按摩。他們說,這肥貓很怕生人,他們還是第一次看到肥貓主動來接近生人。然後我就叫了另外一隻貓一個名字,朋友說,你怎麼知道這個名字啊?我說,是隨口叫的。朋友說,這是女主人其中一個女兒的名字。原來主人家有兩個女兒,現在都住在國外。
第一次見面,就在愉快的晚餐中結束。
第二次是上去,是看將要住的房間,那時候我們一起做完運動大概晚上九點多到達業主的家。一進門,胖貓主動靠上來,弓起背,把尾巴竪起來捲我的小腿。女主人說,它怎麼那麼粘你?然後就和肥貓説,媽媽在這裡。肥貓聽到後,就走過去靠著女主人用尾巴捲她的小腿。
房間比我預期的小,而且沒有以前那麼方便,但是看到熱情的肥貓,我心軟了,就說我月底搬過來吧。
就這樣,這裡成為了我第二個家。(待續)

2019年8月8日 星期四

光加熱就等於火(2nd edition)

又要點返枝歌俾有青會長聽先!

光加熱就等於火 火加歌就等於我
若我與歌再加上你 溫度將提高更多
所以你應靠近我 不要再自我封鎖
此一刻你屬於我 你再也沒法擋 Hey
***
浸大學生會會長涉藏攻擊性武器被捕 更新:2019/08/07 01:21

浸會大學學生會會長方仲賢,在深水埗購買十支激光電筒後,被警方拘捕,指他涉嫌藏有攻擊性武器,大批不滿的市民晚上包圍警署,警方施放催淚彈驅散,拘捕最少五人。
警方指拘捕方仲賢是因為從他的反應及搜出的物品,有理由相信被捕人有機會干犯有關罪行。方仲賢晚上在深水埗桂林街與鴨寮街交界,被數個休班的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探員截查,在他拿著的一個膠袋搜出十支十八厘米長的電筒,圍觀的市民不滿。方仲賢被捕後報稱不適,送往明愛醫院。
浸大校長錢大康到場探望,他指擔心方仲賢,相信他的律師協助下會公平處理。學生會強烈譴責警方濫捕。

尋晚怎會大的學生會主席被拘捕,罪名是「涉嫌藏有攻擊性武器」,而那「攻擊性武器」卻是激光筆/電筒/槍,講法莫衷一是,所以一眾魔術師一眾黃C朋友、舊同學、甚至係貓奴 group 都出來抽水:
黃C朋友

貓奴

當然最令人作嘔的就係物理系校友黃C教C的胡言亂語:

就連當年魔術師鄉大物理系課程的 tutor 湯兆昇都要參上一腳:

大佬,你班人用的鐳射筆,是低火力版本,梗係無問題喇!又偷換概念!

2019年8月7日 星期三

恨有幾多種

拉燈仔成日話發夢,正好點返隻《夢裡幾番哀》俾佢地聽,正是搞巷蜀,決戰門常開(「你追我逐去將河山改」),最後落得將青春花在監房之中的命運(「嘆惜朱顏改」)。

***
有人在多個港鐵站發起不合作運動 更新:2019/08/05 19:28

早上有人發起罷工,上班繁忙時間,有人展開不合作運動,近乎全部港鐵綫服務受阻多個小時,事件亦引發市民之間衝突。
早上七時許開始,超過十個港鐵車站同時出現這個畫面,油塘站有人不滿戴口罩人阻礙車門關上,有人不滿上班受阻,用滅火筒噴向數名戴口罩的人。
荔景站內有多卡列車被人阻擋車門,有人跌了在車廂門邊,車門關不上,警員到場將他扶起,有戴口罩的人拉動列車上多個緊急掣,有人就在月台展示標語。上班受阻可以怎樣?原先打算上班才吃早餐,現在先吃。
大圍站有人爭執期間,一度跌在月台空隙,一名女子不適暈倒,月台上有人爭執,大堂內一樣有。炮台山站有廣播,呼籲乘客要離開車站,期間又有爭執。車門被示威者擋著,列車早於二十分鐘前已經宣布要清車,所有乘客都要下車,看到有救護員正趕來,有孕婦不適
鑽石山站一班列車上,初則口角,繼而動武,有人不滿被其他乘客拍攝,期間有港鐵職員離遠觀察。往黃埔的列車上,停在鑽石山已超過一小時,現場看到的都不是要坐車的乘客,都是參與不合作運動的示威者。
轉過來紅磡站,有人出手推一名老婦,職員到場協助。元朗西鐵站內亦有市民互相指罵,要警員調停,多條路線受阻,港鐵安排接駁巴士接載乘客。

1. 有青最鍾意話「八號風球唔使返工」來作比喻,恥笑傷民「鍾意返工」的「雙重標準」。但明顯「八號風球論」其實係偷換概念的:八號風球下使唔使返工,其實係僱員和僱主之間都有嘅共識(好些工種打十號風球都要照返!),就算有僱員內心希望打得成風,唔使返工都只係「按本子辦事」而已;依家所謂「罷工」或「被罷工」,除非勞資雙方有共識,否則僱主係有合理期望 business as usual 的。而且返工唔一定係厭惡性(例如前黃C上司就係工作狂),僱主又好僱員又好,返到工作岡位,係一種責任感;工作上可以幫到同事服務客戶,都會有滿足感。呢種感受,相信有青好難有「同理心」去明白。

2019年8月5日 星期一

河山滿目烽煙起

先來一曲點唱俾一眾「義士」與及即將罷工的傷民聽先!

河山滿目烽煙起 城邦漫天風雨飛
龍獅醒覺顯威風 決心拼生死
縱有熱愛熱情兒女事 忍心不記起
獻上熱血熱腸男子氣 犧牲小我見仁義
人生性命本可貴 情癡亦一世回味
為保家國肯輕拋 兩者都不記起
***
黃大仙爆警民衝突警施放催淚彈 更新:2019/08/04 05:08

旺角遊行演變成油尖旺區衝突,警方拘捕至少二十人,有示威者晚上轉到黃大仙,警方進入港鐵站追捕,引發當區居民不滿,發生嚴重警民衝突,警方在黃大仙下邨附近多次施放催淚彈,示威者就一度堵塞龍翔道。
一批示威者離開旺角後,步行往九龍城警署,叫囂及射鐳射燈,下一個目標是黃大仙警署,拆毀閉路電視,又在外牆噴漆,警車開到,有示威者走落港鐵站。防暴警察追入站,制服了兩人,又搜身、搜袋,在站外將一個人按在地上,帶上警車。
此時開始有黃大仙居民在附近聚集,不滿警方行動,他們大多穿著街坊裝束,沒有口罩,警方多次舉旗警告,又突然向前推進,推跌一些市民。街坊未有散去,反而愈聚愈多。警察其後後退到黃大仙巴士總站,大批街坊湧入巴士站,一齊指罵警員,又向他們舉起粗口手勢。
警員全部退到警車上,當準備開走時,街坊圍住警車,十多分鐘後,防暴警察下車,有人打警察,警察就出警棍還擊,又用胡椒噴霧,混亂期間,有手持拐杖的長者倒地。
警方其後在馬路舉起黑旗,數分鐘後,就開始施放催淚煙,驅散居民。午夜時份的黃大仙下邨意想不到,成為衝突前線,家常用品用了來對抗催淚彈,警員多次用強光照向記者,不久戰線退回黃大仙警署外,又再施放一輪催淚煙。
有人將矛頭指向旁邊的紀律部隊宿舍,他們在宿舍閘外叫罵,一批紀律部隊人員不滿,出來與示威者對打,防暴警察在沙田坳道增援,舉黑旗要求示威者離開。催淚彈、又一次在民居的樓下施放,有記者跌倒後再中了胡椒噴霧。
催淚彈攻勢未能驅散人群,有人之後衝出龍翔道,以水馬等築起路障,又拍打一輛電視台採訪車,一度堵塞全部西行線往觀塘方向就封剩一條。
凌晨約一時半,防暴警察到龍翔道,向西行推進,有穿黑衣、蒙了面的人從天橋投擲有煙物件及雜物,警員隨即上橋驅散市民,而龍翔道示威者亦陸續散去,恢復通車。
1. 魔術師已經講過好多次,對特衰正苦與及黑警膠層係非常失望的,淨係識譴責,不斷地打嘴炮係無用嘅。要知道黑警比有青強的是精良裝備,與及受過專業訓練,人數卻遠不及對方;但如果唔用殺傷性的武力,又唔拘捕,只係驅趕(魔術師真係唔清楚黑警在各種不同情況的使用武力的指引),咁只係會燃燒自己的人力與資源,而有青的戰力則毫無損傷,有青更只係會易地再戰,令黑警疲於奔命。其實正苦及黑警膠層只要上拉燈網睇吓就知,班有青係真係當成是戰事咁打,任何卑鄙的手段(例如造假新聞,屈正苦黑警等等)都可以用得出來,對敵人仁慈就係對自己殘忍。正苦真係要諗吓對班有青的定位是甚麼了。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新聞雜評(二百三十六)

油塘連儂牆惹爭執引逾百市民聚集 更新:2019/07/11 06:11

港鐵油塘站有人不滿青年自發設立「連儂牆」,雙方起爭執、互相推撞,警方一度舉紅旗警告,之後帶走幾個人協助調查。
上十時多,油塘站 A 出口附近有大批市民聚集,有人不滿青年在此設立「連儂牆」,互相指罵,有人被推跌,警方趕到現場拉起封鎖線,又築成人鏈將兩批人分隔。
近十一時警方舉黃旗警告,雙方繼續推撞,數分鐘後警方舉紅旗,警告市民不要再衝擊,之後又封鎖油塘站出口通往屋邨的電梯,有人不滿坐在電梯中間,在場人士不斷要求開路,與警方對峙。期間有市民懷疑一名穿灰色上衣的男子打人,追入油塘站將他包圍,警員到場調停,將該名男子帶走。
在商場出口,有另一批市民發生口角,互相拉扯,警方分開他們,之後帶走數名男子返警署協助調查。
事發於晚上約八時,一批青年在油塘站 A 出口自發設立「連儂牆」,給市民寫上訴求及打氣字句,引起其他市民不滿,到場撕下便利貼,又包圍設立「連儂牆」的青年。
近午夜有人在現場再派發便利貼給人寫字句,連接商場的平台、石柱、橫樑、廣告牌都貼滿便利貼,當中有些是警員的相片。
1. 有青們想玩「走人社區」,「深耕細作」,「連儂牆」遍花。今次就真係對巷豬傷民的一大考驗嘞!班有青攻圍警總打垃圾會可以無切身關係,但係依家成班好似黑社會、童黨咁嘅有青在你屋企樓下聚腳,你又會唔會睇得順眼呢?Not in my backyard 係我城核心價值之一(其實我城都幾多核心價值),咁就睇下各區區民會否感到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自發保衛家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