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星期一

新聞雜評(四百七十四)

韋帕襲港|天文台改發三號風球 杏花邨「超前部署」 三家村來往東龍島尾班船已提前返航 有線新聞 2025年07月19日

【有線新聞】天文台改發三號風球。當風地點杏花邨已提前準備防風措施,鯉魚門三家村碼頭來往東龍島的尾班船已提前返航。

鯉魚門三家村的碼頭上午如常發船前往東龍島,市民及遊客在一號戒備信號下繼續出發。市民陳先生:「我們政務司司長上次預計很大雨但都沒有雨,我覺得天氣不會太快變差,比預期好。」船家魏女士:「打風只有不夠一成(乘客),現在只有十多人去。總之在颱風來到前,我們就會回來,下午2時。」

三家村內的海鮮檔如常營業,有商戶指會照做防風措施,但預料水浸情況不會太嚴重。市民李先生:「今次政府沒有通報大潮,應該不太強。沒有大潮即是水位不會太高,主要是擔心風力較強。」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到場視察,麥美娟:「通知你們的區議員和關愛隊,為這些有需要的市民提供服務,希望颱風對社會和我們市民的影響減到最低,讓大家可以在安全的環境渡過這個颱風。」渠務署稱已準備就緒,包括在村入口設置的抽水機械人。渠務署助理署長劉勝昌:「局長視察幾個設施後也滿意我們的安排,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颱風的走勢、風速、路線,會有同事在這裏駐紮,提供支援予附近居民。」

三家村內有備用沙包提取點 ,居民有需要時會在這裏取沙包,做好防災措施。另一個當風地點杏花邨,屋苑已「超前部署」,趁風力未變強,工人已架設好擋水板,以及移走岸邊沒有固定的長椅。市民鍾太:「我家在內街向裏面園景,沒有向海當風,應該沒有事的。很多次,以前天鴿也沒有事。」市民:「沒有東西準備,打風就打風吧,就是這樣。(會擔心大風大雨嗎?)當然不會,大風也習慣了。你沒有見過打風嗎?」

在「世紀暴雨」中,曾經嚴重水浸的黃大仙中心及港鐵站都有準備防洪物資。

1. 市民:「沒有東西準備,打風就打風吧,就是這樣。(會擔心大風大雨嗎?)當然不會,大風也習慣了。你沒有見過打風嗎?」

基哥私腸上次「好憂心」落大雨所以「超前部署」(見《新聞雜評(四百七十三)》),結果「俾個天放飛機」,「小事化大」成為妄民抽水對象。今次10號波就唔係咁感性,表現係改善咗,而且實際上個風亦無以往的10號咁勁,影響亦屬慣常。其實學阿叔話齋「打風就打風」、「你未見過打風咩?」,一啲慣常 BAU(Business As Usual) 嘢有既定機制就唔使搞埋啲擾民嘢,正苦自己做好準備就得,唔使吓吓「扮哂」父母官 - 畢竟傷巷市民對正苦官員(即係公墓園,就算係私焗腸,大部分都係由公墓園體系升遷而來)的印象都係「打好呢份工」,根本唔會「愛民如子」(當然不排除眾膠官被 Grandpa 指令「必須站在人民的一邊」所以「轉死性」)。官員在鏡頭前太過「用力」可能會令人覺得「啲戲屎咗少少」,無福消受。官員同市民之間既有關顧但又保持返適當的疏離感,唔使吓吓咁七情上面可能仲好。

韋帕襲港|堅尼地城風勢猛烈 鯉魚門仍有泳客游早水 有線新聞 2025年07月20日

【有線新聞】九號風球下風勢加劇,不時有狂風大雨,海面非常大浪。

韋帕襲港,一向當風的杏花邨風大雨大,大浪不時拍上岸,差不多有一個人高,近岸行人通道架設檔水板。岸邊樹木吹到左搖右擺,向海單位當然一早做好防風措施。堅尼地城風勢猛烈,海面翻起白頭浪。

鯉魚門雨勢頗大,對岸港島的樓字都看不太清楚。有泳客仍然游早水,李女士:「知道打風、每天都來游泳,(記者:會不會都害怕大浪、危險?)害怕,怎會不害怕?(記者:為何仍然下水?)現在不是很大浪,有看情況。」梁先生:「沒有風,你看到不是很大風,如果大風就不游泳。」

至於在大澳,海面看起來平靜,岸邊的樹木隨風擺動。

天文台預計日間天氣持續惡劣,有狂風大驟雨,海有巨浪及湧浪,沿岸低窪地區可能出現水浸,呼籲市民遠離岸邊及停止水上活動。

2. 李女士:「知道打風、每天都來游泳,(記者:會不會都害怕大浪、危險?)害怕,怎會不害怕?(記者:為何仍然下水?)現在不是很大浪,有看情況。」梁先生:「沒有風,你看到不是很大風,如果大風就不游泳。」

魔術師都唔只一次寫過呢類對打風嗤之以鼻一定要去玩水的「醜陋的傷巷人」。今次唔知係唔係畸寶有心,受訪的都是「銀髮一族」,睇嚟佢哋都看破生死,萬一有乜意外都唔好搵人救佢,以免累人累己。而且,睇嚟正苦可以認住呢班有老,佢哋身體強健又有社交活動同老友記天天一齊做運動,不如就取消佢哋嘅兩蚊車同減少關愛座喇!

打風|十號颶風信號生效近七小時 期間本港多處橫風橫雨

【Now新聞台】十號颶風信號生效近七小時,期間本港多處帶來橫風橫雨,杏花邨海面不時有巨浪及湧浪,政府共收到471宗塌樹報告,26人受傷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

在十號颶風信號下,杏花邨持續大雨,風勢不斷增強。海面湧起白頭浪,不時拍打上岸,激起的水花有燈柱般高。有市民冒著風雨外出,不過就算撐傘,似乎都沒甚麼作用,亦有市民如常來跑步。

葉先生:「我每年打風都會跑步。(覺得這次風勢如何?)不認為太大,因為我在柴灣那邊跑來,沿路都看不到有斷樹。(望著雨跑的感覺如何?)沒有太多人和車,自由一點。」

風暴期間,觀光船「海龍明珠」號隨海浪漂浮,撞向招商局碼頭,無人受傷,警方已通知船主自行處理。

至於港島南面的鴨脷洲,樹木都吹得左搖右擺,對面岸的尖沙咀海面不時有湧浪,能見度降低。有市民無懼韋帕的威力,來到海邊追風,擺姿勢拍照。

梁先生:「上次山竹時,剛好不在香港,這次十號風球就出來享受一下。老實說如果怕危險都應該不會出來,出得來的都應該有少少罔顧危險。」

市民:「早上一些風都沒有,但是現在超級強勁,風都是迎面而來的。(但來看浪會否擔心安全?)如果有危險,都應該即刻離開的。」

文化中心外,一棵大樹的樹幹被強風吹到裂開兩邊,樹身亦倒冧在行人路上。

在汀九橋有燈柱倒下,有工程車停泊,附近有職員維持秩序,疏導其他車輛改道行駛。

而在天后廟道與百福道交界,一幅巨型棚架倒冧,多名消防人員到場清理,用電鋸將竹枝切斷再移走。附近的大廈都有棚架被吹得搖搖欲墜,其後整幅被吹冧。

多區亦出現冧樹,在藍田連德道近康華苑,有約十米高的樹倒下,消防到場將它搬到行人路,並用圍帶圍封。大埔公路大埔滘段亦有一棵大樹倒冧,橫臥兩條行車路。

金鐘夏愨道同樣出現冧樹,附近的圍板都被吹倒。沙田小瀝源廣善街一個露天停車場旁邊,一棵大樹被吹倒,樹的底部連根拔起,壓到至少兩架車輛。

截至下午4時10分,天文台取消維持了近7小時的十號颶風信號。

3. 梁先生:「上次山竹時,剛好不在香港,這次十號風球就出來享受一下。老實說如果怕危險都應該不會出來,出得來的都應該有少少罔顧危險。」市民:「早上一些風都沒有,但是現在超級強勁,風都是迎面而來的。(但來看浪會否擔心安全?)如果有危險,都應該即刻離開的。」

阿梁先生言下之意,即係山竹時如果在巷,就會出來「享受」(風勢)?佢又知道自己係「罔顧危險」喎!一身戰衣唔知係出嚟跑步同追風的「女市民」又話「如果有危險,都應該即刻離開的」,留得喺度即係話自己覺得無危險喇。雖則個風真係無山竹咁勁,但係意外就係意外,阿梁先生同「女市民」萬一有乜事記住唔好搵 Popo 同 消防救護喎!

***

信報 2025年7月11日

社評

的士只要戒掉陋習 與網約車競爭仍存優勢

的士與網約車之爭擾攘逾十年,終於快將有一個了斷,預料特區政府下周五(十八日)推出網約車規管框架,屆時向立法會交代。消息指出,規管辦法包括發出三類牌照,網約車平台、車輛及司機皆須領牌營業,三類牌照均設時限,避免如的士牌照般任意炒賣,平台及司機牌照初步傾向為期五年。至於最具爭議性的牌照數量,暫未有定案。

對於網約車是否應該合法化的問題,歷屆政府一直採取「拖字訣」,不置可否,態度模糊。拖拖拉拉期間,多次出現的士業界公然威脅以激烈手段抗爭,要求全面封殺他們口中的「白牌車」。有理由相信,政府不希望觸動的士牌價涉及總數幾百億元的既得利益,又不欲逆潮流而動,真的把網約車趕盡殺絕,於是產生一個社會怪現象,理論上非法的網約車日日夜夜載客取酬,並且愈來愈受歡迎,執法人員只能隻眼開隻眼閉。

去年十二月,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換人後,新任局長陳美寶迎難而上,政府有意放棄拖字訣,加快速度落實網約車合法化,回應時代訴求。行政長官李家超五月之時首度明確地提出「合法網約出租車」的概念。

對於一般市民來說,不少人發現長期壟斷市場的傳統的士服務每況愈下,新興的網約車能夠滿足優質點對點交通出行需要。政府推出規管框架,把網約車合法化,符合民意。

網約車與的士合法共存,原則上已是板上釘釘之事,餘下的只是細節如何執行而已。的士業界與其繼續抱持保護主義心態負隅頑抗,或者妙想天開要求政府以毫不合理的價碼回購的士牌照(叫價五百萬元,市價已跌穿二百萬元),倒不如切切實實履行應有責任,為市民提供物有所值的點對點交通服務。的士業界不必妄自菲薄,因為就算網約車合法化,的士其實仍然掌握競爭優勢,只要戒掉過往種種陋習,市場佔有率如無意外還是勝過網約車。

政府設計的士車隊制度,為的是扶持常常為人詬病的業界提升服務水準,五支獲發牌的車隊將於七月底投入服務。制度的其中一項特色是容許的士接受乘客網上預約,同時維持的士在街上隨時隨地接客的「特權」,或者停在的士站等客。換言之,的士也是網約車,而網約車不是的士,接載乘客的渠道受到限制。的士業界如果好好運用其「特權」,自然無往而不利。

消息人士透露,網約車規管框架之中,的士司機牌照日後或與網約車司機牌照設置互認機制,容許的士司機駕駛網約車,但持有網約車司機牌照則不能駕駛的士。顯而易見,的士司機牌照的「含金量」多過網約車司機牌照,意味着的士業界所擁有的載客特權就是其競爭撒手鐧。

此外,運輸署去年就點對點交通服務進行調查,初步調查發現,日均八成訂單為的士,僅有兩成為網約車。儘管的士服務惹來諸多不滿,兜路、拒載和濫收車資等情況罄竹難書,但事實上網約車的市場佔有率難望其項背,遑論取而代之。網約車合法化之後,市場佔有率也許有變,但合理推測是的士依舊處於上風。

香港的社會環境是人煙稠密,車水馬龍,市民的出行習慣始終是寧願隨時隨地在街上伸手截的士,而不是花時間網上預約,然後枯等十多分鐘。假設的士和網約車的質素和取價一樣,的士必然是優先選擇。

網約車合法化勢在必行,進駐香港多年的Uber和其他平台摩拳擦掌,政府利用發牌制度依法規管,縱使較內地和外國慢了三拍,終究是順應時代所需,遲到好過冇到。的士業界並非缺乏招架能力,反而競爭優勢明顯,大前提是自我改善,切忌重蹈「黑的趕客」的覆轍。那些把的士牌照當作「金融炒賣工具」的車主,回頭是岸。

4. 多次出現的士業界公然威脅以激烈手段抗爭,要求全面封殺他們口中的「白牌車」。有理由相信,政府不希望觸動的士牌價涉及總數幾百億元的既得利益,又不欲逆潮流而動,真的把網約車趕盡殺絕,於是產生一個社會怪現象,理論上非法的網約車日日夜夜載客取酬,並且愈來愈受歡迎,執法人員只能隻眼開隻眼閉。

「的士業界」之可惡,在於其「食相難看」。雖然的士司機跟車主、牌主的立場可能對立,但跟網約車卻是「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做埋啲嘢一樣咁乞人憎。魔術師平日已經好少搭的士,但舊夜都有唔少篇章講被拒載(唔過海、唔入屯門)、唔識路之類的經歷,近期仲郁啲就要脅罷駛、加裝電子支付就要正苦補貼(見伸延閱讀),最離譜就係班牌主要正苦高價回收的士車牌,同埋要求唔一定係 full time 的網約車司機買 full time 保險,心態明顯係想趕絕競爭者,而唔係咩嘢「戒掉陋習,共存競爭」,純粹係貪。班的士司機(唔少係廢老級別)同埋負責剝削班司機的車主都「食得和米多」,完全唔抵幫。

***

林定國:國際調解院落戶香港確立國際服務中心地位 籲港人加入調解員名冊 有線新聞 2025年07月19日

【有線新聞】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指國際調解院總部設於香港,反映香港的便利和優勢,得到各成員國的認可,確立香港國際服務中心地位。他又呼籲港人加入調解員名冊。

國際調解院總部將會在今年內至明年初開始運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表示使用灣仔警署舊址改建的國際調解院總部裝修已接近完成,將交給國際調解院籌備辦公室作後續籌備和招聘。

林定國指調解員設兩個名冊包括處理國家間的事務和處理一般民商事務,而中央政府簽署了《國際調解院公約》,因此在挑選一般商事調解員時可以向中央政府爭取,讓香港人擔任此角色。林定國:「國與國的調解員名冊,我相信就比較難,因為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事,這不是我們香港的強項。但一般調解員名冊處理的是商事方面的,這是我們香港比較棒的,謙虛一點都是有點棒,不謙虛就是挺棒,這我們有的是人才。」

林定國早前亦到三個使用歐洲大陸法的國家推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使用普通法的優勢。他指如要吸引歐洲國家使用香港的法律服務,要先提供信心並好好宣傳。林定國:「如果我們要與歐洲大陸或大陸法的國家做朋友,或在那些地方吸引他們使用我們香港的法律服務,用香港作為一個平台。我經常認為香港是一個功能平台,我們的專業服務要給予別人信心,讓他們了解多一點,這一方面要做多一點工作。」

林定國又指本港與國際法律機構有借調人員安排,可讓更多香港年輕法律人員參與國際法律業務,展示本港的人才實力,以及說好香港故事。

5. 林定國:「...一般調解員名冊處理的是商事方面的,這是我們香港比較棒的,謙虛一點都是有點棒,不謙虛就是挺棒,這我們有的是人才。」

哈哈,阿林私腸應該學《流氓醫生》話齋,不謙虛就是「普通叻」,咁就 thumbs up 嘞!

***

伸延閱讀:

新聞雜評(四百七十三)

《流氓醫生(Mack the Knife)》:傷巷需要醫管局

信報 2025年7月19日

社評

完善點對點交通服務 兼顧業界乘客利益

的士服務近年備受批評,改革已成為社會大多數人的共識。政府周五刊憲,建議修訂規例,規定所有的士必須安裝「三寶」,即車廂攝錄機、行車記錄儀、全球衞星導航系統,並要求明年四月一日起引入電子支付系統。政府希望藉科技提升的士服務,完善「點對點」的交通服務。這個方向確是大勢所趨,惟政府在改革時必須顧及的士司機以及乘客的需要和選擇,才可讓的士服務有所改進。

一直以來,的士定位是為乘客提供「點對點」交通,乘客付出較高昂的車費,換取方便快捷的服務。可是,近年社會對的士服務表現愈來愈不滿,二〇二四年關於的士服務投訴宗數便達到一萬三千多宗,是近十年新高,較二〇二三年上升了一成四。投訴主要是針對司機舉止無禮、濫收車資及兜路等。的士安全問題亦備受關注,根據立法會資料顯示,二〇二三年,在每一千輛的士,意外率便高達二百九十五輛,較公共巴士及小巴的二百八十五輛及一百九十二輛都要高。

的士服務良莠不齊,雖然仍有司機恪盡職守,但市民對整個行業已感失望。的士平均載客量在過去十年大幅下降接近三成,至二〇二四年每日六十八萬二千人次,箇中原因或因為鐵路網絡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覆蓋面擴大,但多少也與的士服務欠佳有關。所以,若的士服務不作改善,乘客只會繼續用腳投票,選擇網約車服務。

為了回應社會對的士服務的關注,政府去年便引入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度,若司機在兩年內因為濫收車資、兜路等行為而被扣分,到某一程度時便須接受懲罰甚至取消的士駕駛資格。而為免乘客及司機爭拗時「口同鼻拗」,政府去年底建議立法規定的士司機必須安裝「三寶」,以便有紀錄可依;政府與此同時建議的士引入電子支付系統,方便乘客。有關修例於周五刊憲,希望進一步提升的士服務。

政府的建議,讓的士與網約車的做法某程度看齊,如安裝行車記錄儀、衞星導航及電子支付方式。不過,的士的營運方式及司機背景始終有別,政府在推行改革時須顧及業界及乘客需要。

首先,的士司機普遍年紀較長。根據二〇二二年的數據,的士司機的平均年齡大約為五十九歲,他們能否駕馭「三寶」以及電子支付系統,是業界的關注。

現時部分的士司機也有參與網約車平台,但大多數是較年輕的司機,可見年長的司機較抗拒或需要較長時間適應轉變,如採用衞星導航或電子支付;因此政府須加強司機培訓,確保他們不會因為新法例要求而被淘汰,失去工作。

其次,「三寶」及電子支付系統的安裝費用以及日後營運,要有一定的開支,就以「三寶」為例,政府估計安裝費用大約為三千五百至五千元不等,而每月平均需要大約二百元或以下的營運及維護費用。而電子支付推行多時,但甚少司機採用,其中一原因是避免增加營運成本。

為免百上加斤,的士業界要求政府資助,政府則相信透過市場競爭,日後或有減價空間。然而,當法例規定的士車主加添設備,供應商是否仍須減價,那是未知之數。為免有關開支最終轉嫁乘客身上,政府在推行時須密切留意執行情況。

而政府要求的士提供電子支付,無疑是給乘客多一種選擇。但不同地方旅客使用的電子支付方式或有不同,的士未必能全面提供,因此為免令乘客尤其是初到埗的旅客為難,的士須同時兼容現金支付,確保乘客有選擇。

此外,社會亦關注車廂內設有攝錄鏡頭會否侵犯私隱,身處錄影錄音的車廂環境,司機與乘客亦可能感到不太自在。雖然政府強調只有獲授權人士才可以擷取車廂內的影音紀錄,但為了讓司機及乘客放心,政府在決定攝錄角度時應須仔細斟酌,並做好網絡保安工作。

根據政府委託顧問公司的調查顯示,現時「點對點」的交通服務,超過六成是乘客直接在街上截車,因此的士仍是「點對點」交通服務主流,網約車是輔助補充性質,這亦是政府規管網約車的大前提。

隨手在街上截車,確實較方便直接,政府近年積極提出不同方法提升的士服務;但任何改變都需要從相關持份者角度出發,方可讓改革成功,讓積存問題多年的「點對點」交通服務獲得完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