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思辨練習題之跟李道抬槓

其實標題話係「抬槓」,未免有點標題黨,誇張咗少少,純屬魔術師的「另類意見」;之不過人言報李道文章一向有理有節,被魔術師「一讀」便要 debug,情況也算是少見:

信報 2024年7月18日

李道 道之道

三宗新聞 突顯香港有毒文化

香港有毒文化肆虐,既有急性,亦有慢性,無論如何,皆令香港病入膏肓。短短幾天,三宗新聞,已見毒害之嚴重。

藝術發展:約束大於自由?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近來已成香港盛事勝地,包括作為藝術展覽勝地。然而,名為「充氣奇蹟」的裝置展品,卻鬧出風波來,差點盛事淪憾事。

先是坊間負評不斷,被嘲似墓碑;後來有網站越洋訪問原設計者,也形容主辦單位的製成品醜陋、比例不好;甚至引發網站與港方策展人的罵戰,包括曾否有綠光照射。最後原設計者發聲明指出,她所收照片由於質量差和不專業,故難以準確評估實物,認同源自AI的作品實體化不容易,認為主辦方無須完全複製她的設計,還強調澄清未有參與今次活動相關的政治討論或事務,自己亦不適合回答有關問題。

藝術,很多時是主觀的,各花入各眼,故須包容性高,不輕言收回作品及平台。如果說,資本主義亟需要「創造性破壞」,亦即容許「trial and error(試錯)」,市場的無形之手最終會汰弱留強,強者是踏着無數失敗者誕生;同一道理,也適用於藝術發展,在自由與約束之間,必須容許最大程度的自由,如非必要不宜橫加約束。約束的準則,應設在最低限度的違法違德客觀底線,而非因某些人或某輿論覺得不好,就居然要負評到扳倒為止。每年書展,淫審處標準常遭人質疑過嚴,便為一例;可是,如果作品太黃太暴力,予以限制又是無可厚非。

藝術,很多時也曲高和寡,這跟普及同樣矛盾。藝術本來就是百花齊放,既有美的、也有醜的,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既有易懂的、也有難懂的……假設有藝術家以波點出發來創作藝術,卻遭人批評意念不明、設計單調之類,又應否一棒打死、抹殺發表空間?還好相關藝術家並非生於香港,否則難以揚名國際。不少人逛一轉藝術館,都批評裏面展品不知所謂,然則又是否要把藝術館清空?還好M+裏面許多大作,均已獲得國際認可。

不是說西方審美眼光特別準;想當年,莫奈的印象派畫作,被嘲像草稿般而遭拒諸門外,梵高在世時的作品,甚至是一文不值的。在香港,曾灶財也恍如是塗鴉大師,墨寶卻因遇投訴而遭抹去;時至今日,香港人無不深表可惜,亦應明白呵護藝術,就要保留並捍衞空間平台。

香港的保守思維,無疑是藝術發展的緊箍咒,甚而是任何發展的緊箍咒。由藝術到資本主義,最理想的環境正是自由大於約束;反過來,約束大於自由的話,相信並非港人樂見。香港之所以多元化,正因自由度大,所以活力亦大。遺憾的是,有人若然濫用自由,以致自己的自由比別人的自由大,這其實最終是淪為約束。口裏崇尚自由,實際違反自由,相信亦非港人樂見,對香港也必然有害。如果說,香港已再容不下某些事情了;那麼,只因所謂美醜,香港就容不下一件藝術,這又是否適切?原設計者最後稱不再參與政治討論,註腳實在可圈可點。

「充氣奇蹟」未必真箇是個藝術展覽,以上份屬借題發揮,去帶出香港一個公開秘密。的確,上述有毒文化,既有急性的體現,慶幸相關藝術展覽並無因此被推倒;其慢性體現則在兩個方面,一是中環海濱這個藝展勝地,將來還有機會再遭有毒文化阻撓,畢竟過去實也發生過類似爭議,二是香港長遠藝術發展,亦很可能再受制於保守或破壞的心理。

個人發展:休息重於練習?

升中派位日前放榜,有人歡笑有人愁,就如比賽冠軍只得一個,能否入讀心儀學校同樣優勝劣敗。有幕傳媒訪問熱播全城:有同學指周一至五都要補習,直言付出那麼多,有理想回報是值得;有記者隨之接連追問休息夠不夠、會不會辛苦,該同學回應指辛苦談不上,因為覺得讀書是本份。

除受訪同學外,坊間焦點也落在背後兩位同學,一位對他言論連表驚愕之情,因而被解讀為質疑相關正面說法,連帶另一位長期保持笑容,亦被理解為帶着詭奇意味。

一個表情,可以有許多演繹。事後校長追查事件,得悉同學驚愕之情只因未聽過身邊同學放學後都會補習。其實,不論校長還是網民,皆非畫面中同學肚裏的蟲,甚至同學本身也未必準確描述到為何有此自然反應,一切無異於「羅生門」,份屬「反正我信了」一類,筆者固然也無從判斷。惟今次事件所揭露的,乃是香港另一有毒文化──所有時事問題,一律往負面方向解讀或思考。

補習與休息,跟前述的自由與約束相若,屬於另一組矛盾。過去,由香港到整個東亞,皆被批評直升機家長問題嚴重,繼而苦了莘莘學子;近年因而鐘擺,輿論都傾向否定過度補習,轉而高舉休息的重要性。

的確,正如「work life balance」一般,成人要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學童在補習與休息之間也不能顧此失彼。可是,當前鐘擺又是否擺得過分、以致陷入另一極端?所謂平衡,正正要求中庸之道。其中,積極的一面,肯定重於消極的,就如「work」是置於「life」之前;中庸之道不是強求中間點,情況也如「自由」應重於「約束」般。奧運快將開幕,少不了運動員艱苦訓練的故事;當運動員踏上頒獎台,又有沒有人問休息夠不夠、會不會辛苦?

往負面的方向解讀或思考,就是過分否定積極性、過分高舉消極性。首先,訪問中的同學回答得體兼王道,豈不應予嘉許,而非否定?當回答偏向一極了,記者反問另外一極,誠沒有錯,如此方可平衡報道,而同學反應也一貫正面,沒有受問題引導左右,強調指小小苦楚是應付得來的,完完全全就是理想模範生的標準答案。事實上,所謂周一至五補習,豈非平常不過的常態?至少不涉周六日,何況現時很多補習實乃變相託管,補習時間多是做功課為主。退一萬步言,每天放學後複習課堂所學,亦為教育專家所推崇,本就不見得積極過度。

對於後面同學的驚愕之情,以至另一同學所謂詭奇笑容,坊間也顯然是朝負面方向去想,某程度實也朝自己傾向相信的方向來理解。箇中所反映的,未必是同學心裏想什麼,而是如鏡子般,反映論者自己心裏想什麼,道理就如「半杯水理論」,你是積極的就會看到半滿,你是消極的就會看到半空。此所以,當同學回答不符受眾設想,就被質疑是「虛偽」了,並企圖藉他身邊人的反應來「佐證」。

或曰,香港消極主義抬頭,豈不也是社會現況的折射?古代中國,盛世時儒學為顯,亂世時道學佔優,積極性與消極性多少會隨時勢而變,因為順水行舟自然事半功倍,逆水行舟不如歸隱田園山野。但弔詭的是,輿論或網上所反映的,又是否社會真實情況?

若問家長,究竟你想子女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相信答案不言而喻,誰希望自己孩子在回答訪問時說:「我最討厭讀書!我最討厭補習!」換個問法,能力許可的話,究竟你希望入讀名校還是所謂「happy school」,相信共識心知肚明。傳媒在放榜時追訪名校子弟,實也折射相關心態。也許選擇無壓力升學的家長變多了,但毫無疑問主流還是支持積極的、王道的途徑。望子成龍,始終是主流;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

這宗新聞所反映的急性有毒文化,乃可能毒害了受訪同學的心智,誤以為模範生竟然不獲社會認同;至於慢性影響,則是消極主義擴散至其他同學,甚而其他打工仔或全社會。萬幸,香港人心底還是積極的:對學生既是繼續要求「最好考第一」──考不好則盡力也成;對香港亦希望在PISA以至競爭力等的排行榜上「年年排第一」──排不好則要大力鞭策。所謂推崇消極,很大程度只停留在部分人的口邊,其餘絕大多數人的身體還是誠實地、積極地力爭上游。精人出口、笨人出手,你不努力,就注定不進則退,遭人迎頭趕過了。須警惕是,若負面有毒歪風繼續蔓延擴大,使人誤以為正確價值觀是休息真箇比學習重要,或要改稱為「life work balance」等,則難保網絡及社會風氣變壞,最終會禍及真實生活也隨之變壞。若然選了消極之路,不論個人抑或香港,也難再要求次次考第一、次次排第一。

武術發展:扼殺抑或推動?

最後要分享的新聞,跟上述兩宗都有關連。追蹤「充氣奇蹟」的網站食髓知味,翌日追訪「武林盛舞嘉年華」的參加者,標題稱逾百學生被迫烈日下出席,有受訪同學指「少少中暑,暴曬兩個鐘」,及「沒有興趣,寧願回校上課」之類。

好消息是,武林盛舞的活動過程中,並無學生或任何參加者因中暑而入院。當然,作為炎炎夏日的戶外活動,有關方面不管是基於照顧表演者,抑或希望推高參與人流,均有必要審視如何回應天時暑熱的問題。傳媒的第四權,理應發揮督促及嘉勉功能。

壞消息是,同一有毒文化,是否又過於負面看待活動、過於保護已嫌溫室長大的下一代?坊間早有共識,是香港在武術發展上理應再加把勁,由資助港產武打片,到設置李小龍館等,皆一直是社會呼聲。

從政策高度看,更根本、更底層的支持,乃是由基礎做起,包括推廣武術文化,從小培養對武術的興趣,提高習武的容易度等,否則武打演員、武術指導等又從何而來?太極不應停留為老年養生,而應像瑜伽一樣普及。除拳腳外,還要鼓勵武俠小說、漫畫、劇本等創作,武林才會全面興盛。要理順武術世界的整條產業鏈,不是蓋一兩個館、拍一兩齣戲便成,肯定要建立長遠全方位配套。

「武林盛舞嘉年華」的安排細節,肯定存在優化空間,但若又要把活動及武術發展一棒打死,斷非香港之福。好像維港無人機表演,未舉行已遭柴台,到落實後則口碑愈好,甚至應繼續恒常舉辦及擴大規模。跟資本主義和藝術發展一樣,包括盛事活動在內的任何發展,都要給予成長的機會,因為很難一蹴而就。

開了個頭,才有發展下去的條件;打死出頭鳥,死得不限一隻雀,還可能令其他雀不敢再冒出來。問題是,若然又否定苦幹,又豈易培育新一代武打巨星?

推動武術的方向到底是好,具體地怎辦更好?從學生入手進行推廣,目標絕對沒錯。於此前提下,應否把武術加到體育課?中文科的寫作和藝術科的繪畫,又可否引入武俠主題?俠義精神本身亦為一種道德教育。

今次活動着重武與舞的結合,理念是把流行元素帶入傳統技藝;其實,武術亦為表演藝術,除了「功夫+足球」電影化、「功夫+舞蹈」舞台化,還有其他什麼嶄新組合,去提高觀賞性及使人容易觀賞?坊間與其往負面、消極的態度去作非議,不妨把精力用在建議性的方面。誰不希望香港武術發展重拾光彩?

說到底,香港的最大有毒文化(toxic culture),其實跟「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大同小異──後者指看到網上不符自己觀點的意見,就會檢舉或發動輿論予以驅逐。要撥亂反正袪毒detox,就要發揚及營造一個大環境、大氣候,自由的踐行真箇高於約束,並且積極壓過消極、正面壓過負面,齊心推動向好而非更差,致力邁向成功而非失敗。

簡單設想,你理想中的自己、理想中的香港是怎樣,就知在上述二元取捨之間應更傾向哪一面。

1. 名為「充氣奇蹟」的裝置展品,卻鬧出風波來,差點盛事淪憾事。...藝術發展,在自由與約束之間,必須容許最大程度的自由,如非必要不宜橫加約束。約束的準則,應設在最低限度的違法違德客觀底線,而非因某些人或某輿論覺得不好,就居然要負評到扳倒為止。...遭人批評意念不明、設計單調之類,又應否一棒打死、抹殺發表空間?...香港的保守思維,無疑是藝術發展的緊箍咒,甚而是任何發展的緊箍咒。

李道話以上妄民的負評是「約束」,直至「要扳倒為止」似乎是打了稻草人 - 一來妄上言論負責任的空間小(尤其是此事不涉及國安、23條),妄民大可「有幾 mean 得幾 mean」,但妄民無權無勢,就算有八卦傳霉推波助瀾,亦施加唔到壓力俾主辦單位,看不到可以「約束」到些什麼,更遑論是「要扳到為止」(相對於《給十九歲的我》風波,這才叫「要扳倒為止」吧)。

李道列舉的呢個 case,魔術師唯一同意就係「香港的保守思維」:由商家的「high tech 揩嘢,low tech 撈嘢」到為子女入名校而化身「偽教徒」的中慘父母,見裸露粗口暴力就投訴的怪獸嘉獎,才是傷巷社會積習多年的「有毒文化」吧。

中環海濱竪立金字塔、凱旋門等充氣名勝 明起免費開放 主辦方料吸引約10萬人次入場 有線新聞 2024年07月04日

【有線新聞】今年《中環夏誌》活動在中環海濱豎立多個大型充氣名勝,明日起至下月11日免費開放,期間還會舉辦多項文體活動,迎接暑假和巴黎奧運。

中環竪立起復活島摩艾石像,穿過凱旋門看到國金二期,還可以走入巨石陣。中環海濱舉行第八屆《中環夏誌》,一口氣帶來世界五個名勝。來到香港要充氣才能還原,最高一個有超過13米高。它們還原成白色,晚上還有特別的燈光效果,金字塔打燈後會變成綠色。主辦單位說參考了亞美尼亞著名AI藝術家作品打造這些充氣藝術品。CVM董事總經理 David Rule :「我認為藝術家用意是創作世界各地知名景點,而且本身設計成白色,所以我們也以白色打造充氣藝術品,我沒有其他補充。」

《中環夏誌》由中環海濱活動空間管理主辦,希望成為中環於夏季的新地標,會免費開放直至下月11日,期間有25項文化、音樂和運動活動迎接暑假和巴黎奧運,主辦單位預期吸引約10萬人次入場。主辦單位說還可以適應香港天氣,有信心展覽期間保持漲卜卜讓市民參觀。

2. 不論校長還是網民,皆非畫面中同學肚裏的蟲,甚至同學本身也未必準確描述到為何有此自然反應,一切無異於「羅生門」,份屬「反正我信了」一類,筆者固然也無從判斷。惟今次事件所揭露的,乃是香港另一有毒文化──所有時事問題,一律往負面方向解讀或思考。...對於後面同學的驚愕之情,以至另一同學所謂詭奇笑容,坊間也顯然是朝負面方向去想,某程度實也朝自己傾向相信的方向來理解。箇中所反映的,未必是同學心裏想什麼,而是如鏡子般,反映論者自己心裏想什麼,道理就如「半杯水理論」,你是積極的就會看到半滿,你是消極的就會看到半空。

魔術師在網上妄想世界沒看到對同學們的「負面評論」(退一萬步講,即使有惡毒咒罵,不論是現實抑或是妄想世界,不嬲都係當事人唔知(有心定無意都好)即係「唔存在」)- 魔術師睇到嘅、甚至係自己寫嘅「評論」,都係搞笑式的「設計對白」。

不錯,我們都不是「同學們肚裏的蟲仔」,所有幻想出來的「設計對白」其實就係正如李道所說的「如鏡子般,反映論者自己心裏想什麼」,而「論者自己心裏想什麼」,很多時候就是來自「世情」 - 就如魔術師「認為左方的同學『O嘴』係表達了『乜你咁假(或誇張)都講得出』的意思,而跟同右手邊的同學『相視而笑』就係『佢係咁㗎喇』的會心微笑」,基本上是來自職場的見聞感受。以往我城都有類似的「藝術」 - 即是「周星星」式的無厘頭搞笑文化 - 都是以誇張的戲劇效果嘲諷世情,(跟政治無關的)「指桑罵槐」,是幽默感而不是「負面/積極思想」(有個「年年考第一」的777,其「積極性」(或「剛愎自用」)人盡皆知),更不是李道煞有介事、八股式的「有毒文化」。李道所言,魔術師都唔知係話佢「緊貼主旋律」(有點像 Grandpa,事事嚴肅對待,例如對國內有青「躺平/半躺」、「我們就是最後一代」的晦氣說話作「官方回應」,巷苦膠官亦緊隨其後)、定係偷換概念、捉錯用神、抑或係小題大做好...

畢竟魔術師不是李道肚裡的蟲仔呀(事實上,也沒有人會是別人肚裡的蟲仔)!

3. 追訪「武林盛舞嘉年華」的參加者,標題稱逾百學生被迫烈日下出席,有受訪同學指「少少中暑,暴曬兩個鐘」,及「沒有興趣,寧願回校上課」之類。...同一有毒文化,是否又過於負面看待活動、過於保護已嫌溫室長大的下一代?...從政策高度看,更根本、更底層的支持,乃是由基礎做起,包括推廣武術文化,從小培養對武術的興趣,提高習武的容易度等,否則武打演員、武術指導等又從何而來?太極不應停留為老年養生,而應像瑜伽一樣普及。除拳腳外,還要鼓勵武俠小說、漫畫、劇本等創作,武林才會全面興盛。

所謂「過於保護」,「全世界都係圍住自己個小朋友轉」本來就是中慘父母、怪獸嘉獎的日常,其來已久。例如魔術師早上返工如果係搭巴士到荃灣站轉黨鐵的話,好多時會遇上兩嫲孫(看年紀細嗰個4、5歲,老嗰個60歲以上)搭同一班車,同一個車站落車,而「小朋友」每次(重覆,係「每次」)都扭眼訓,一路行一路訓,行路左飄吓右飄吓咁。有次魔術師「細路仔唔識世界」,想快步爬頭但一時來不及,就差點俾個「小朋友」墥中。

魔:(責罵兩嫲孫)哎,行好啲得唔得呀?

嫲:(責罵魔術師)做咩喎!細路仔嚟㗎馬!

嫲嫲的反應一如魔術師出言責罵時所料,魔術師也沒跟她爭執,自顧自轉車上班好了。事實上「他只是個小孩」的「保護主義」不嬲都有其普遍性,父母子女爺嫲孫都係咁,唔只係魔術師遇到嘅案例,亦唔係最近才出現。如果咁都算是李道所言的「有毒文化」,咁呢個「有毒文化」都算「源遠流長」;要「根治」的話,與其推廣「武術」,不如叫傷巷有青服(老解)兵役仲好喇!仲可以加強愛國教育添!

***

伸延閱讀:

新聞雜評(四百三十八)

别让青年人刚起步就“躺平”(中国新闻网 2024-05-14)

十不青年勁過躺平!中國年輕人新哲學 徹底放棄人生:反正沒希望(香港01 2024年3月16日)

信報 2024年7月19日

陳國基勸年輕人勿為申公屋「躺平」

近日有不少官員和議員論及年輕人「躺平」的情況,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電視台訪問時稱,他也聞悉有人為符合輪候公屋資格,「職都唔升、人工都唔想加」,他直言這種心態不對,認為年輕人應努力工作,獲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另外,「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成立3個多月,陳國基指出,愛國不代表不能批評國家和政府,同時重申港府須就惡意批評表明立場,以免市民受誤導。

陳國基主理的「共創明『Teen』計劃」去年底推出第二期,他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說,不是要求基層年輕人大富大貴,青年有更多體驗,對未來生涯規劃很重要,認為他們若「睇多啲嘢、識多啲嘢」,未來便不會作錯誤選擇。

對於有人為符合輪候公屋資格而不欲升職加薪,陳國基稱,他相信只有少數人抱持這種態度,同時形容「呢啲人嘅心態一定係唔啱」。他認為,現時在本港求職「好易」,年輕人應努力工作,獲得更好的收入和生活,重申政府已營造良好大環境。

扶貧擬將物業納考慮因素

此外,政府正研究推出新扶貧準則,陳國基透露,當局已就此「有些頭緒」,日後不會單以收入作為量度指標,擬把持有物業狀況、有沒有人供養等納入考慮因素。

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今年4月成立,陳國基稱,愛國非代表不能指出國家的不足之處,並形容市民的意見重要,因政府希望知道他們對施政「受唔受落、認唔認同」。與此同時,陳國基強調,政府不會容忍本地或海外的惡意批評,須就此表明立場,否則會令市民誤以為有關說法正確。

2 則留言:

  1. // 妄民大可「有幾 mean 得幾 mean」,但妄民無權無勢

    很多網民就是忘了後面一句,以為自己意見十分重要,出聲就一定會受關注。

    // 要「根治」的話,與其推廣「武術」,不如叫傷巷有青服(老解)兵役仲好喇!仲可以加強愛國教育添!

    繼續辦有多年歷史的軍事夏令營給學生尚可,解放軍是否信任「白區」的人做正式軍人呢?另外,兵役違反基本法,要等2047年之後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多網民就是忘了後面一句,以為自己意見十分重要,出聲就一定會受關注。

      所以妄民都慣性集體起哄,靠人多造聲勢。

      //兵役違反基本法,要等2047年之後了。

      2046係時候review 吓《基本法》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