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思辨練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思辨練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思辨練習題之嬋寶買iPhone

可能係魔術師最近睇得太多電影討論區的關係,邪惡的 Facebook 近日不停推送一啲垃圾帖給魔術師:

呢類垃圾電影帖有什麼等徵呢?

1. 主題通常都係泡菜電影或劇集,但內文就一定無戲名

2. 內文一定是罐頭式標題黨吸睛文,什麼「太敢怕了」,「XX拉滿」等不知是呆式還是蝗式妄絡文體,但就跟電影內容未必有很大的關係,基本上用着任何同類型電影都得

3. 「欲知內容」一定要讀者 click 留言跳 link,而留言一定有「懶到出汁」的妄民問戲名,或有「戲迷」討論起情節上來,也不知是不是假賬號。

這些志在「呃 click」的帖子,其由來就是因為「有 click 有錢賺」的網絡廣告營銷模式,呢種風氣的極致就係各大內容農場。而傷巷出版界的呃 click 代表自然就係「依鬆」:

政界都有呃 click 代表,但魔術師想問的是,以垃圾會蟻員收入,真的要去呃 click?起碼魔術師上網查找一番,見不到有什麼關於「發哥患絕症」的報導,所以魔術師也就唔會 clcik 入去睇:

不過,蟻員呃 click 可能唔係為利,而係為名(增加或起碼 keep 住知名度)。不過,該黨黨魁的言論一向都活像內地小粉紅,上有好者下有更甚焉亦唔出奇。

講到小粉紅,也不知是為名還是為利還是兩者兼顧,更不知是「真愛國」還是「假借愛國心」(起碼站在道德高地這「安全的地方」)有佢批判別人無人敢批判佢,比較新的例子就是「買 iPhone 不愛國」,而受害者就是嬋寶:

别道德绑架全红婵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记者 查志远 编辑 王言虎

2024-08-23 16:01

奥运冠军全红婵购买苹果手机竟然引发了争议。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巴黎奥运会跳水冠军全红婵返回广州参加第33届夏季奥运会广东省总结表彰大会,被记大功。同时有网友爆料,全红婵来到广州逛街,到番禺一家苹果手机店,来给家人买手机。

该店的一员工后来回应,全红婵确实在21日来店购买一台iPhone15ProMax手机,但不知是否为赠送家人,也无法透露是否给予优惠政策。

恐怕全红婵自己也没想到的是,购买苹果手机一事竟然在网上引发了争议。部分网友认为,作为奥运冠军,全红婵应该支持国产品牌,购买华为手机,否则就是不支持国产,甚至有个别网友为其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毫无疑问,这种观点不仅狭隘,而且对全红婵个人自由的干涉也显得过于苛刻。

诚然,全红婵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她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个人选择应该受到道德绑架。就消费选择而言,购买哪种品牌的手机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爱国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但将其与消费选择直接挂钩,显然是对爱国主义的误解和滥用。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不要煽动民族情绪,不能把买华为与爱国简单等同起来。

在全球化的今天,消费选择的多样性是市场经济的体现。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产品。苹果手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其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华为手机则被认为是“国货之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全红婵选择购买苹果手机,可能是基于对产品性能和品牌的信任,这无可厚非。

其实,对运动员而言,爱国的方式有很多,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是否购买国产商品与是否爱国等同起来。全红婵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她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运动员的风采,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爱国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过度关注运动员个人隐私并进行道德绑架,不仅对其个人造成心理压力,还可能引发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全红婵曾表示,社会的密切关注与评论让她倍感煎熬。这种压力不仅影响她的生活,也可能对她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关心她的广大网友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她在赛场上的表现和贡献,而不是盯着个人隐私不放。

国羽男双“梁王组合”梁伟铿和王昶近日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也表示,出名之后,社交账号里的内容,包括关联社交账号的一些软件和空间等涉及隐私的地方,一些完全跟队伍、跟国家无关的私人事情,都被网友扒了个遍,令他们感到苦恼、反感。

爱国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在赛场上取得好成绩,为国争光,但更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够专注于训练和比赛,而不必受到外界无谓的干扰。这是公共生活的常识,也唯有如此,这些运动员才能免于外在干扰,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水平,为国家赢得更多荣誉。

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思辨練習題之跟李道抬槓

其實標題話係「抬槓」,未免有點標題黨,誇張咗少少,純屬魔術師的「另類意見」;之不過人言報李道文章一向有理有節,被魔術師「一讀」便要 debug,情況也算是少見:

信報 2024年7月18日

李道 道之道

三宗新聞 突顯香港有毒文化

香港有毒文化肆虐,既有急性,亦有慢性,無論如何,皆令香港病入膏肓。短短幾天,三宗新聞,已見毒害之嚴重。

藝術發展:約束大於自由?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近來已成香港盛事勝地,包括作為藝術展覽勝地。然而,名為「充氣奇蹟」的裝置展品,卻鬧出風波來,差點盛事淪憾事。

先是坊間負評不斷,被嘲似墓碑;後來有網站越洋訪問原設計者,也形容主辦單位的製成品醜陋、比例不好;甚至引發網站與港方策展人的罵戰,包括曾否有綠光照射。最後原設計者發聲明指出,她所收照片由於質量差和不專業,故難以準確評估實物,認同源自AI的作品實體化不容易,認為主辦方無須完全複製她的設計,還強調澄清未有參與今次活動相關的政治討論或事務,自己亦不適合回答有關問題。

藝術,很多時是主觀的,各花入各眼,故須包容性高,不輕言收回作品及平台。如果說,資本主義亟需要「創造性破壞」,亦即容許「trial and error(試錯)」,市場的無形之手最終會汰弱留強,強者是踏着無數失敗者誕生;同一道理,也適用於藝術發展,在自由與約束之間,必須容許最大程度的自由,如非必要不宜橫加約束。約束的準則,應設在最低限度的違法違德客觀底線,而非因某些人或某輿論覺得不好,就居然要負評到扳倒為止。每年書展,淫審處標準常遭人質疑過嚴,便為一例;可是,如果作品太黃太暴力,予以限制又是無可厚非。

藝術,很多時也曲高和寡,這跟普及同樣矛盾。藝術本來就是百花齊放,既有美的、也有醜的,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既有易懂的、也有難懂的……假設有藝術家以波點出發來創作藝術,卻遭人批評意念不明、設計單調之類,又應否一棒打死、抹殺發表空間?還好相關藝術家並非生於香港,否則難以揚名國際。不少人逛一轉藝術館,都批評裏面展品不知所謂,然則又是否要把藝術館清空?還好M+裏面許多大作,均已獲得國際認可。

不是說西方審美眼光特別準;想當年,莫奈的印象派畫作,被嘲像草稿般而遭拒諸門外,梵高在世時的作品,甚至是一文不值的。在香港,曾灶財也恍如是塗鴉大師,墨寶卻因遇投訴而遭抹去;時至今日,香港人無不深表可惜,亦應明白呵護藝術,就要保留並捍衞空間平台。

香港的保守思維,無疑是藝術發展的緊箍咒,甚而是任何發展的緊箍咒。由藝術到資本主義,最理想的環境正是自由大於約束;反過來,約束大於自由的話,相信並非港人樂見。香港之所以多元化,正因自由度大,所以活力亦大。遺憾的是,有人若然濫用自由,以致自己的自由比別人的自由大,這其實最終是淪為約束。口裏崇尚自由,實際違反自由,相信亦非港人樂見,對香港也必然有害。如果說,香港已再容不下某些事情了;那麼,只因所謂美醜,香港就容不下一件藝術,這又是否適切?原設計者最後稱不再參與政治討論,註腳實在可圈可點。

「充氣奇蹟」未必真箇是個藝術展覽,以上份屬借題發揮,去帶出香港一個公開秘密。的確,上述有毒文化,既有急性的體現,慶幸相關藝術展覽並無因此被推倒;其慢性體現則在兩個方面,一是中環海濱這個藝展勝地,將來還有機會再遭有毒文化阻撓,畢竟過去實也發生過類似爭議,二是香港長遠藝術發展,亦很可能再受制於保守或破壞的心理。

個人發展:休息重於練習?

升中派位日前放榜,有人歡笑有人愁,就如比賽冠軍只得一個,能否入讀心儀學校同樣優勝劣敗。有幕傳媒訪問熱播全城:有同學指周一至五都要補習,直言付出那麼多,有理想回報是值得;有記者隨之接連追問休息夠不夠、會不會辛苦,該同學回應指辛苦談不上,因為覺得讀書是本份。

除受訪同學外,坊間焦點也落在背後兩位同學,一位對他言論連表驚愕之情,因而被解讀為質疑相關正面說法,連帶另一位長期保持笑容,亦被理解為帶着詭奇意味。

一個表情,可以有許多演繹。事後校長追查事件,得悉同學驚愕之情只因未聽過身邊同學放學後都會補習。其實,不論校長還是網民,皆非畫面中同學肚裏的蟲,甚至同學本身也未必準確描述到為何有此自然反應,一切無異於「羅生門」,份屬「反正我信了」一類,筆者固然也無從判斷。惟今次事件所揭露的,乃是香港另一有毒文化──所有時事問題,一律往負面方向解讀或思考。

補習與休息,跟前述的自由與約束相若,屬於另一組矛盾。過去,由香港到整個東亞,皆被批評直升機家長問題嚴重,繼而苦了莘莘學子;近年因而鐘擺,輿論都傾向否定過度補習,轉而高舉休息的重要性。

的確,正如「work life balance」一般,成人要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學童在補習與休息之間也不能顧此失彼。可是,當前鐘擺又是否擺得過分、以致陷入另一極端?所謂平衡,正正要求中庸之道。其中,積極的一面,肯定重於消極的,就如「work」是置於「life」之前;中庸之道不是強求中間點,情況也如「自由」應重於「約束」般。奧運快將開幕,少不了運動員艱苦訓練的故事;當運動員踏上頒獎台,又有沒有人問休息夠不夠、會不會辛苦?

往負面的方向解讀或思考,就是過分否定積極性、過分高舉消極性。首先,訪問中的同學回答得體兼王道,豈不應予嘉許,而非否定?當回答偏向一極了,記者反問另外一極,誠沒有錯,如此方可平衡報道,而同學反應也一貫正面,沒有受問題引導左右,強調指小小苦楚是應付得來的,完完全全就是理想模範生的標準答案。事實上,所謂周一至五補習,豈非平常不過的常態?至少不涉周六日,何況現時很多補習實乃變相託管,補習時間多是做功課為主。退一萬步言,每天放學後複習課堂所學,亦為教育專家所推崇,本就不見得積極過度。

對於後面同學的驚愕之情,以至另一同學所謂詭奇笑容,坊間也顯然是朝負面方向去想,某程度實也朝自己傾向相信的方向來理解。箇中所反映的,未必是同學心裏想什麼,而是如鏡子般,反映論者自己心裏想什麼,道理就如「半杯水理論」,你是積極的就會看到半滿,你是消極的就會看到半空。此所以,當同學回答不符受眾設想,就被質疑是「虛偽」了,並企圖藉他身邊人的反應來「佐證」。

或曰,香港消極主義抬頭,豈不也是社會現況的折射?古代中國,盛世時儒學為顯,亂世時道學佔優,積極性與消極性多少會隨時勢而變,因為順水行舟自然事半功倍,逆水行舟不如歸隱田園山野。但弔詭的是,輿論或網上所反映的,又是否社會真實情況?

若問家長,究竟你想子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相信答案不言而喻,誰希望自己孩子在回答訪問時說:「我最討厭讀書!我最討厭補習!」換個問法,能力許可的話,究竟你希望入讀名校還是所謂「happy school」,相信共識心知肚明。傳媒在放榜時追訪名校子弟,實也折射相關心態。也許選擇無壓力升學的家長變多了,但毫無疑問主流還是支持積極的、王道的途徑。望子成龍,始終是主流;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

這宗新聞所反映的急性有毒文化,乃可能毒害了受訪同學的心智,誤以為模範生竟然不獲社會認同;至於慢性影響,則是消極主義擴散至其他同學,甚而其他打工仔或全社會。萬幸,香港人心底還是積極的:對學生既是繼續要求「最好考第一」──考不好則盡力也成;對香港亦希望在PISA以至競爭力等的排行榜上「年年排第一」──排不好則要大力鞭策。所謂推崇消極,很大程度只停留在部分人的口邊,其餘絕大多數人的身體還是誠實地、積極地力爭上游。精人出口、笨人出手,你不努力,就注定不進則退,遭人迎頭趕過了。須警惕是,若負面有毒歪風繼續蔓延擴大,使人誤以為正確價值觀是休息真箇比學習重要,或要改稱為「life work balance」等,則難保網絡及社會風氣變壞,最終會禍及真實生活也隨之變壞。若然選了消極之路,不論個人抑或香港,也難再要求次次考第一、次次排第一。

武術發展:扼殺抑或推動?

最後要分享的新聞,跟上述兩宗都有關連。追蹤「充氣奇蹟」的網站食髓知味,翌日追訪「武林盛舞嘉年華」的參加者,標題稱逾百學生被迫烈日下出席,有受訪同學指「少少中暑,暴曬兩個鐘」,及「沒有興趣,寧願回校上課」之類。

好消息是,武林盛舞的活動過程中,並無學生或任何參加者因中暑而入院。當然,作為炎炎夏日的戶外活動,有關方面不管是基於照顧表演者,抑或希望推高參與人流,均有必要審視如何回應天時暑熱的問題。傳媒的第四權,理應發揮督促及嘉勉功能。

壞消息是,同一有毒文化,是否又過於負面看待活動、過於保護已嫌溫室長大的下一代?坊間早有共識,是香港在武術發展上理應再加把勁,由資助港產武打片,到設置李小龍館等,皆一直是社會呼聲。

從政策高度看,更根本、更底層的支持,乃是由基礎做起,包括推廣武術文化,從小培養對武術的興趣,提高習武的容易度等,否則武打演員、武術指導等又從何而來?太極不應停留為老年養生,而應像瑜伽一樣普及。除拳腳外,還要鼓勵武俠小說、漫畫、劇本等創作,武林才會全面興盛。要理順武術世界的整條產業鏈,不是蓋一兩個館、拍一兩齣戲便成,肯定要建立長遠全方位配套。

「武林盛舞嘉年華」的安排細節,肯定存在優化空間,但若又要把活動及武術發展一棒打死,斷非香港之福。好像維港無人機表演,未舉行已遭柴台,到落實後則口碑愈好,甚至應繼續恒常舉辦及擴大規模。跟資本主義和藝術發展一樣,包括盛事活動在內的任何發展,都要給予成長的機會,因為很難一蹴而就。

開了個頭,才有發展下去的條件;打死出頭鳥,死得不限一隻雀,還可能令其他雀不敢再冒出來。問題是,若然又否定苦幹,又豈易培育新一代武打巨星?

推動武術的方向到底是好,具體地怎辦更好?從學生入手進行推廣,目標絕對沒錯。於此前提下,應否把武術加到體育課?中文科的寫作和藝術科的繪畫,又可否引入武俠主題?俠義精神本身亦為一種道德教育。

今次活動着重武與舞的結合,理念是把流行元素帶入傳統技藝;其實,武術亦為表演藝術,除了「功夫+足球」電影化、「功夫+舞蹈」舞台化,還有其他什麼嶄新組合,去提高觀賞性及使人容易觀賞?坊間與其往負面、消極的態度去作非議,不妨把精力用在建議性的方面。誰不希望香港武術發展重拾光彩?

說到底,香港的最大有毒文化(toxic culture),其實跟「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大同小異──後者指看到網上不符自己觀點的意見,就會檢舉或發動輿論予以驅逐。要撥亂反正袪毒detox,就要發揚及營造一個大環境、大氣候,自由的踐行真箇高於約束,並且積極壓過消極、正面壓過負面,齊心推動向好而非更差,致力邁向成功而非失敗。

簡單設想,你理想中的自己、理想中的香港是怎樣,就知在上述二元取捨之間應更傾向哪一面。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思辨練習題:與徐大媽和健威同學抬槓

日前在人言報副刊讚到徐大媽偉論,即時又無名火起三千丈,真不明白徐大媽憑啥能耐可以數十年來在報章副刊佔一席位(雖然近年產量已減半)?

信報 2023年7月19日

徐詠璇 琉璃火

啐,真的一定要念大學?

DSE放榜,書展開鑼。我們的新書在中華書局檔首售,年輕朋友急着要把書送給爸媽,開解他們!

書名《由薄扶林出發──港大新生代50築夢方程式》──五十個由科創、藝文、運動,由森林浴到國際救援,眼花繚亂的故事。他們剛好都由港大出發,但原來由柴灣天水圍元朗也可,靠的是有火、有初心、有後勁。

然後問:「啐,真的一定要念大學?」

新生代,一生至少轉換十項不同工種!自媒體,KOL……斜槓族Slasher,同時做行政管理、文案編輯、短片導演、旅遊博客、網上行銷、既作曲也送貨。Work From Home或數碼牧民,隨時辦公。自由!

歸納幾點:

一、不怕輸在起跑線──人生路途上日日都起跑!

二、抓住志氣、勇氣、銳氣、朝氣──不要只跟隨父母要求你做的事。

三、不必從一而終但要找到真愛──唯有真愛,你才會燃燒才會拚命。

四、大膽跨出青春的虎度門──不要只着眼賺大錢的領域。

五、搏盡無悔。

六、不要信「識人好過識字」──拋名字拉關係,走捷徑,終究只是浮沙。

七、真誠待人,交一生的好朋友──一起築夢、一起熬夜、一起笑一起沮喪。做好人,堅持善良,執着大愛,一路正直。

大學四年,探索、孵化、成長、自我了解,自我肯定。沒有入大學,也並非世界末日。五花八門網上課程,持續進修微證書,由香港以至全球的大學和職訓機構,就在指尖。地球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出發!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新聞雜評(四百零七)

易通行|的士業界稱司機卡無法扣費  羅淑佩:正開發的士專用APP自行繳費 2023年07月10日

【有線新聞】再有的士業界反映「易通行」司機卡未能扣隧道費,要求「易通行」推遲擴展至紅隧,運輸署說正開發專用手機應用程式讓司機自行繳費,目標月底推出。

青沙管制區、獅隧、城隧5月起先後實施「易通行」,的士業議會統計「易通行」司機卡讀卡失敗率青沙管制區最高,達到18%,其次是獅隧16%,城隧誤差最少。的士小巴商總會理事長周國強的車行管理675輛的士,他說平均每日有兩成的士扣不到隧道費,聘請兩人專門核數。周國強:「絕對不合理,如果一個打算令到大家方便的應用程式弄到大家不方便,更引來額外負擔不在政府,落在我們身上,等如我們聘請人替你收錢你就不理會,你會否津貼我們?」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我們正在開發一個專用的士手機應用程式,另一個專用針對的士的程式讓司機自行繳費,因為剛才聽到打理人說要聘請多兩人處理約700輛車,很麻煩,以前不用的,為何要我們負責?我有時覺得,你管理一間幾百人的公司,製造就業協助我們管理數據,核數比較穩妥都不為過的。」

周國強:「可能只是說笑,因為真正有擔當的署長如何研究解決難題,才是有效率的政府。」的士業要求紅隧延遲實施易通行,羅淑佩說的士專用手機應用程式目標在紅隧實施易通行前推出,希望盡快改善問題。

運輸署回覆業界查詢指的士司機專用手機程式有望下星期推出,司機可根據車牌號碼和駕駛時間補交隧道費。署方又說最近發現部分的士安裝車輛貼和司機卡時,未有根據指引與車CAM等裝置保持10厘米,可能會干擾、影響讀卡效果,易通行會派員協助安裝。

1. 運輸署署長羅淑佩:「...我有時覺得,你管理一間幾百人的公司,製造就業協助我們管理數據,核數比較穩妥都不為過的。」

魔術師聽見羅署長呢番話真係O哂嘴。記得幾十年前讀電腦科,開宗明義就係話電腦可以幫助人類社會將一啲繁瑣機械化低增值的工作自動化,減省人手,將人力調配去高增值工作。時至今日去到AI年代,電腦已經變成「天網(Skynet)」般的人工智能,可以從事某試高增值工作,人類就愈來愈多時間時務自由嘆世界享受人生或放悠長假期或一星期三、四天工作或「失業」。依家羅署長推行自動收費模式亦應作如是觀,自動化的初心就是減少人手工作,現在車行由唔使請人變成「請多兩個人對數」,只能說明「易通行」自動繳費係達唔到原有目的(至於司機大佬有無違規唔貼繳費卡,跟違規使用廢老發達通食兩蚊車資優惠一樣,係執法問題唔係科技問題)。自動化之後反而人哋請多啲「幫手提高就業率」,呢番說話完全係反智同本末倒置,未能「說好傷巷故事」說真(再退一百萬步講,點解唔係運(都)輸(埋)署請多幾個電車仔解決技術問題呢?)。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思辨練習題之跟馮翁抬槓

日前有網友在留言提及KOL馮翁,魔術師好奇心起便找來睇吓,果然深感 Popo 宣傳片「騙徒手法層出不窮」的確無講錯:

馮睎乾十三維度

9月24日17:56  

曹興誠揭中聯辦與721的關係

9月21日,《德國之聲》刊出台灣聯電前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的訪問(注1),曹先生大談他對中共、習近平和台灣前景的看法,也說到2019年香港發生的事,如何令他對中共徹底死心。

訪談中最驚人的內容,是他直接踢爆中聯辦跟元朗721恐襲有關。但更驚人的,是香港主流媒體完全沒有報道(如果我看漏了,歡迎指正),且三天過去了,(截至執筆一刻)中聯辦竟一直保持沉默,極不尋常。

現在把曹先生和《德國之聲》記者的對話節錄於此。他們談到2019年香港人反對修訂「逃犯條例」:

曹興誠:(⋯⋯)香港當然抗議啦,從1月開始抗議,後來100萬人、200萬人上街頭抗議,他們怎麼說呢?他們說,第一個是暴動,第二個,他們親眼跟我講,中聯辦的人請我吃飯,說我們找一些流氓來、公安來,把他們痛打一頓他們就乖了。

德國之聲:中聯辦跟你說的? 

曹興誠:對。

德國之聲:中聯辦誰?這個是可以...

曹興誠:不講了,那不重要。其實那些人現在很慘, 以前是把我當上賓,現在很慘。我跟他們說,你們講真的講假的,怎麼可以做這種事情,7月21號的元朗就做了。

德國之聲:所以你在元朗事件前,就得知他們可能用這樣的做法?

曹興誠:我不相信啊。我看到我說,不是,哇這些人簡直,21世紀耶,員警帶一大堆流氓來,拿了棍棒擊打任何看到的人。

德國之聲:應該是說,香港現在還沒有定調說,這群白衣人就是跟政府有相當的關聯。

曹興誠:這把老百姓當白癡啊?你這麼多人進來,員警通通不見了。打打打,所有都有錄影,打了之後,完了之後,員警出來。所有這些人一個都沒有起訴,這已經每個人臉都照得很清楚,沒有人起訴,就是員警帶來的嘛。所以共產黨就是這樣,它暴力又流氓,所以我說他是個流氓政權,很多事情冠冕堂皇解決不了,他流氓打你,就是這樣子。

曹先生為什麼會得到中聯辦的禮遇,請大家細閱訪問全文(在注1的鏈結),我只想更正他所講的兩個細節。

一、曹先生說「員警帶一大堆流氓來」,這是不準確的。事實是流氓來到案發現場時,兩個路過的警員馬上掉頭走,這件事凡香港人都知道。

至於是誰有份煽動那一大堆流氓,我沒有內幕消息,但根據已公開的資料,則明顯跟一個自稱「香港警嫂」,叫「風中微塵」的微博帳號有密切關係。我去年7月已公開呼籲港府調查這個「警嫂」(注2),但至今「她」還好端端的在玩微博(注3),完全無須為煽動言論負責。

說「員警帶一大堆流氓來」,不準確,但說是「『警嫂』煽動一大堆流氓來」,則有真憑實據。

二、曹先生說「所有這些(白衣)人一個都沒有起訴」,是不對的。數以百計的白衣暴徒中,已有七個被法庭裁定暴動罪成。港警查了三年,至少也有七人罪成,怎可以說「一個都沒有起訴」呢?

順帶一提,721受襲的「非白衣人」,也恰巧有七個(包括前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被控暴動等罪,將於2023年3月27日開審。

曹先生畢竟已七十五歲,不小心弄錯某些細節並不出奇,但中聯辦的人若親口跟他說過「找一些流氓來、公安來,把他們痛打一頓」,這樣聳人聽聞的話,恐怕任何人聽到都很難會忘記。

曹先生的指控,我本來是不信的——中共這樣文明、依法、講理,點會搵爛仔打市民咁下流賤格呢?——但中聯辦三天也不回應,我的信心就有點動搖了。

各位留意:這件事的重點,不在曹興誠的指控,而在中聯辦的沉默。

1. https://bit.ly/3DQrAdu

2. https://bit.ly/3dzG2MB

3. https://weibo.com/u/1398835600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思辨練習題之來自晶晶的微信

間唔時都收到啲白墥SMS、Whatsapp、微信等,魔術師大多是隨收隨刪,但今次卻見到呢篇頗得「得意」的 message(自稱是「微信」但卻是由 SMS 傳來),賣所謂超A貨也賣得振振有詞,竟然說得出一番大道理,搞到魔術師也俾面睇哂兼點評一下:

晶晶的微信

壹個賣超A貨的自白,不求飛黃騰達,但求問心無愧

如果您是壹個只為正品瘋狂的人,那麽您就無視我這條信息,但是您離開前,我要告訴您:我明明確確賣的是超A貨,我沒有去欺騙任何人,那些找我買超A貨的人,他們都非常清楚買的是什麽檔次的貨。您可能會問:為什麽明明知道是假貨,還有那麽多人買?我的回答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麽有錢,即使有錢,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舍得花幾萬塊去買壹件裝飾品的。

買超A貨的人主要有幾類:第壹類是:單純的品牌愛好者,但是經濟能力還無法支撐他去買正品,於是他看到有仿的和正品基本差不多的超a貨,就會買來解解毒,過過癮。第二類是:自己本身也是有經濟實力的,但也是比較理智的,覺得花幾萬塊錢去買壹塊不經常用的世界名品,是浪費錢。如果有仿的很真的超a貨,他會用正品的錢,買幾十個不同款式的超A貨。壹是收藏、二是可以天天不重樣的換著穿戴。(搭配不同衣服和場合)第三類是:開奔馳、寶馬、保時捷的土豪。他們雖然很有錢,但是他們絕對不會浪費錢,他們花錢都是有目的。只所以是土豪,是因為他們會投資,買超A貨也壹樣,妳看到開著奔馳、寶馬、保時捷的土豪們,即使手上戴的是地攤貨,妳敢說他戴的是假貨嗎?因為他們身份達到了,所以戴個假的,也沒人敢認為是假的。(相反天天擠公交做地鐵的,用個真貨,也沒人信是真的。沒辦法天朝環境就是如此)。但是這類土豪買假貨,也是會選擇超a貨,就是無限接近正品的。他們買這種超A貨的目的,大都是泡鈕、撩漢、聚會、或者搭配自己豪車。更絕的是以前有壹個土豪客戶,參加朋友聚會,喝多了,搞炫富比賽,就是把自己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扔水漂,看誰扔的遠。這哥們毫不猶豫的摘掉自己手上的愛彼表,就扔了出去.......其實說這麽多,只是想告訴大家,妳買超A貨不可恥,我賣超A貨也無愧。最起碼,妳買的明白,而我也對妳負責。唯壹對不住的是品牌商#(委屈)

而且我給所有的客戶保證:我絕對不會以假充正,假貨當正品賣的是最可恥可恨的!我絕對不會漫天要價,我只賺我該賺的那點點利潤!!因為我不僅是要長久做生意的,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真心的和大家交個朋友。其實,把超A貨研究透了,以後自己買正品,就再也不用擔心被騙了!而我給出更重要的承諾是:支持貨到付款!讓您購物更放心!暫不買也請您關註以備用,如有打擾!還請諒解!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思辨練習題之跟假法人抬槓

 831灣仔衝突七人暴動罪不成立 法官:不應把黑衣隨意視為參與暴動 律政司就陳虹秀脫罪上訴 2020/11/01 22:38

【有線新聞】去年831灣仔衝突七人被控暴動罪不成立。法官在判詞指,當日是歷史時刻,不排除有人希望到場見證,又指不應將穿黑衣的人隨意視為參與暴動,有機會冤枉無辜,因為穿白衫或其他顏色的人都可參與暴動。

七名被告余德穎和莫嘉晴、電腦程式員鍾嘉能、廚師龔梓舜和簡家康等,獲判無罪後離開法院。他們被控於去年8月31日、下午6時多到8時在灣仔軒尼詩道及盧押道一帶連同其他人參與暴動。

法官沈小民頒下書面判詞說,毫無疑問當晚的情況並非香港常見的現象,對某些人而言或者是難得的歷史時刻,不排除有人希望到來見證。由於不能保證不會遇到暴力場面,帶備防護裝備和手套等是無可厚非,在遇到催淚煙時可有點保護。而警方是在暴動發生後拘捕他們,控方無法證明他們在被捕前的行為。

雖然在錄影片段中,很多人都是以黑色作主色打扮,無可否認黑色越來越被人與這類社會運動扯上關係,但問題是這趨勢是否已到了一個階段,穿黑衣就是暴動的一分子。沈小民指正如在聆訊中警察證人中經常說看到穿反光背心的人,不知道他們實際上是否記者,如果警方都認為這麼特別的裝束,也不能視為來自某一特別組別的人,同一道理,黑衣人的裝束又是否代表一定是參與暴動的人?認為將穿著黑衣的人隨意視為參與暴動和非法集結是有危險性,有機會冤枉無辜的人,因為除了穿黑色,穿白色或其他顏色衣服的人都可參與暴動。

法官認為七人參與暴動不是唯一合理推斷,控方舉證未能達至毫無合理疑點,裁定七人全部罪名不成立,庭上全場鼓掌,多人激動落淚。

第四被告龔梓舜同被控管有一個汽油彈和一支伸縮警棍,法官指影片所見,警長拘捕他前,行人路上已出現了一枝與伸縮警棍極為相似的物體,當時警長仍在老遠追捕示威者,他拘捕龔梓舜後拿著背囊,在地面拾起黑色物件。警長作供說拾起的是他自己的電筒,與影片不吻合,裁定龔梓舜藏有攻擊性武器脫罪。對於控方要求法庭若裁定被告暴動罪不成立,可考慮交替的非法集結罪,法官認為邏輯上說不通,因為控方案情是他們被捕時已經出現暴動,裁定他們沒有參與暴動就不存在非法集結的情況。 

同案另一名被告社工陳虹秀,早前獲裁定表證不成立、無罪釋放,法官在判詞指她在現場叫警員克制,並非屬威嚇、侮辱或挑撥性的語言。又指警方是執法人員,若他們沒有按法例行事,有人站出來提醒或許令警員感到不悅,但看不到如何會成為暴動一分子,律政司認為法律觀點出錯,決定提出上訴。

近日假法人的判詞愈來愈叫人大開眼界。標少在《Board up》一文中,謂

昨天區域法院法官沈小民判處一眾暴動案被告無罪, 我不知又有多少人沒看判詞又被口大罵了。

要評論,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魔術師都不會傾向吃二手飯,判詞有上載的話都會攞嚟睇。不過,魔術師不是法劣專才,不懂得評假法人的判決是否合理,只能以語理分析的角度,看看假法人的 comments 是否合乎邏輯;但在打大佬之前,也可先講吓標少呢句:

為了抗共, 就不惜一切、漠視現實, 向特朗普靠攏, 等同被人欺負, 自己打不過他, 去找黑社會大佬替你出頭。  

魔術師就唔同意話抗爭派「等同被人欺負」:「殺人政權」管治下的蝗國有如一個大家族,我城以至傷民抗爭派在養母教育下長大,但怎麼說依是是家族中的一份子,太公分豬肉點都分得上一份。抗爭派(新世代)可以覺得那些長老們的言行與家規不合理,要反叛出走但卻敵不過「長老會」的勢力。這不等於「長老會」「欺負」新世代,這就是魔術師跟標少的看法不同之處。新世代敵不過「長老會」,卻去找黑社會來打擊整個家族,在倫理上怎也說不過去。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思辨練習題之 debug 開班L

疫情之下,唔少工資奴無奈要加入失業大軍的行列,網上創業亦變相成為呢一班人的另類出路,而創業教練、激勵C的衍生行業亦應運而生。呢類創業教練、激勵C多數在社交平台重金賣廣告,套路就係做標題黨,以吸睛的標題引受眾睇落去,但其實成條廣告片都只係在外圍兜兜轉轉,重重覆覆、言之無物不着邊際,受眾也不知道跟這些「所謂專家」可以學到啲乜,總之個廣告就係要受眾 click link 報 course 再說。最近在 FB 常見的重度課金落廣告天王就係駱鋒(Dan Lok),而我城版就係以下呢位在 Youtube 中非常煩膠、貌似高佬廷的拜仁哥:

由於魔術師都認識唔少人(尤其是大學同學)係以教書維生,前同事博士K甚至已晉升為「人生教練」,故此魔術師對要有甚麼資格才能開拓「教育事業」甚感興趣,如果學到兩道散手學似乜 sir 咁就無死咯!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思辨練習題之「誰是對 誰是錯 尋覓答案抽像」

近日販民搞初選,激到兩辦跳跳紮,黃藍雙方亙罵,坊間亦有唔少文章討論。魔術師就見到其中兩篇文章相當有趣,於是便也湊趣點評一下:
陳凱文:泛民初選結果有幾可信?
2020-07-16

為免太多人參選,造成票源被分薄,泛民主派在上週末及週日舉行了初選。根據初選主辦單位——民主動力公布的數字,這次初選的共有592,196人次參與電子投票,連同約21,500張紙張投票,投票人數多達61萬。然而,這個主辦單位公布的初選投票人數,究竟是否可信呢?
根據媒體報導,有市民曾分別在鳳德邨及慈樂邨的票站投票,兩次結果均顯示為成功投票。當中,慈樂邨票站的工作人員,在准許對方投票前,並無核實投票人的住址證明和身份證資料,可見是次泛民初選,似乎存在重複投票,以及投票者身份沒有核實的問題,其投票人數及選舉結果的真確性,亦因而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早在泛民初選舉行之前,有份參選的民主黨,便曾去信初選搞手的戴耀廷及區諾軒,指出初選存在六大漏洞,包括:
一,投票人無法知道自己有沒有被冒認身份重複投票,若有重複投票以較早投票為準,此做法並不合理;
二,沒有有效機制確保每個票站6套供票站備用投票機所使用的密碼,不會流出或只用於票站內;
三,系統無法自動核對輸入資料是否真確無訛;
四,在紙張投票票站,票站職員亦可虛構身份證資料,在無監察員看管下投入票箱;
五,票站職員如有保留他人的身份證資料,可盜用其真確資料投票;及
六,投票人只須帶身份證及住址證明核實投票資格,但上述資格不足以證明對方是選民或當區選民。
某程度而言,民主黨所提出的初選漏洞,從側面證明了媒體報導的個案,應該是真實可信,亦反映初選主辦單位收到民主黨的信件後,並未有正視問題,將漏洞加以堵塞,使到初選既容許非選民及非當區選民投票,又可以重複投票和冒充他人,讓人無法不懷疑,投票人數及結果有否造假,或至少含有「水份」。
根據《選舉(舞弊及非法行為)條例》第9條規定:任何人以欺騙手段誘使另一人參選或不參選,或以欺騙手段誘使另一人令第三者參選或不參選,即屬選舉舞弊。因此,在主辦單位明知初選存在漏洞,而又明知有人造假的情況下,若是依然拿着這一含有造假成份的初選結果,誘使「落敗」的人不參選,便有機會觸犯法例。
1. 有份參選的民主黨,便曾去信初選搞手的戴耀廷及區諾軒,指出初選存在六大漏洞...初選既容許非選民及非當區選民投票,又可以重複投票和冒充他人,讓人無法不懷疑,投票人數及結果有否造假...任何人以欺騙手段誘使另一人參選或不參選,或以欺騙手段誘使另一人令第三者參選或不參選,即屬選舉舞弊。
「投票制度有 bug」(例如「容許非選民及非當區選民投票,又可以重複投票和冒充他人」)是一回事,「投票人數及結果造假」又是另一回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既然白鴿黨明知有以上呢啲 bug 都繼續心甘情願去接受有可能有「水份」的結果,就不能說主辦方(即戴當家等人)以欺騙手段誘使老鴿不參選了。要「以欺騙手段誘」呢個前設成立,就要有證據證明點票結果造假,即係唔係「投票制度」的問題,而係點票出術,例如蝗逼暈的票數實際上係名列前茅,但公佈結果卻是名落孫山,咁先係「欺騙」。但據報選票已被銷毀,要查證是否真的造假,看來幾乎無可能,而且白鴒黨自己都唔出聲,唔通要由藍C幫白鴒黨翻盤咩?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思辨練習之淺談因果論

早前網友 Joseph 兄曾留言講及:
我自己不會太講什麼黃藍立場.
事件發生到這地步, 看到很多喜歡用'因果論'的無賴, 推開自身責任, 好像段校長, 可把事件說成'因有外部人士入侵才出事', 諸如此類的膠論 (當人白痴? 外部人士可輕易找到校內化學實驗室取走化學燃料?)
然後所有校長一起推諉責任, 說'因為政府的問題, 所以校內才有暴徒無法無天'
有社交平台, 很多人說'因為有異見人士出聲, 所以才會比黑衣人打與放火燒, 其實可以理解'
'因為政府殘暴, 所以黑衣人才會出街破壞機場, 公路等, 其實可以理解, 同情他們, 他們沒其他辦法, 才什麼方法也試'
'因為警暴, 所以黑衣人暴力反抗. 所以可以了解'
用'因果論'的無賴很多. 不能盡錄.
實際上這一種「因果論」的破綻甚大,但網上網下卻似乎見不到有對此等歪理的評論,魔術師看不過眼,便在此寫短文一篇,拋磚引玉,看看是否能引發讀者思考。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思辨練習之跟大學校長們抬槓

尋日見到呢篇九大校長的公開聲明,睇完即時眼火爆,身為大學校長竟然公然推卸責任,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真係要打尖D完呢九位大哥先再D段爸爸:
【逃犯條例】九大校長聲明:困局非大學造成 政治僵局需政府化解

反修例風波持續,本周起演變成黑衣人佔領大學,港大、理大、城大、浸大和中大都充斥示威者,受到嚴重破壞。八間本地資助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校長今晚(15日)就香港時局發聯合聲明,直言目前極其複雜而艱難的困局,並非由大學造成,亦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來解決。
聲明形容當前的社會紛爭,已令大學校園化身成政治角力場所,期望大學可化解危機是不切實際,對「政府的回應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機」感遺憾,促政府牽頭化解此政治僵局,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指校內有毒化學品遭拿走 師生憂安全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及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今日晚上(15日)就香港時局發聲明。
聲明形容香港正處於四分五裂局面,社會團體、政黨,以至家庭、朋友間存極大分歧,而過去一周暴力和對立情況進一步升級,部分大學已被示威者控制、校園內有毒化學品遭拿走,令教職員及同學因擔憂其自身安全而離校,他們形容這些事件對大學造成最根本挑戰,重申不論任何政治觀點均不能成為肆意破壞財物,威脅他人安全,甚至使用暴力的理據。
指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解決困局
聲明亦形容,當前社會紛爭已令大學校園化身成政治角力場所,任何大學可化解這場危機的期望都是不切實際的。聲明指出,「這些極其複雜而艱難的困局,並非由大學造成,亦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來解決」,批評「政府的回應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機」,他們就此感遺憾,又認為現時困局反映整個香港社會存在分歧,促政府牽頭聯合各界,以迅速及具體的行動化解此政治僵局,以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聲明末段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和平與秩序帶回香港。
「大學校長關於香港目前時局的聲明」全文-2019-11-15
香港目前正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不同社會團體、政黨,以至家庭及朋友之間均存在極大的分歧。過去一星期,本港出現的暴力和對立情況進一步升級﹕某些大學已被示威者所控制、校園內有毒的化學品遭拿走、教職員與同學因擔憂其自身安全而離開校園。這些事件正對大學造成最根本的挑戰。
任何政治觀點,都不能成為肆意破壞財物,威脅他人安全以至使用暴力的理據。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的社會紛爭,已令大學校園化身成政治角力的場所,而政府的回應至今未能有效化解危機。任何認為大學可以化解這場危機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些極其複雜而艱難的困局,並非由大學造成,亦無法透過大學紀律程序來解決。這些困局反映的是整個香港社會的分歧,政府必須牽頭聯合社會各界,以迅速和具體的行動來化解這一政治僵局,以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香港是我們的家。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和平與秩序帶回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
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
(按大學英文字母次序排列)
1. 政府必須牽頭聯合社會各界,以迅速和具體的行動來化解這一政治僵局,以恢復公共秩序和社會的安定
同意化解政治政治僵局是政府的責任;但無論是止暴制亂也好,甚至再退一萬步「回應(其語境是「答應」)」五大訴求也好,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去「化解這一政治僵局」,都是將來式。魔術師認為,現在校長們需要出來交待的,是有關「校園管理」與及「跟政府、警方、和暴徒之間的關係」,是過去式及現在式。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思辨練習之跟暴大抬槓

魔術師作為鄉大(現稱暴大)的畢業生,尋日都收到了呢封電郵:
香港中文大學聲明
對於中大校園昨日 (11月12日)發生的連串衝突、暴力及違法行為,大學深表遺憾,並予以強烈譴責。儘管校長及高層人員屢次嘗試作出調停及談判,最終都因雙方持續對峙而不果。在對峙及衝突過程中,在場人士持續投擲汽油彈及攻擊物品等,警方亦多次發射催淚彈及橡膠彈等,導致校內多名員生受傷,大學深表遺憾及歉意。
香港中文大學有責任保障校園內所有員生的安全,絕不容許任何形式的暴力或危害他人安全的行為。任何人士如意圖利用大學校園作出任何違法或暴力行為,大學必須按照大學既定守則及法例,維護校園及所有員生安全。大學懇切呼籲所有員生及社會各界人士,給予大學時間及空間讓大學盡快恢復秩序及安寧,讓大學可以繼續履行教與學的任務,以知識貢獻社會。
昨晚段崇智校長親身到警署了解被捕中大學生的情況,三位學生已獲保釋並獲安排醫療及法律協助。大學會繼續為其他受傷員生提供協助。
Statement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expresses deep regret and strong condemnation over the sequence of conflicts and violent, unlawful activities which took place on the CUHK campus yesterday (12 November). Despite multiple attempts to coordinate and negotiate with both parties made by the Vice-Chancellor and senior management, the negotiation ultimately failed due to sustained confrontation. Petrol bombs and injurious objects were continuously thrown by the crowd present during the confrontation, while the police fired volleys of tear gas and rubber bullets. The University is saddened to learn that a number of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were injured in these incidents.
CUHK has the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all staff and students on campus. All forms of violence or acts that pose a danger to others are prohibited. If anyone should use the campus for any illegal or violent activities, the University is duty bound to invoke its establish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safeguard the security of the campus and the safety of all CUHK members. The University sincerely appeals to all 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and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to give us time and space for a prompt restoration of order and function on campus, so that the University can carry on with our primary miss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 service the community by means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Upon learning of the arrest of CUHK students yesterday, Professor Rocky S. Tuan, Vice-Chancellor and President of CUHK, went to the police station to visit the arrested students. Three students were subsequently released on bail and provided medical and legal assistance. The University will continue to provide appropriate assistance to other injured members of the University.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思辨練習題之覆AK留言

最近讀者 AK 有留言引述以下「公民教育」(不知道跟「小LLC民主教室」有無衝突),並謂「一般藍絲是幾難駁」。魔術師當然不是「「一般藍C」,甚至不是藍C,沒有黃藍陣營的思路混亂問題,當然不難反駁。
Gay礎公民教育系列之民主ABC(一)
希特拉都係民主選出嚟喎,民主又點姐?希特拉正正係親手摧毀咗民主制度變成獨裁軍政府,所以先冇人制衡到佢。為咗確保唔好有獨裁者嘅出現,我哋更加應該維護民主制度。更何況,如果冇民主,個個都可以係希特拉,個個都可以有無上權力,你睇下習近平,你睇下林鄭。
特朗普都係民選架啦,點確保唔會選垃圾或者黐線佬出嚟先?民主的確唔一定選到最叻嘅人出嚟,但定期嘅選舉絕對可以確保質素差嘅政治人物係下次選舉被拉落嚟,呢個亦係成日講嘅「用選票懲罰」。民主選舉嘅好處係,面對做得差嘅人,唔洗革命,唔洗咁激進,用選票就搞掂。如果特首有得普選,我哋就唔洗搞到今日咁啦!
民主係大多數人嘅暴政,淨係少數服從多數,邊度公平姐?對於保護少數,就係憲法嘅功能。憲法係講緊所有人都享有嘅基本權益,例如言論自由,就算你有幾多人幾聲大夾惡都唔可以任意推翻,所以話一人一票就可以分李嘉誠身家呢啲無知比喻係不知所謂,因為只要憲法有保護私有財產就無事。民主的確唔係萬能,所以其實要有好多機制一齊行,例如歐洲嘅比例代表制同美國嘅兩院制,都係確保唔會咁容易出現民粹。
呢個世界邊有普世價值架姐,民主淨係適用西方社會架咋,香港點會啱呢?民主背後嘅價值好簡單,就係權力來自個人,而每一個人都係自由而平等嘅個體。你否定民主姐係你否定自己,你覺得某啲社會精英天生權力比你大,你覺得你唔值得享有平等,你覺得習近平天生就可以掌權係公平。就算你真係覺得自己唔需要民主,你都無權逼人哋同你一齊做冇政治權力嘅賤民。
民主要有好多條件配合架,香港政治意識、公民教育都未夠,咁急要民主都唔會有好結果架!民主嘅唯一條件係人民意識到每個人都係自由平等嘅個體,權力係來自個人,政府係必須要取得人民授權。更何況,香港嘅政治意識同公民質素全世界來講,真係數一數二,如果香港都唔得,咁真係成個世界都唔洗要民主。
民主唔係萬能,民主都有好多問題,你睇下美國,你睇下英國脫歐!而家得兩個選擇:不民主vs民主,兩個都唔係萬能,但邊個好啲先?不民主就係而家咁,中央欽點,無上權力。民主就係有得揀,衰咗下次有得換,做任何嘢都要同人民交代。

2019年9月2日 星期一

思辨練習之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七.完)

由於有不同網友反映「黃C的強盜邏輯是打不倒的」、「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現在不是講道理的時候,魔術師決定從善如流,略過原定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一文中有關平機會與及答問環節的精華節錄,直接跳進第三盲潮,並以此作為本系列的最終章,好來好去。
第三盲潮:偽專管理主義
李:剛才那位同學問第三個盲潮是什麼。第三個盲潮可稱為「偽專管理主義」。在座各位,許多人都聽過「管理主義」(managerism)這個名稱吧,那已經成為一種潮流,但什麼是這裏所說的偽專管理主義呢?下面作一扼要的說明〔22〕。
在這個科學時代,許多人信賴專家,以專家為萬能——傷天害理不要緊,只要不被抓到就行;被抓到也不要緊,只要能請到「專家」來「證明」所犯的罪過原來可追溯到嬰兒時期遭受了「潛意識心理創傷」,就行。
其實除了數理科學自然科學之外,其他以「科學」為名的學科,有許多根本沒有資格歸入科學的領域之內,有些只能算是「前科學」,有些無非屬於「偽科學」。偽科學的專家不過是偽專家,偽專家的專業不外是偽專業。
但就算只是偽專業偽專家,也不愁沒有生意進賬。因為,這個世界人口愈來愈多,愚弱的人也相應地愈來愈多,其人數的增長合乎正常比例;愚弱的人亟需「專業輔導」,其需求的增長也合乎正常比例。
往昔物資匱乏,勞動人民每每筋肉緊張,腸胃空虛;今天物資充裕,知識分子常常精神緊張,心靈空虛。對於精神緊張心靈空虛的愚弱之人來說,你只消以專家的姿態出現,無論是真是假有牌無牌,他們都會跑來求輔導、交學費、聽廢話。
廢話需要包裝,偽專業廢話需要偽專業包裝。
術語多而內涵少,甚或只有術語而全無內涵,所講的道理小學生都知道,所用的語言大學教授都不了解,所講的話講與不講沒有分別,聽與不聽也沒有分別——這就是偽專業廢話,經過偽專業包裝。
至於偽專管理主義,簡言之就是官僚主義那種「愚而自用,虛假浮誇,正事不為,凡事要管,無事硬生事,有事裝無事」的「偽專家偽專業版本」。詳言之則是:一、高調說空話,忙碌做虛事,事事都要操控規管,實際上卻只會製造華而不實的蠢事;二、蠢事一旦出事,便極力遮掩,表現得若無其事;三、到了事情實在無法遮掩時,就轉移視線,推卸責任,表示「不關我事」——而所有這一切,都在偽專業偽專家那些虛張聲勢的門面工夫下進行。
若要挖掘偽專管理主義的心理根源,可能要追蹤到權欲膨脹、良知萎縮(比如:攬前人的餘蔭而視為自己的功德,卸自己的責任而當作別人的過失)等人格因素那裏去,但這不在目前我們的討論範圍內。目前我們要考慮的重點,不是心理性的,而是思考性的,那就是在「思考方法學」的背景下破斥偽專管理主義。梁沛霖教授對「科學法度」(本講座系列第五講)所作的論述,甚有助於各位看穿偽數據偽評估的本來面目。
偽專管理主義的潮流,源於美國,淹到此地之後,變本加厲。美國雖在科技財經方面領先,但在人文學問、文化學養方面,卻偶爾會露出淺薄可笑的暴發戶景象。單就偽專管理主義那一套而言,美國已經夠蠢,英國學美國則更蠢,香港學英國就最蠢〔23〕。這套「管理哲學」特別在政界官僚部門以及學界大中小學的領域中大行其道。以下針對偽專管理主義在學術和教學層面上所造成的災難性禍害,進行分析批判。
學府春秋:四大顛倒
教育對於個人、社會以至整個世界的前途,都有根本重要性。但此時此地,大中小學的教育並無大中小失敗之分,全部都是大大大失敗。教育經費驚人?教育的結果更驚人。學生在思考能力、語文能力、常識視野、文化修養、品格素質諸方面的水平下降到什麼程度,路人皆見,毋庸贅述。
問題是:何以如此?孰令致之?內情是:學生沒人理,還得承受社會的指責。那麼教師在幹什麼呢?教師在強忍,怒氣沖天,發覺自己根本無法好好備課、教書、關注學生,因為沒有時間。那麼時間都跑到哪裏去了呢?時間都給偽專管理主義那套表面冠冕堂皇煞有介事而實則巧立名目弄虛作假的無聊規管消耗殆盡了。一天到晚要開會、看文件、填表格、寫報告、做計劃、搞活動……勞而無功,這就是廣大教師隊伍的實況。「隊伍」之中的大學教授,許多還得頻頻跑碼頭開「國際會議」,營營役役拉好「國際關係」,以便「國際性學術研究」或偽學術研究能盡速進行並盡量發表。這種生涯中的人,能好好地顧及學生而把書教好嗎?這樣的「江湖生涯」能產生出大學問家、能孕育出真正的學問嗎?實情只是大家都忙得透不過氣來,因為大家必須拚命勤奮,勤奮地不務正業。
由於我有「獨門神功」〔24〕,偽專管理主義那一套可碰不到我。然而路見不平,豈能袖手旁觀?關於中小學的情況,有待圈內人出來剖解。現在只將大學方面特別是其人文學科方面導致「偽學術、偽研究、偽評核」的學術政策拿出來批析一下。
(1)質量顛倒——學問不是豬牛雞鴨,不適合論斤計件,但是,行內眾所周知,眼前的學術政策恰恰就是要論斤計件:重量不重質。在這種形勢下,像維根斯坦(常被推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西方哲學家)這樣的人,在此地的大學裏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因為他一生在哲學上只出版過一本薄薄的書,發表過一篇短短的文章,僅此而已。
其實,傑作一本勝過庸作千本劣作萬本。但重量不重質的學術政策卻只會窒礙那些需要精思細想、需要長時間醞釀的傑作之產生。在科學史中,愛因斯坦的地位恐怕未及牛頓。牛頓的傳世之作Principia,寫好之後只因覺得還有些微疑點,就放在抽屜裏一放二十年,直到最後確定了沒有毛病才拿出去發表。並不是說人人都必須學牛頓這麼極端嚴謹負責,但也不能顛倒過來,墮落到相反的極端去:採取重量不重質的政策,實際上鼓勵粗製濫造。
當一種學術政策容不下牛頓、維根斯坦……一類的人物時,那並不表示這些人物出了什麼問題,反而正正表示這種政策本身出了天大的問題。
侏儒的洞穴容不下巨人的身軀,除非巨人已修煉成精。眼下的「大」學,最大的問題就是格局「小」的問題,就是「侏儒化」的問題。
(2)本末顛倒——以實例來說明本末之分:在哲學上,《孟子》、《莊子》等等是本,對《孟子》、《莊子》等等的研究是末。在文學上,李白杜甫等等的詩是本,對李白詩杜甫詩等等的研究是末。但目前的學術政策卻捨本逐末,在實質效果上壓抑像《孟子》、《莊子》那樣的哲學思考,壓抑像李白詩杜甫詩那樣的文學創作,而只鼓勵「孟子研究」、「莊子研究」、「李杜詩研究」、「對各家李杜詩研究的一個研究」之類詮釋性乃至資料性的工作。其所以要壓抑像孟子的思辯、莊子的玄談、李白杜甫的詩篇一類的(所成的)作品,無非因為這種作品橫看豎看都不像現今那些充斥着大量徵引並附上長串參考書目的「學術論著」。其實,要炮製這樣的「論著」,有何難哉?尤其在資訊爆炸的今天,要擺出大量參考、徵引,不費吹灰之力。但這並不等於有學問,反而意味着沒有真學問。以為古奧冷僻旁徵博引的就是「大學問家」,不外鄉巴田夫之見。實則那樣做往往只是因為拙於思考,沒有自己的話可說,缺乏批判能力創意能力吧了。
在真有實力的學者手中,詮釋性的工作也可以做得很具學術價值。但時下許多「研究、詮釋」,不過是從事「學派啦啦隊」的工作,或對古人的作品進行改頭換面的重述,或從洋人的流行理論中「借」來一堆名詞術語到處套用而已。在本末倒置的政策傾向再予以電腦化,那就更可以去申請研究撥款了。
不久前,中大哲學系開系務會議,大家(除了我)愁眉深鎖,因為有壓力下來:教授們要去申請研究撥款。依我看,政策之謬,無甚於此。哲學思考需要申請個什麼研究撥款呢?科學需要研究撥款,因為科學需要實驗、調查,需要大量的數據搜集與技術分析,需要團隊工作。但哲學思考像詩創作一樣,本質上是獨行俠式的。獨行俠單槍匹馬,不屑去幹「十四大漢圍斬一人」的黑社會打手的勾當。不妨判斷一下:即使撇開拙著不論,究竟是今晚這麼一次演講的真實意義和社會影響比較大呢,還是上述那類「研究」全部通通加起來的真實意義和社會影響比較大呢?這個演講並不需要研究撥款,它只體現哲學思考。什麼是哲學思考?這就是哲學思考。哲學思考需要的,一是腦,二是心,三是學養,而不是研究撥款。但現在可得要對「哲學如何申請研究撥款」這個問題進行「哲學思考」了。(眾笑)
當時我見大家神色凝重,對於撥款問題束手無策,於是提出批判性的建議:「不要理它,直截了當跟校方講清楚,哲學不同科學,不能拿着手術刀當做大關刀,不能事事一刀切。設若有個天才心血來潮,想出一種『評核』體育系教授的『評核標準』,就是看他能在運動場上跑多少個圈,然後一刀切,要用同樣的標準去評核所有其他學系的教授,以免『雙重標準』云云,結果全校教授不管是否挺着大肚皮,都得齊集到運動場上去跑圈,那不是太壯觀了嗎?」(眾笑)
但看來各人終歸是不敢跟校方講這種話的,只顯得憂心忡忡。憂會傷肝,我心生不忍,於是進一步提供創意:「不如擬定這樣的一個研究計劃去申請研究撥款以便聘請研究助理到街上進行研究調查吧,那就是(大意):《文化現象學——九龍油尖區新移民青少年聽過『孟子』一詞者所居街道的一個概率統計研究》,然後再申請另一筆研究撥款以完成下一階段的研究目標:《後文化現象學——九龍油尖區新移民青少年聽過『Mencius』(孟子)一詞者所居街道的一個概率統計研究》。」(眾笑)
我這個建議當然只是開開玩笑,其他人就強顏大笑幾聲,然後立刻又再愁眉深鎖。最後會議在肅穆的氣氛中結束,教授們作鳥獸散。
(3)皮肉顛倒——我們有時會把書籍的封面叫做「書皮」,把書籍的內文叫做「書肉」。一本書的優劣,取決於書肉,而不是書皮;取決於書肉的內涵,而不是書皮上印着的出版社字號。
奇怪的是,現今所謂學術評審,只着重書由哪家出版社出版(或文章在哪個刊物登載——問題的本質一樣,不贅〔25〕),而不着重書籍的內容;不但不着重,甚至完全不看內容。儒林笑話,無勝於此。
拙作主要由大出版社出版(《李天命的思考藝術》由明報出版社、三聯書店、允晨出版社分別在香港、北京、台灣三地出版,《李天命詩集——寒武紀》則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種事本來是不適宜提及的,但為了免得陰謀論者以為「沒有大出版社肯出版你的書,所以你就批評這個評審制度」,因此只好勉強提及。其實有不少學問扎實但未有名氣的學者,找不到大出版社出版他們的著作,在目前那種評審制度下掙扎,教學大受影響,這對他們不公平,對學生也是不幸。
已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他的作品多的是「自印本」,其出版規格甚至達不到小出版社的水平。但顯然不能由此推論這種作品低劣,而只能由此推想目前那種評審制度是何等低劣。百分百相同的內文,只要書皮印上A出版社的字號就是佳作,合格;印上B出版社的字號則是劣作,不合格——連這樣的制度也想得出來,人的腦袋確實神奇。(這種天才的腦袋可能是自己長出來的,上帝只創造了他們的身體。)
(4)嘴腦顛倒——語文是保存文化的最重要的寶庫。文化智慧的結晶,主要含藏在其語文裏。日本不會以英文為主,不會重英輕日,甚至不會「日英並重」。德國不會以英文為主,不會重英輕德,甚至不會「德英並重」。其他如法、俄、意,莫不如是。
商業機構重英輕中不成問題,高等學府重英輕中則為笑柄〔26〕。此地的大學,標榜「中英並重」,實際上口是心非,重英輕中,有淪陷區的氣象。近日在大學圈內流傳一個故事,頗能反映這種「氣象」。有兩位教授在同一個刊物上發表文章,申報著作時,其中一位用中文申報,填寫刊物的中文名稱為《景峰》,結果被質疑:「那是什麼東西?!」另一位則用英文申報,填寫同一刊物的英文名稱為:King Fong,順利過關。(眾笑)
所謂嘴腦顛倒,「嘴」字喻指語言文字,「腦」字喻指思想內容。光看著作採用什麼語言文字,不理著作的思想內容,就是嘴腦顛倒。要是遇到嘴腦顛倒之輩,你如果責備他「蠢、笨、愚、鈍」,他可能無動於衷。但如果你把「蠢笨愚鈍」四字改為英文拼法,罵他「chun ben yu dun」,他準會大吃一驚(眾笑)。現在流行英文縮寫,大中小學教師經常碰到一大堆TOC、IRA、UGC、STOT……之類的術語,源源不絕。仿照這類縮寫,「蠢笨愚鈍」就叫做「CBYD」(眾笑)。同理,「賤奴心態」成為「jian nu xin tai」,縮寫之後叫做「JNXT」。以後當你們批判嘴腦顛倒之輩時,責備他們:「CBYD!!JNXT!!」他們馬上就會肅然起敬的了。(眾大笑)
通常愈是精妙的文辭愈是難譯,硬譯只會神韻盡失。「我的武功也有弱點的,就是分不清『犬』和『太』,往往犬吠就以為太太追來」,怎麼譯?「人在江湖」如何譯成英文而不失神韻?人在rivers and lakes?(眾笑)
施壓要那些講中國歷史、中國文學、中國語文、中國哲學、中國宗教、中國藝術……的教授們用英文發表著作,太CBYD了,太JNXT了〔27〕。排外的義和團心態要不得,媚外的JNXT更要不得。前者昧,後者不如犬。無論是否從英語世界的一流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此地絕大多數的學者誰不能用英文寫文章呢?問題只在於有沒有必要。學術不是觀光導遊,學者就算完全不用英文又有何不妥?要求魯迅用英文寫《阿Q正傳》,是莫名其妙。要求莎士比亞用英文寫Hamlet,是多此一舉。要求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用英文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是笑話。
同一個理論,用英文發表就是站得住的,可以過關;用中文發表就是站不住的,不能過關——這種規制,與前述「作品優劣取決於出版社字號」那種規制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概只有同一類「自己長出來」的腦袋才有本領想得出來。
風月場所要旗下的僱員用英語招待外賓,有其道理。高等學府要校內的教授用英文撰寫文章,有何道理?
國有國格,人有人格。學府、學者,也須要有起碼的學格。
國際插曲:《OD傳奇》
以上的批判,可能令人心情沉重,氣氛變得緊張,不如加插一個故事輕鬆一下。
話說有個人叫做阿Q,阿Q有個兒子叫做阿O。阿Q有小辮子,阿O剪掉了小辮子。有一天,阿O認為自己已長大,就離開阿Q到北京去跟王師傅學做北京填鴨。又有一天,阿O認為自己已畢業,就離開王師傅到附近的地方去自家開店。可是門堪羅雀。於是阿O偷渡到國外去販賣填鴨,宣稱所賣的是地道的北京填鴨,即「北京北京填鴨」。可惜生意還是欠佳,總無法打進人家的主流社會,更不可能與麥當勞漢堡包相比。於是阿O不時衣錦還鄉,以「國際阿O」的招牌宣稱所賣的是「國際北京填鴨」。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阿O這次終算成功。填鴨味道雖前後相同,填鴨生意則勝過從前。因為,顧客要自己的舌頭覺得:國際北京填鴨味道勝過北京北京填鴨。
這類顧客,原來叫做「鄉里阿D」。正如一個O可分裂成兩個D,阿D的智商僅及阿O的一半。阿O欺人,阿D自欺。欺人者有小聰明,自欺者蠢。
阿O巧用「國際」,阿D膜拜「國際」。時下「國際」一詞,像流行曲一樣流行:「國際性」、「國際級」、「國際會議」、「國際承認」、「國際水平」、「國際地位」、「國際中心」、「國際戲院」、「國際舞廳」、「國際芬蘭浴」(眾笑)……漫山遍野,好不熱鬧。不妨思考一下以下的「國際問題」,當做益智遊戲。
題一:何謂「國際會議」?
提示:阿O之類和阿D之類,各取所需,皆大歡喜,漸漸融合而成「OD族」。在OD分子身上,阿O和阿D的特性化合成一種複雜奧妙得無法形容的結晶。OD分子為此而感到驕傲,經常口稱「以身為OD分子而自豪」。他們很自負,每個OD分子都覺得自己與別不同,這就是所有OD分子的相同之處。
另一相同之處就是所有OD分子都絕對需要填鴨。鴨子因而瀕臨絕種,OD分子緊急聚會,最後議決改用酥炸鵪鶉充當北京填鴨,並一致贊成把該次及其後的聚會定名為《新填鴨國際會議》。這種國際上無人知悉的國際會議,通常有而且只有十來個OD分子參與,沒有聽眾。與會者嚴肅探討新填鴨的歷史意義、生命承擔、文化理想、時代使命、國際地位、發展方向及其對世界前途和人類存亡絕續等宇宙頭等大問題的決定性作用,珠玉紛陳,爭持激烈。
題二:何謂「國際承認」?
提示:雖然文學對人類思想的影響遠遠不及哲學和宗教,對人類性情的影響大概不及音樂和電影,對人類生活的影響肯定不及科學和政治,但經常自豪的OD分子卻總是由於OD文學沒有拿過諾貝爾獎而經常沮喪,因為OD分子認為諾貝爾獎等於國際承認,而他們除了填鴨以外最最需要的正正就是得蒙「國際承認」。
我一向弄不清誰代表「國際」,因而也弄不清所謂得到國際承認是得到誰的承認。OD分子似乎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他們召開了一次《國際國際會議》,會議宗旨定為:研討「國際」一詞的使用標準的國際會議。會議參加者有十幾位,全屬OD。經常熱烈討論,最後大會一致通過:「國際」一詞可伸可縮,必須靈活多元,可採取下列任何一個標準。
a.拳頭標準    會議中有人提議由聯合國代表國際,理由是聯合國的成員國最多,最有資格代表國際。不過,有更多人提議由美國代表國際,理由是美國雖然沒有成員國,但武器最多,最有實力自封國際。經過理性辯論,「美國即國際」的議案獲得壓倒性票數通過。
b.語文標準    既然美國代表國際,美國的國語為英語,所以理所當然英國代表國際。因此凡英文雜誌就是國際雜誌,凡英文書籍就是國際書籍,凡操英語的舞孃就是國際舞孃。
c.微形標準    個別的美國人是美國的具體化,所謂「具體而微」,因此任何美國人都代表國際。根據這個標準,OD分子發展出一套口頭禪:「我在國際上如何如何」、「國際上人們請我如何如何」,等等。例如,「上月我在國際上發表講話」,意思就是:上個月在美國過千所大學之中的某一所大學裏面的眾多興趣團體之中的某個興趣團體的集會上講話。
d.獎金標準    以上幾個標準都局限在美國及與之有關的範疇裏,為了顯示兼容並蓄的新紀元開放精神,OD分子最後議決增加一個「非美國概念」的標準,即以諾貝爾獎委員會成員的腦袋來代表國際。所持論據為:獎金數量以此獎為最。
可恨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正因有此第四個標準,OD分子為了OD文學沒有拿過諾貝爾獎而闔族哀慟。
其實諾貝爾獎有虛實之分。像物理學獎,屬於「實」;文學獎則屬於「虛」。物理學採用最客觀普遍的邏輯數學語言,並有相當客觀堅實的事實證據基礎。在決定物理學獎時,當局的主觀任意性相對地小。反之,文學並沒有一套客觀普遍的語言可用,更無所謂有客觀堅實的證據基礎。文學,尤其詩,是語言的藝術,是中英文等自然語言的藝術。自然語言最精妙的藝術特質,往往恰在翻譯的過程中流失。所謂「詩就是在翻譯中失掉的東西」,其理在此。結果,在決定文學獎的時候,當局的主觀任意性可以近乎無限大。
這就是文理之別〔28〕,虛實之分。
惟有真具實力者才會經得起歷史考驗。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等經得起歷史考驗;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哥德等等經得起歷史考驗。至於諾貝爾文學獎,有多少人記得過去五十年——或過去五年——有哪些人拿過獎?國際年年有,歷史漫漫長。得「國際承認」者能得「歷史承認」的概然率,恐怕不及萬分之一。獎金雖有助於通過生活考驗,獎狀卻無助於通過歷史考驗。作品若要經得起歷史考驗,關鍵在於自身。
這個道理是顛撲不破的:須知諾貝爾獎並沒有硬性規定得獎作品要更改內文。既然內文一字不改,那麼劣作就不會由於獲獎而變成佳作,如同佳作不會由於沒有獲獎而變成劣作。正常人倘覺得一首樂曲難聽得令他嘔吐,他是不會因那樂曲忽獲得「音樂諾貝爾獎」而突然變得感到那首樂曲美如仙樂的,除非他不是正常人,而是OD。
OD全族大喜若狂,舉族亢奮,感到吐氣揚眉,因為填鴨與OD族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鴨糞獲獎等於OD族獲獎。說時遲那時快,OD分子的頭顱隨即長出了一種新穎的嗅覺器官,人人爭說自己極度欣賞鴨糞的香味,表情陶醉。這種OD器官很快得到國際承認,證明了OD族的品味從此達到了國際水平。
免費研究研究報告
插曲奏過,言歸正傳。究竟大學裏藏了多少OD分子?那些「研究成果」的果肉含有多少OD汁液?整個學界的空氣中飄浮着多少OD病毒?OD心理與眼前的教育病理之間有何因果關連?始作俑者是否太過OD?凡此種種問題,有待研究。現在只承接前面對「四大顛倒」的分析批判,在此基礎上研究那些「研究」,提供一個「免費研究研究報告」如下。
(1)總析——學術研究在四大顛倒的政策下出現了「四化」:一、質量顛倒造成「機械量化」。二、本末顛倒造成「枝末化」。三、皮肉顛倒造成「浮面化」。四、嘴腦顛倒造成「假洋化」。
按:洋人不會以自己的洋文差勁為榮而洋洋自得,可見那些以自己的中文差勁為榮而洋洋自得的國人,並非真洋化,而是假洋化。同理,洋人自家作主,不會自甘為奴,可見自甘為奴的嘴用顛倒之策,並非真洋化,而是假洋化。
(2)方向——社會人士投訴大學生水平下降,當局把視線轉到「研究」方面去,大量製造出類似前述《後文化現象學……》那樣的「研究成果」。這樣的方向轉移,令學生水平下降急劇加速。
一按:有關方面有責任解釋並論證此等「研究」有何真實意義,對於提高學生質素有何實際關係。
二按:設使人們發現水塘蓄水有毒,輿論要求給水塘蓄水消毒,以提高食水質素,當局為此慷慨撥款研製出大批可以機械量化、一根根計算的「七彩實心水管」,這種轉移視線的門面虛飾,無異於醫院醫死了人就用「化裝乾屍」還給死者家屬,說是已經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3)後果——學生成績差劣不能畢業,老師教學差劣無損職業;市民亂拋垃圾要破財罰款,學者製造垃圾可領取撥款(眾笑)。面對這種荒謬的制度,未獲長期聘約的教授們敢怒不敢言,萬籟無聲,他們有一個共識就是:那些獲得「最佳教學獎」的同事,該同時獲頒「最傻教授獎」,因為,基本上,對學生有真實效用的傑出教學,對自己的前途去留是沒有作用的;對社會毫無效用的偽學術研究,對自己的前途去留是絕對有用的。
這樣的形勢,不但促成虛假研究,還逼出了敷衍教學。如此教研,已瀕臨壤透、腐透、爛透之局。
(4)撮要——整個大學教研〔29〕,兩句話便可總括:
研究方面多化裝乾屍,
教學方面少最傻老師。
(5)溯源——所有學生的基因同時發生突變的概然率,近乎全港房屋同時發生火警的概然率,或猴子亂按電腦鍵盤而竟會碰巧打出全套《大英百科全書》的概然率(眾笑),都是幾近於零。本報告認為,學生質素下降並無理由歸咎於先天基因突變,反之,據以上各項分析,卻可肯定有理由歸咎於後天教育失敗。大學最高當局難辭其咎。至於「騎在」當局上頭者之責任,則不在此論,須知此等「在其上者」雖或為今天大學政策之原初制訂者,但可能不屬學界中人,縱使不學無術且CBYD兼JNXT,亦可理解。
按:四大顛倒之策,完全倒行逆施,當局不能以「難道你有較佳的辦法嗎?」這種反問來推卸責任。理由是:第一、最高當局為決策者,其主要責任包括要作決策,別人沒有責任給決策者獻策。第二、不能因為自己想不出上策就強硬施行下下策。
(6)展望——目前的學術評核,着眼於門面:看書皮上印着什麼出版社的字號(或登載文章的刊物是什麼字號),用什麼語言寫,像不像「研究論文」的樣子(西方聖哲蘇格拉底的《對話錄》和中國聖哲孔子的《論語》都沒有那種「樣子」),再數一下「總共有多少件」。這種機械式的工作,其實不必慷納稅人之慨高價聘請(外國?)專家來做,改請中學生來做就可以。節省下來的金錢,至少可用來改善學生飯堂的環境。此乃「消極展望」。
至於「積極展望」,如果麻木冷漠並非真的是人的本性,那麼,一旦學生、家長、教師、輿論界、立法會及其他社會人士——社群中之所謂「凡有血氣之屬」——都肯盡一點小小的心意,從各種渠道提出以下幾個小小的問題,那就可以期望,此地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終將突破死局而有根本性的改進。為免氣氛又顯得沉重,不妨模仿立法會中常會出現的那種滑稽文藝腔來問這幾個問題:
「這些校長們是幹什麼的呢(眾笑)?難道他們沒有眼睛去看一下情況惡劣到什麼程度的嗎?難道他們沒有腦袋去思考一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的嗎?難道他們缺了個心去感受一下這樣搞下去能對得起學生、家長、老師以至整個社會嗎?」(眾笑)
***
注:
〔22〕以下直至「……研究報告」,於原發言多有所補充調整。又,本演講包括答問部分論及的「主義」或家派,在此視為思想觀念或其行為體現的約莫「泛型」,旨在作為例示思考的被析示例,而非作為思想史的考察對象。
〔23〕本段首三句,只據籠統觀察,可暫作戲言觀之。
〔24〕若有「大鷹不吃小蟲」的「野心」,無「小杯子裏爬小梯」的嗜好,則任何人皆可能練成。
〔25〕評審安排轉嫁於出版社和學報,實即推卸責任。
〔26〕當然限指中港台。按:下面跟着的片語或非全稱。
〔27〕若是自願用英文發表,當然絕無問題。
〔28〕此處「文」指文學。又,上段非謂文學沒有比較客觀的高下之分,而是說經翻譯後之評定,難有客觀性。日前同鄭樹森教授通電話,他對諾貝爾獎知之深詳,指出其評定過程確為嚴謹。不過,由於翻譯(以及藝術的特性)之故,評定的結果仍是「可以」有極大的主觀任意性的。
〔29〕主要就人文學科或兼社會科學而言。

2019年8月23日 星期五

思辨練習之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六)


如何分對錯誰人解因果敵友之間紛爭,難為彼我恨愛可有界線,同是分不清楚。
看世間成敗轉眼就過,弱者強人犧牲多,莫記此中得失,不記恨愛相纏,只記共你當年曾經相識過。
《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一文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廿五日、藍大學通識講座《思考》最後一講的錄音整理。當時正值港女橫行的年代,故李天命亦以女性主義入文,講吓港女思考上為人非議之處。於諸今日,黃C其實跟港女都有某些類似之處(例如兩者的想法都十分「巨嬰」),換一下 subject matter 就可以作出某程度上的類比。另外由於女性主義之後的一段有關「男女之間的浪漫」的內文跟邏輯思辨沒有很大的關係,各位讀者如有興趣可在伸延閱讀參考。
二、關於女性主義
以今天香港的情況來說,最常聽到的人權問題,就是涉及歧視的問題。總的來說,我認為人權是非常重要的,歧視是絕對不應該的。不過,在處理有關問題時,必須深思熟慮,不可混濫,否則反而會影響人權運動,引起反感而產生反效果。
關於歧視的問題,此時此地談得最多的是「性別歧視」,特別有趣的是女性主義,這種「主義」強烈反對性別歧視。我極不贊成某些人對女性主義者進行人身攻擊。曾聽過有人很氣憤地說:「女性主義一定是不行的,理由很簡單,你看那些女性主義者,要麼就是醜婦,要麼就是棄婦,要麼就是男人婆!」(眾笑)我覺得這個講法非常不妥。可以去檢查女性主義者的思想態度是否妥當,但絕不應該施加人身攻擊。先作一點按語,就是:「女性主義者」一詞在這裏只是粗略地使用(這個詞本來就很寬鬆),也不一定是全稱的。在我看來,女性主義者的思想有下列幾個弊病:
(1)思想分裂——所謂「分裂」,是指女性主義者的思想每每暴露出含有某種雙重性。譬如當男女之別對其有利的時候(例如運動比賽分開男女子組),就肯定那男女之別;當男女之別對其不利的時候,就否定那男女之別,聲稱那分別只不過是「傳統父權社會的男性霸權對女性空間的侵犯壓抑」所導致的結果。我素來反對男性欺壓女性。我這樣聲明是恐怕你們誤會我是「變態」的,是像叔本華那樣憎恨女性的人。絕對不是的。我是一個最喜歡女性、最尊重女性、甚至可以說是最崇拜女性的人(眾笑)。我說的是真話,不要以為我在開玩笑。一般而言,我覺得女性比男性可愛,女性比男性可靠,女性的心思或直覺能力比男性強。我認為世上確有許多對女性不合理的對待,但如果順着某些女性主義者的想法去做,事情發展下去反會對女性不利。這些女性主義者思想分裂的另一個例子就是:一時認為男性恃強凌弱,這意味着認為女性是弱者;但一時又認為女性不是弱者。其實男性保持一些傳統的風度對女性是更有利的。現在什麼都要男女一樣,那麼男性也不用講什麼風度了,大家都一樣嘛,出入電梯的時候互不相讓,等的士的時候也互不相讓……。但至少我不是這樣的,我仍然會幫女性開門;等的士的時候,明明是我先的,但有女性衝過來的話,我也會讓她先上車。不過,如果你不幸遇到某種女性主義者,那就麻煩了,她們會強烈抗議:「誰要你讓!你當女性是弱者嗎?」(眾大笑)
2)思維偏瑣——女性主義者的思維往往表現得很偏瑣,就是捨本逐末,無事生非。比如說,以前是男女同工不同酬,那是不合理的,我們應該在諸如此類的事情上爭取改善男女不平等的情況,而不宜把精力花在無關痛癢的事情上,捨本逐末。像某些女性主義者爭取以「he∕she」來代替某種用法中的「he」,就是捨本逐末。有些人什麼都要從洋,盲目跟隨,炮製出「他∕她」的寫法。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種語言觸覺:覺得那是很醜的語文?可能在座有的人也這樣寫,聽我這麼一說心裏也許不舒服,但不要緊,以後不要這樣就是了(眾笑)。這樣寫的話,讀起來是很怪的:「他∕她們在這邊示威,罵那邊的他∕她們(眾笑),那邊的他∕她們就回罵這邊的他∕她們,於是這邊的他∕她們拿起了示威標語板,衝過那邊去劈頭蓋腦地拍打那邊的他∕她們,他∕她們又回擊他∕她們,他∕她們跟他∕她們打成一片。」(眾笑)
以上所講的,只是「捨本逐末」的冰山一角。至於爭取建立所謂的「女性(主義)科學」,則可謂無事生非。科學家叫我們不要在通了電的高壓電纜上玩單槓,即使有女性主義者聲稱:「那不過是男性科學的說法,女性科學不是這麼說的。」即使如此,我還是會聽從那「男性科學」的說法的,因為所說的是客觀的事實。但主張建立「女性科學」的女性主義者卻認為:男性科學的客觀性只是客觀性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女性科學的「另類客觀性」。一九九九年一月九日——平常我不會記這些,但這個日期特別好記——的《信報》,有篇文章叫做《陰陽科學》,所講的客觀性就是這種「另類客觀性」。但所謂的「另類客觀性」,其實就等於不客觀嘛(眾大笑)。
(3)思路混亂——女性主義者的思想最後還有一個致命傷,就是思路混亂。第一,是混淆了事實判斷和歧視行為。比方說,美國加州大學有個教授做了一些研究,斷定男性的理性能力——即正確思考的能力——比較高,而女性的直覺能力比較強。有些女性主義者就抗議說這是性別歧視。其實那研究結果只是作了一個事實判斷吧了,它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無論對錯,它都不等於性別歧視。假設我現在也做了一個研究,宣佈發現男性平均身高高於女性,你就不能說:「性別歧視!為什麼把女人說成是矮人一截的!」(眾笑)
女性主義者思路混亂的第二點,就是混淆了局部和全部。在思想性情上,男女之別確實可能有部分是由後天文化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的,但是,有這樣的事例並不表示所有的事例都是如此,就是說並不表示思想性情方面的男女之別全部都是後天文化造成的。可是有些女性主義者卻認為,在思想性情上,男女之別全部都是後天文化造成的,都是「父權社會男性霸權對女性空間的侵入壓迫」所造成的結果。但這是以偏概全,或說是混淆了局部和全部。試憑常識想一下,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有這麼大的先天分別,但在思想性情上,或者說在心理上,男女竟然沒有先天的分別?其所有的分別都是後天文化造成的?這樣的論調顯然不可信,因為,我們的生理和心理是互相作用的。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思辨練習之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五)

第二盲潮是濫人權主義,篇幅比較長,魔術師會將之斬件刊出並討論:
第二盲潮:濫人權主義
講者按:大體而言,在當今的發達社會中,知識分子較易傾向極端相對主義,一般大眾及其議會代表較易傾向濫人權主義,行政高層(主管、高官、首長之類)則比較容易傾向偽專管理主義。本篇集中探討第二盲潮:濫人權主義。落後地區須防止反人權,先進地區須防止濫人權,「不先不後」的地區須防止一方面反人權一方面濫人權。反人權是歷史遺漬,在實踐層面上有待清掃。濫人權屬時代盲潮,在思想層面上特須警惕。本文的着眼點在思想層面,其批判點在時代盲潮。
跟着下來我要講的,是第二種盲目思潮——濫人權主義。人權思想原是非常可貴的,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大標誌,但危險的地方在於它慢慢地變了質,或者說,很多人把人權的概念濫用至走火入魔的地步,堪稱之為「濫人權主義」。〔1〕大家可以通過下面提到的一些例子,進一步了解濫人權主義的性質〔2〕。不過在討論之前,先要說明一下:今天所講的內容,重點在於對問題的思考、分析,而不在於資料的報告、轉述。假如我說四年前有某事發生,可能實際上卻是五年前,但那是無關宏旨的。我所着重的並不是資料性的問題,我所着重的是分析、推理,是思考性的。在這方面,我是不會有破綻的(眾笑)。確實如此(眾笑),從來沒有人能抓到我在思考上有什麼破綻。以為抓到破綻的那些人反而吃虧了,因為凡是沒有破綻的東西,你卻以為它有破綻,那麼你的「以為」就一定是錯謬的,一定有破綻(眾笑)。
現在我們就來考察一下濫用人權概念、特別是反歧視反至走火入魔的情況。
一、走火入魔反歧視
(1)無奇不有——幾年前,我看到一宗國際新聞說,在紐西蘭——也可能是澳洲(眾笑),不出這兩個國家,應該是紐西蘭吧——說的是當地訂立了一條法例,規定家長如果要看子女的學業成績,只要小孩的年紀到了六歲或六歲以上,就必須經小孩簽名同意,否則就是歧視兒童,侵犯了他的私隱權,人權。這其實對小孩子是不好的,可說是走火入魔了。到了昨天晚上——應該是昨晚,要不就是前天晚上(眾笑)……其實就是昨天的凌晨一點半左右——我閒着無聊,扭開電視機,當時正播映一個叫做Dateline的節目主持人訪問某個亡命跳傘者,那人由於在美國國家公園的某些懸崖上違法跳傘而被處罰。節目主持人訪問他,他就為自己申辯,主要提出兩點:第一、他認為自己被歧視,質問為什麼別人在那裏登山就可以,他從山上跳傘下來就不行。其實那是兩碼事,因為在那裏跳傘比登山危險得多。他跳下來的時候,如果下面有人,就可能會壓死人;如果他自己摔死的話,又會麻煩別人要做善後清理的工作(眾笑)。由於諸如此類的問題,所以不能說:「為什麼別人可以在公園裏登山,而我就不可以在公園裏跳傘?這是歧視!」如果這樣的說法都成立的話,那些被判刑的強姦犯也就可以這樣抗辯了:「法官大人,這是歧視,為什麼那些人結婚就可以?」(眾笑)這完全是荒謬的說法。至於那亡命跳傘者申辯時提出的第二點,也是說人家歧視他,阻止他追求快樂。這點也是荒謬的。政府抓他並不是要阻止他「追求快樂」,而是因為他犯了法。正如剛才提到的強姦犯,法庭判他坐牢並不是為了阻止他追求快樂,而是要懲罰他違法,以嚇阻人們做這種傷害別人的事。
(2)無事生非——以上是國外在人權問題上走火入魔的一些例子,還有很多,數之不盡。在香港和台灣,類似的情況也愈來愈多了,「歧視」一詞鋪天蓋地而來。比方說,某些廣告被指責甚至被控告「歧視」,其實那些指責和控告有許多都是大有問題的,但今天我不夠時間去分析其中的問題。現在我們來考察一個最近的事例,大概兩個星期前,有一批中四女學生去信「平等機會委員會」(簡稱為「平機會」),那些女學生發現會考課程中的歷史科沒有武則天的史料,認為這件事有性別歧視之嫌。根據昨天《明報》的報道,平機會的主持人表示,那封信促成平等機會委員會「要全面研究香港的課本有沒有性別歧視的情況」。我很「佩服」這個做法(眾笑)。這類問題的難處,在於有關人權的概念是十分複雜的:「自由」、「公平」、「歧視」……所有這些概念都有許多迷糊不清的地方,要釐清這些概念是十分困難的,我在下面會分析這種問題。據我所知,要證實香港的教科書有沒有性別歧視,要做這樣的研究且得到確實無疑的研究結果,恐怕連上帝也無能為力。這不是由於上帝的能力不足,而是由於有關的概念牽涉了太多糾纏不清的問題。但現在看來,平機會那些人似乎認為他們的能力比上帝還高,我想他們的能力大概跟那班中四女學生的能力旗鼓相當吧(眾大笑)〔3〕。
注:
〔1〕「政治正確」一詞流行於美國。美國人所認為的「政治正確」,其實每每只是濫人權。
〔2〕有女客堅持要在酒店大堂哺乳而拒絕移步到酒店的哺嬰室哺乳,某女士就此事發議論說:「餵奶是天公地義的人權,沒有人能夠干涉我的權利,我幾時餵奶是我的問題,至於會否讓人看見也是我的問題。」(《明報.民意解碼》一九九九年五月二十二日)思考題:「排泄(或洗澡、親熱……)是天公(經)地義的人權,沒有人能夠干涉我的權利,我幾時排泄是我的問題,至於會否讓人看見也是我的問題。」這種說法有沒有問題?
〔3〕平等機會委員會發表文章(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六日《明報》)說:「居民反對興建該中心〔九龍灣健康中心〕的理由是多方面的,部分是不滿政府的咨詢程序。然而,當這些謬誤和偏見以實際的歧視行為表現出來,例如對病患者,或那些為他們提供服務的人士作出滋擾和中傷時,便可能構成違法的行為。」思考題:若要批評別人犯了謬誤,必須指明——第一、究竟是別人的哪個想法或說法犯了謬誤?第二、犯了什麼謬誤(或:為什麼那是謬誤)?試協助平機會就其所謂的(不知何所指的)「這些謬誤」回答上列的問題。該文又說:「在該中心門外及附近懸掛的橫額,有些字眼明顯是針對愛滋病和性病這類傷殘人士,對他們構成歧視」。思考題:一、假設本文「有些字眼明顯是針對」平機會的,這是否就「對他們構成歧視」?二、愛滋病和性病都是疾病,而不是人士,但「愛滋病和性病這類傷殘人士」這個提法卻表示愛滋病和性病都是人士。這兩種疾病什麼時候取得了人形,變成了人士呢?試回答這兩條問題。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思辨練習之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四)

依家有青每個周末都會發難,魔術師便趁星期五晚,又再 review 吓李天命講過啲乜:
二、當世三盲潮
以上用三個問式來粗略總括思考方法,現在以思考方法為「功底」,在這個基礎上去分析批判當世的三大盲目思潮。
第一盲潮:極端相對主義
第一個盲潮可以稱為「極端相對主義」。並不是說凡是極端的東西就一定不好。我們說「極端的好」、「極端的美」,也是可以的。要批評一種思想,我們不能單憑給它起一個名字就算做批倒了它的(我們須要提出批判的理由,見下面的分析)。這裏只是為了方便起見而把某種影響很大、十分流行、尤其在知識分子之間大家幾乎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至低限度在口頭上接受——的思想,叫做「極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如果要討論得很詳細的話,可以搞得非常複雜繁瑣,時下哲學的趨勢就是把問題弄得非常複雜繁瑣。但我們撇開煩瑣細節不論,只談相對主義之中影響最大的那個「版本」,就是極端相對主義。
極端相對主義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沒有是非高下之分,是見仁見智的,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別人身上。」像這一類的說法,大家都耳熟能詳吧?其實這種極端相對主義有兩大弊病:
(1)實踐上此路不通——就我所見,口頭上認同極端相對主義的人,都是口不對心的。不久前,有個朋友問我怎麼辦,他說覺得很困擾,他的女兒很不聽話,不論教她什麼,她總是頂撞說:「我就是喜歡!怎麼樣?」我的朋友就不知道怎麼辦了。事實上如果極端相對主義者真的心口一致的話,他就很難維護法治或為法治辯護,很難從事教育,很難教小孩子了。比如,你教小孩子的時候對他說:「用功讀書吧,不要這麼懶,不念好書,長大了要做乞丐的。」小孩子就這樣回應:「做乞丐好不好是一種價值判斷,價值判斷是沒有是非高下之分的,見仁見智,我就是喜歡做乞丐!怎麼樣?」(眾笑)你就很難辦了,對嗎?又如果你說:「要有禮貌些,吃東西時不要發出像豬吃飼料的聲音。」他就回應說:「豬吃飼料的聲音好不好聽,是一種價值判斷(眾笑),我就是喜歡這種聲音!怎麼樣?」要是你真的奉行極端相對主義的話,你就不知道怎樣反駁他了。由此可見,所謂「價值判斷沒有是非高下之分,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別人身上」這種論調,實際上是行不通的。
(2)思想上自我推翻——極端相對主義不單在實踐層面上此路不通,而且在思想層面上更有「自我推翻」(self-defeating)的致命破綻。箇中關鍵,在於「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別人身上」這個說法所講的「應該∕不應該」之類的規範,是取決於或隸屬於我們的價值觀的,這些價值規範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因此,如果「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別人身上」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就連這個說法也同樣不應該提出來了。須知所謂「加諸別人身上」,並不是把某樣東西「蓋」到人家身上,那只是一個比喻,其實就是說:「我們不應該要求別人接受我們的價值判斷。」但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我們恰恰就是要求別人接受我們的價值判斷,否則為什麼不對着石頭說呢?所以,一旦我們了解到「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價值判斷加諸別人身上」這個說法本身也是一種價值判斷之後,我們就能看出這個說法根本是自我推翻的了。
(3)出路在賦能進路——講到這裏,可能大家會有以下的問題:如果價值判斷並非沒有是非高下之分,但事實上它又不像科學判斷那樣基本上可通過實驗來驗證,在這情況下,我們該怎麼辦呢?怎樣分辨價值判斷的是非高下呢?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採取我名之為「賦能進路」的方式來處理:
試從專門一點的地方說起。比如數理邏輯這種極度嚴格的學科,其中的哥德爾定理、史恪林姆定理、科恩定理等等一般認為異常艱深的定理,在證明的過程中,都要或明或暗地援用普通邏輯之中的一些簡單定理的,例如迪摩根定理,或者"xFxšFy」、「Fyš$xFx等等。問題是:怎樣證明或者判定這些簡單定理是正確的呢?答案是:就以迪摩根定理來說,可以用真值表法、或CNF法、或樹狀真值分析法去判定。在座各位起碼有一半人懂得真值表法吧?讀理科的應該都懂得。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什麼真值表法是可信的呢?這樣一直追查下去,最後我們就會走到「訴諸純粹理性」的一步,譬如看出真值表法之為可信是理性上明顯的。由此觀之,理性正正就是思考的終極據點,也就是一切證明之最根本的基礎所在。
再從一個較易明白的角度來解釋。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在處理問題時必定要求抓住一些公式、判準、評估標準之類的東西才會覺得安心,否則就會感到心虛,不踏實,沒有把握。他們有所不知的是:那些公式之類的東西最終還是要以理性為依歸的。剛才提到的一些定理,比如哥德爾定理,你們不知道它的內容也無所謂,你們不會因此就無法了解我所講的關鍵要旨的,那就是:無論什麼公式、判準或評估標準,當我們追問它的根據是什麼的時候,如果能夠找到另外的一些公式、判準或評估標準作為根據,那麼我們仍然可以進一步追問這些另外的公式、判準或評估標準本身的根據又是什麼;這樣一直下去,追問標準、標準的標準、標準的標準的標準……或追問根據、根據的根據、根據的根據的根據……最後總會到達「惟有訴諸理性」(或理性加經驗)這終極一步的。人類能夠正確思考、分辨是非曲直、分辨真理與謬誤,這種能力就叫做「理性」。運用理性這種天賦的能力去思考、討論(理性思考和理性討論包括了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有關資料來作出分析、判斷、推理、評估),以此作為我們思想的根基——用這種方式和態度去處理問題,粗略地說,就可以視為採取了「賦能進路」。
一旦對賦能進路有透徹的了解,就不難看出,即使價值問題不像科學問題那樣基本上能夠藉着實驗來解決,我們仍是可以通過賦能進路去處理那些問題的。這麼一來,我們就可避免像時下許多知識分子那樣,六神無主,沒有自信。他們常常受困於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有我的看法,小孩有小孩的看法,我憑什麼標準去判斷我的看法是對的呢?正常人有正常人的想法,精神病人有精神病人的想法,我憑什麼標準去判斷精神病人的想法是錯的呢?……」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如此這般經常困擾,手足無措,還說自己是「多元,開放」。要注意的是:這類知識分子口頭上所謂的「多元,開放」,實質上只是逃避問題的遁詞,只不過是用來掩飾自己茫無頭緒、不敢下判斷、既沒有識見又不會思考的遮羞布吧了。
其實只要掌握好思考方法,循着賦能進路,經過盡可能客觀的理性反省理性討論之後,我們每每就能作出合理判斷的了。在這條件上,當遇到頑劣的小孩總是橫蠻地說「我就是喜歡!怎麼樣?」的時候,我們就不妨考慮採取行動了(但力度不要達至違法的臨界點):「小鬼,賞你一個巴掌!我就是喜歡,怎麼樣?」(眾笑)

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思辨練習之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三)

李天命《思考三式》的第三式就是「開拓式」:
第三式:開拓式
再談談對我們的思考極其有用的第三個問式,這個問式甚有助於頭腦靈活,甚有助於開拓思想的廣闊天地,那就是問:「關於X,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人們的思考往往是很僵化、很狹窄的,不習慣去想一想,對於要處理的問題,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當然,我們不能漫無目標地問:「有什麼可能性?」因為如果不限於跟論題X有關的話,那是可以有無數多「可能性」的,這麼一來思考就會失去方向。所以要針對問題或論題來問:關於論題X,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
這種問法特別有利於創意思維。通常講創意思維的書籍都有各種各樣的毛病——由於時間關係不能多談,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留待問答時再詳細討論——一般的毛病是不懂邏輯、曲解邏輯,例如像de Bono那些人,就是如此。另一個毛病則是:像許多日本作者所寫的關於創意思維的書冊,講得太過繁瑣,雜亂無章。須知要記太多反而會妨礙創意的。再一個毛病就是觀念混淆,把工作方式跟思考方法混淆了。他們所談的,大多是一些工作的方式,甚至只是一些生活的習慣,而這些都不是思考方法。比方說,他們叫你大清早喝一點涼水,或在想問題之前要有充足的睡眠,或者先做一個星期的健身運動(眾笑),或者多聽音樂,多些玩堆積木的遊戲,聲稱這就可以增進創意。其實這些生活上的事情,都不是思考方法。又比方說,有一種叫「腦力激盪」的做法,我想大家都聽過吧,brianstorming,就是一班人聚在一起,沒有什麼拘束限制,設定了課題之後,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暢所欲言,企圖由此產生創意。這種做法可能有的時候頗有效益,但本質上它只是一種工作方式,而不是思考方法。
撇除了上述「曲解邏輯」、「雜亂無章」以及「混淆了工作方式和思考方法」的弊病後,我看創意思維大致上可以簡約成兩個主要的格式。先要聲明,這兩個格式都不是思考方法的嚴格普遍的法則。事實上創意思維根本沒有嚴格普遍的法則。即使有某條創意法則對於某些人有效,但對於另一些人卻可以完全無效。反之,邏輯和數學則有絕對普遍性: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PP」(如果P則P),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3>2」(3大於2)。但創意思維卻不是這樣的。在這裏我要做的,就是把「還有什麼可能性」這個問式講得具體落實一些,提出兩款創意思維的格式或型格。以下所講的內容,只是一種大略的綱領性提點:
(1)組合格——所謂「組合格」,就是把兩項或多項事物組合起來而得到創新,其中的組合,可以是具體事物的組合,也可以是思想觀念這些抽象事物的組合。例如合金、組合櫃等等的發明,就可以視為運用了組合格。又例如,你們現在快到學期末了吧,在這個時候,很多學生都趕着寫論文,他們往往就是運用組合格(眾笑),從圖書館捧一大疊書回來,東抄西抄。他們這種「功夫」,恐怕也是學老師的,許多學者都只會東抄西抄,沒有什麼自己的見解。這就是他們的「組合格創意思維」了(眾笑)。再舉個例子,假如你直到目前還沒有找到理想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那麼退而求其次,你可以這麼辦:就以女朋友來說吧,如果你同時或先後有幾個女朋友,一個是性情最好的,一個是頭腦最好的,一個是頸脖以上最好看的(眾笑),一個是頸脖以最下好看的(眾笑),還有一個女朋友,恰恰是頸脖最好看的(眾大笑),把這些優點組合之後,就是一個很理想的女朋友了。所以即使你在現實上沒有理想的女朋友,但從這個「創意組合格」的角度來看,你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了(眾大笑)。
(2)轉換格——另一個可能更加有用的創意思維模式,就是「轉換格」,即是藉着改變或轉換事物的某些部分或某個方面,從而有所創新。比如說,以前的舊式電話是黑色的,到了後來才有奶白色的電話,再往後就有各種顏色的了。黑色的電話已經存在了很久,大家卻沒有就顏色方面想一下「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其實只要在顏色上改變一下,已經是一個創意了。又比如說,以前有木桶、鐵桶,後來就有了塑料桶,這也可以看作運用了轉換格,是在材料上的轉換。諸如此類,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這樣。
例如功能的轉換,你來聽演講,或者上課,或者參加教會的團契,本來這些活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如果你把目的改變為結識異性,這也是創意的轉換,於是當你參加團契的時候,那就有新的功能了(眾笑)。同理,把太太當成了從菲律賓請來的女傭人(眾笑),就是轉換了太太的功能。又譬如,你撐着雨傘,在微風細雨中同女朋友「拍拖」上公園,非常浪漫,在這情況下,那把傘就有它特定的功能;一旦遇上賊人打劫的話,將雨傘收起來變成「西洋劍」,用它來刺對方,那就是功能的轉換。你還可以再進一步,在功能的轉換上再轉換一下:當賊人被你的「西洋劍」刺得落荒而逃的時候,你可以將雨傘倒過來拿,傘把子當鉤子來用,鉤他。他在前面跑,你從後面追上去鉤住他。不過你鉤他的頸脖就好了,不要從下面(手勢示意)這樣鉤上去(眾大笑),這太陰損,不大好(眾笑)。
小結:招簡功深
剛才所講的三個問式,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真能落實運用,那是妙用無窮的。重要的是功力,而非淨是招式。若有人說:「哦,原來今天講的東西是這麼簡單的。」我就會說:「招式簡單,正可以發揮你的功力呢。」一大堆花招反而是沒有用的。要是你的功夫練得到家,可能一招已經足夠了。功力深不可測的話,甚至可以只用最簡單的「起手式」就能取勝。比方說,某些武功套路中的第一式「起手式」,原本是沒有攻擊性的,它只是為了表示風度,向對手敬禮,但你可以這樣來用:敬禮(胸前抱拳,突然分開雙手快速向前合攏)——掐死你(眾笑)!如果你能用敬禮的起手式去克敵制勝,你就真正是絕頂的高手了。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思辨練習之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二)

李天命第二式的「辨理式」非常精彩,幾乎全篇都要 highlight:
第二式:辨理式
前面提出的三個問式之中,第二個問式是:「X有什麼根據、理據或者理由?」善於提出這種問題,對思考是有極大益處的,譬如能使我們對於那些我稱之為「口號思維」的思想陋習有所警惕。口號有它的用處,但同時我們也要小心它的毛病,就是容易令人不講理由,不問根據。因為,一個觀念或說法一旦變成了口號,就會顯得好像本身已經就是理由根據似的。隨便舉些例子:
(1)民主變口號——我相信民主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人把它變成了口號,就不會去思考一下:究竟「民主」是什麼意思?民主有些什麼模式?民主為什麼是好的?這裏姑且把這些人稱為「口水羅賓漢」。真正的羅賓漢劫富濟貧,是要有某些條件的:第一、他要武藝高強;第二、他要付出冒生命危險的代價。但口水羅賓漢卻不必具備這些條件,他們只是高喊「民主」的口號,既不用武藝高強,也可以不用付出什麼代價;不但無須付出什麼代價,甚至可能會有所得益,比如得到選票。口水羅賓漢認為民主是天經地義的,但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呢?他們又認為「一人一票」是天經地義的,但其實須要反省一下:究竟有什麼理據,為什麼一定要一人一票?或者換個方式問問他們:「為什麼十二歲的小孩沒有投票權,但弱智人士卻可以投票?如果我們相信十二歲小孩的判斷力高於三十五歲的弱智人士,那麼規定成年的弱智人士有投票權而十二歲的小孩沒有投票權,這是否合理?」我並不是反對一人一票,而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把問題看成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可能——我只是說可能——最理想的投票制度就是,比方說,那些智慧特別高、道德特別好的人——可惜不是我——可以投五票,有些人可以投四票……有些人就不能投票;可能這樣才是最合理、最理想的制度。我並不是說實際上一定要這麼做,但也不能把問題看成是「不須討論」的、「理所當然」的。
(2)套語代思維——如前所述,「有什麼根據?」這種問法所要針對的思想陋習之一,就是口號思維。不妨將「口號思維」這個詞的意思擴大一些,包括「套語思維」。濫用套語,常常就會一句帶着一句,只是語言帶動語言,而不是思想帶動語言。這樣說起話來就會很流暢,這是套語的好處,如果是好處的話;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令人的警覺性減低,不會認真地思考。近來常聽到的一個套語就是:「你不要跟我說你認為怎樣怎樣。」譬如,大家正在討論應否增加公共援助的問題,有的人就這樣說:「你不要跟我說你是反對增加公共援助的!」你們有沒有留意到這個套語?這每每是一種拒絕理性討論的講法。又或者說:「是時候要怎樣怎樣了!」比如說:「是時候要取消考試制度了!」當然不是永遠不能用這個套式講話,不過要給出理由。有的人就是習慣了用這個套式講話而不提出理由。基於這個理由,我們現在就這樣說:「是時候要反省一下『是時候』這種說法是否妥當了!」(眾笑)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思辨練習之李天命《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一)

我城最新由777修訂《逃犯逃例》而引出另一次「無大台革命」,傷民紛紛出來遊行示威,行使恐共的自由,(退一萬步說)人數達數百萬人次,真箇萬一空巷。於是無力咗一排的黃C笨土巷蜀又再死恢復燃,以行動派為首的有青包圍警總,攻佔垃圾會,配合黃C洗腦文宣,氣勢一時無兩,尤勝當年佔中。
際此「亂世」,如欲保持頭腦清醒,需得掌握思辨技巧,方能化洗腦文為趣事。魔術師便在此介紹一下李天命教授的思考三式。雖然只係三板斧,但運用得好的話,可謂「居家旅行必備良藥」,可以輕易擊退洗腦黃C。
今日先介紹第一式:釐清式
《思考三式VS三大盲潮》 李天命
編按:本文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廿五日、香港大學通識講座《思考》最後一講的錄音整理。該系列講座共七講,分別由七位學者講演,最後一講為「總結」,由李天命先生主講。講座地點在港大黃麗松講堂,數百座位供不應求,缺座位者就站着聽講。講座時間原定從下午六點到七點半,後延長至八點半,最後再延長至十點半方結束。
主席小姐、各位女士、各位嘉賓:這次是《思考》的最後一講,我現在要做的,是對以上幾個講座作一些補充,或者,較恰當的說法是「加一個附錄」。在這個附錄中,我準備分開兩部分來講。在第一部分,我打算用最簡單的形式,很粗略地概括一下整個思考方法,希望整理出一個既容易記誦、又容易應用、而且可以發揮最大效能的思考方式。我把它總括成三個問句,或說是三種「問式」。這是今天要講的第一部分,主要是總括思考方法。在第二部分,我將會引申、發揮,講一下思考方法的實際運用。所謂思考方法的實際運用,並不是說要在過程中指出某一點是採用了思考方法的某一式或某一個概念,不一定是這樣;而是把思考方法吸收了,內化成我們的功夫底子——功底——作為我們思考的背景或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去思考問題。在第二部分中,我也準備講三個論題,就是三個我認為是當世最流行、但它的影響也是最惡劣的盲目的思潮。當然我不能說:「我認為它盲目,所以它就是盲目的。」我會解釋為什麼它是盲目的。我稱之為「當世三大盲潮」。也就是說,第一部分講的是思考方法的三個基本問式,第二部分講的是當世的三個盲目思潮。
一、思考三基式
現在先講第一部分。那三個問式之中的第一個就是問:「X是什麼意思?」X可以指語詞,或者句子,或者理論。第二個問式是:「X有什麼根據?」這時的X可以指一種說法或者思想。即是說第一個問式是問「何意」,第二個問式是問「何據」(有什麼根據、理據、理由)。至於第三個問式,那就是問:「關於X,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第一和第二個問式屬於批判思考,第三個問式屬於創意思考。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應用這三個問式,這對於我們的思考是有極為重要的提升作用的。
第一式:釐清式
第一個問式看起來雖然很簡單,我們問:「X是什麼意思?」但只要善用這種問法,我們就會發覺許多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它有毛病的理論或說法其實是很成問題的。例如:
(1)新儒家的所謂「開出」——新儒家之類的一些人常說:「中國文化能夠開出科學與民主。」很多人都聽過這個說法吧。在這一點上,如果我們問:「這裏所謂的『開出』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它的意思是不清楚的。當我們要求釐清的時候,第一種解釋就是:「所謂『開出』,是指中國文化本身已經蘊涵了科學與民主,它自己能夠發展出科學與民主。」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麼,「中國文化能夠開出科學與民主」這個說法是明顯錯誤的。假如中國文化本身已經蘊涵了科學與民主,並且能夠自己發展出來的話,那為什麼它不能夠發展出來,而要從西方引進呢?
第二種解釋就是:「中國文化能夠開出科學與民主,意思是指中國文化有這種要求。」這個解釋不是我強加於他們的,而是的確有這種說法,可以找有關的文獻看看。但是我們知道,當人們說A這個東西能夠「開出」B這個東西時,依據「開出」這個字眼的用法,那是不能解釋成「A要求B的」。所以在第二種解釋下,新儒家那個說法扭曲了「開出」這個概念。第三種解釋就是:「中國文化能夠開出科學與民主,那是指中國文化跟科學與民主沒有矛盾。」在第三種解釋下,「中國文化能夠開出科學與民主」這句話可算是對的,但卻是一句廢話。我們想想看,世界上有哪一個文化是跟科學與民主「矛盾」的呢?
一言以蔽之,所謂「中國文化能夠開出科學與民主」這個說法,要麼就是明顯錯誤,要麼就是概念扭曲,要麼就是雖然沒錯,但卻是廢話。
(2)解釋後現代主客分裂二元對立空間——許多流行的字眼,因為流行,人們就習焉不察,而沒有想到那些字眼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即使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它的意思也是不清楚的——例如「後現代」、「解構」、「主客分裂」、「二元對立」、「空間」……一類的字眼——並不是說凡是使用這些字眼就是故弄玄虛,雖然每每都是故弄玄虛。可能你們會覺得奇怪:怎麼連「空間」也變成了意義不明的字眼呢?在數學或物理學中,空間的概念有頗高程度的明確性,但「空間」這個字眼現在卻被某些人用得不知所云。不是由於別人愚蠢,不懂得他們的意思;我想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舉個例子,前幾天的《信報》有篇書評介紹一本書,說是關於「空間理論」的。我一看還以為要探討數學或物理學方面什麼重要的理論,但原來所謂的「空間理論」所講的只不過是(例如):「台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原來是如此這般的「空間理論」(眾笑)。
又例如「二元對立」這個流行的術語,有些人不經大腦就用這個術語去批評這個或那個理論為「二元對立的理論」。但何謂「二元對立」?那些人把「二元對立」這個術語用成批評性的字眼,認為二元對立就是不好的、有毛病的。但如果二元對立是不好的、有毛病的,那麼,「二元對立是不好的、有毛病的」這個說法本身也是有毛病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二元對立」這個術語要有用處的話,則起碼二元對立與非二元對立兩者之間須有一個二元對立的關係。如果二元對立與非二元對立根本沒有對立分別的話,那麼所謂「二元對立」就不外是一個多餘的字眼。但如果二元對立與非二元對立是有對立分別的話,那麼當這些人批評別人「二元對立」,意謂「二元對立是不妥當的」的時候,他們自己就已經預設了一堆「二元對立」了(就是批評與被批評之間的二元對立,妥當與不妥當之間的二元對立,此外更有二元對立與非二元對立之間的二元對立)。結果,這些人所作的批評,無非自打嘴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