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曲高和寡

 上文《軟綿綿的世代》講到新編的《萬水千山縱橫》唱到不倫不類,網友ec更指出主唱者發音不正變成「萬水千山『中環』」,即刻令魔術師想起年前睇過嘅人言報專欄,又可縱借提發揮一下。不過,趁今日放假懶懶地借啲易做文抄公之前,各位網友可以先玩吓以下「看圖猜成語」(估中無獎),答案見下文:

(圖片來源:懶音快速測試,余家強 後不變期,信報 2021年9月9日)

***

信報 2022年10月27日

余家強 後不變期

流行曲新不如舊?(上)

上周本欄寫羅文紀念音樂會,網友紛紛留言歌星(及歌聲)新不如舊,聽太多了。一方面,出於社交平台的同溫層效應;一方面,人口老化難免「懷緬過去常陶醉」。但排除這些感情因素,公平地,從曲詞唱分析,都有跡可尋。

有個說法:五代北宋詞有佳句無佳篇,南宋詞有佳篇無佳句(參見王國維《人間詞話》)。一種文學體裁,早期較容易出彩,往往一兩亮點便搶眼奪目,到後期,簡妙的東西給寫盡了,唯靠嘔心瀝血鋪排。講真,當然佳句勝過佳篇啦,琅琅上口嘛。套用Cantopop何嘗不是?以羅文《家變》(1977)為例,論架構不算複雜,用字亦淺白,「變幻原是永恒」、「當然有幸有不幸」已成民間金句,至收結於迎接變幻擁永恒,達哲學境界,雅俗共賞。新一代詞家,不甘重複,遂另闢蹊徑。

艱澀難明

以陳詠謙填陳奕迅《龍舌蘭》(2018)為例,巧設比喻,起承轉合做足首尾呼應,卻有幾多聽眾知道龍舌蘭是一種酒呢?學生粉絲知的更少,而「這一雙手卑鄙到可將你放於舌上純熟地讚美」,意思晦暗不明,佶屈贅牙。豈非說普遍港人語文水平下降嗎?怎麼流行歌詞卻愈填愈艱澀呢?背道而馳,空負流行之名,難怪不及前賢家喻戶曉。

要命在,前輩歌手擅長咬字清晰,黑膠唱片大大張歌詞紙,電視劇主題曲配字幕,跟住唱,本來已經容易記的內容,益發入腦理解,回味再三。相反,年輕歌手咬字沒那麼用力(技術上不一定錯),聆聽方式又以逛街戴耳筒為主,MP3歌詞欠奉,本來已經深奧的內容,索性不知所云,囫圇吞棗,談不上欣賞。

提起主題曲,以前與電影電視相輔相成,仍以羅文為例:「難得一身好本領,情關偏偏闖不過」(《小李飛刀》1978),爽勁,卻不免帶點造作,但既然武俠劇,又剛剛好。同理,「生要能盡歡,死要能無憾」(羅文《絕代雙驕》1979)這類歌詞,若脫離故事便嫌尷尬了。

近年Cantopop與影視關係疏遠,即使有都不再度身訂造,欠缺那份盪氣迴腸,陳詠謙《龍舌蘭》:「好不好率先節哀,我與你將遭到殺害。」無端端要生要死,難獲共鳴。

曲高和寡

趨向曲高和寡,我明白,反正市場萎縮呀!碎片化,留下來寫的聽的,文青或偽文青,倒不如一條心走小眾路線。黃偉文填Dear Jane《聖馬力諾之心》(2021),行內交口稱譽,又一不解不明之作,借小國自強隱喻,不含蓄怎成?應該佩服當世詞家的狹縫中生存。

下篇,續談歌手和曲風演變。

1. 以羅文《家變》(1977)為例,論架構不算複雜,用字亦淺白,「變幻原是永恒」、「當然有幸有不幸」已成民間金句,至收結於迎接變幻擁永恒,達哲學境界,雅俗共賞。

大佬,呢位余生一開嚟就用我城填詞界的天花板黃老霑來做 benchmark,咁所有後輩都唔使旨意攀過呢座高山了!

2. 以陳詠謙填陳奕迅《龍舌蘭》(2018)為例,巧設比喻,起承轉合做足首尾呼應,卻有幾多聽眾知道龍舌蘭是一種酒呢?學生粉絲知的更少,而「這一雙手卑鄙到可將你放於舌上純熟地讚美」,意思晦暗不明,佶屈贅牙。豈非說普遍港人語文水平下降嗎?怎麼流行歌詞卻愈填愈艱澀呢?背道而馳,空負流行之名,難怪不及前賢家喻戶曉。

現代人讀書多過黃霑,但填詞功力,言簡意賅,文句工整就遠遠不及是事實;但余生認為聽眾唔知龍舌蘭是一種酒,卻又似乎太過睇低新一袋人了!好多年前都興飲 Tequila 㗎喇! 講到「晦暗不明」,以前我城流行曲以「跳舞」代表「扑嘢」(最著名的是梅艷芳的《夢幻的擁抱》:「與你跳舞我自願 快樂會是緊貼你面」),都係魔術師由少年變成人才知道的意思。

3. 聆聽方式又以逛街戴耳筒為主,MP3歌詞欠奉,本來已經深奧的內容,索性不知所云,囫圇吞棗,談不上欣賞。

魔術師都係在巴士戴藍芽 headset 聽歌,要「欣賞」的確說不上,但歌手咬字清晰,不就能「挽回分數」咩?抑或係「反正都唔合格,仲盡力做乜?」阿姨我不想努力了!

4. 偉文填Dear Jane《聖馬力諾之心》(2021),行內交口稱譽,又一不解不明之作,借小國自強隱喻,不含蓄怎成?應該佩服當世詞家的狹縫中生存。

嘩,原來有首咁嘅黃C打氣歌!魔術師都係唔好貼上來,以免此曲日反落得跟《榮光》一樣的下場就麻煩了!

信報 2022年11月1日

余家強 後不變期

流行曲新不如舊?(下)

上篇從歌詞入手,吾輩心目中的金曲言簡意賅、直抒胸臆,新作大概不甘學步於前人吧,巧設比喻,偶爾流於鑽牛角尖,遂變大眾為小眾,市場萎縮難辭其咎。今次,續談歌手唱法和曲風的轉向。

上一代歌手很執着於咬字清晰,錄音技術可修飾的有限,講求一take過,跑江湖不能失禮,練成「難得一身好本領」。新一代,學識容或更廣闊,起碼咬字就不如了。當時得令、與羅文同樣來自廣州(粵語真正發祥地)的張敬軒曾向我感慨說,太字正腔圓會惹笑的。

詠嘆世情

羅文式唱腔常常被模仿取樂。時代崇尚自然,ERROR自詡懶音,我覺得與社會風氣有關,躺平主義,某些後生仔連講話都故意含糊不清,認真怕被嘲諷,要扮漫不經心。說新一代學識廣闊,樂器演奏成學校必修的課外活動,進一步懂樂理、作曲、編曲——其實何曾聽聞鄧麗君要識作曲的?而前賢往往靠自行摸索,於是創出獨特風格,辨識度高;新一代跟歌唱老師學,來來去去幾位,甚至據聞示範一句跟一句來錄,辨識度便低了。

但在「演繹」方面,恰恰相反,新一代相當投入。怎「演繹」呢?就是押上自己的取向或顏色,過猶不及,例如林二汶,一派烈女、鬥士模樣。歌迷也有責任,聽歌啫,何必先問立場?一朝爆煲大失所望。以前歌手一方面盪氣迴腸,一方面卻保留某程度抽離感,例如徐小鳳和關正傑,詠嘆世情,但你不會對號入座到其私生活,你不會真以為關正傑「人在旅途灑淚時」啊。他們像中世紀遊吟詩人,超然,因此雋永。

清寡衰颯

說到音樂,難用文字評述,種類亦多,不能一概而論。且提一個現象:莫非簡美的旋律已經用得七七八八?遂繼之以綿密,整體曲式搞複雜了,你看歌詞愈填愈長就知,要許多粒字才塞滿許多粒音,影響所及,內容變囉嗦,遠離詩詞意境。另外,果然所謂盛世之音嗎?從前顧嘉煇用夜總會式大樂隊,氣勢昂揚;接着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興起,能夠模擬不同聲音,新奇好玩,以Raidas為代表,豐富明快;還有Beyond的band sound澎湃……可以說,八九十年代沉醉於華麗熱鬧,「耳」不暇給。如今,難道虛怯的民心也反映在音樂?流行unplugged,清寡衰颯,尤其潮流興致敬(達泛濫地步),往往弄成沒神沒氣。比較陳百強《今宵多珍重》(1982)和譚嘉儀翻唱(2019),慢歌在舊編曲下依然節拍分明,雖傷感卻開懷抒發,新版本倒單薄得阮囊羞澀似的。大家真轉口味喜歡這樣嗎?慳皮亦是原因吧。我聽某知名樂師透露,studio為節省成本,減少伴奏或樂師各自上去錄便算,喪失jam歌火花。

「淒淒不似向前聲」,我城煙花落盡的寂寞。

5. 當時得令、與羅文同樣來自廣州(粵語真正發祥地)的張敬軒曾向我感慨說,太字正腔圓會惹笑的。...ERROR自詡懶音,我覺得與社會風氣有關,躺平主義,某些後生仔連講話都故意含糊不清,認真怕被嘲諷,要扮漫不經心。說新一代學識廣闊,樂器演奏成學校必修的課外活動,進一步懂樂理、作曲、編曲——其實何曾聽聞鄧麗君要識作曲的?而前賢往往靠自行摸索,於是創出獨特風格,辨識度高;新一代跟歌唱老師學,來來去去幾位,甚至據聞示範一句跟一句來錄,辨識度便低了。

正確會被取笑,錯誤才是潮流,習非成是,呢啲本來係小學雞讀書不成的學生欺凌叻同學的手段,魔術師昔年「年年考第一」(公屋版777?),自然感同身受。有志氣的當然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唔會因為「錯就是對」就躺平,「故意含糊不清,認真怕被嘲諷,要扮漫不經心」(即是某新晉歌手所謂的「懶洋洋」腔)。

6. 但在「演繹」方面,恰恰相反,新一代相當投入。怎「演繹」呢?就是押上自己的取向或顏色,過猶不及,例如林二汶,一派烈女、鬥士模樣。歌迷也有責任,聽歌啫,何必先問立場?一朝爆煲大失所望。

哈哈,「古有」醫神(見《做個勇敢小黃人》),依家唔知鏡仔可以「黃藍通吃」幾耐呢?

7. 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興起,能夠模擬不同聲音,新奇好玩,以Raidas為代表,豐富明快

電音還電音,原本編曲有其特色,但詞填得好在不同的翻唱版都可以有不同的演繹。就好似林夕(黃)初期為 Raidas 填詞的幾首名曲《傳說》、《別人的歌》、甚至滄海遺珠的《人海中我是誰》都是魔術師至愛,貪其能夠完整地說出一個故事。現在的流行曲,有水準的已經買少見少吧(畢竟中文作文都被大部份考生視為畏途)。

8. 比較陳百強《今宵多珍重》(1982)和譚嘉儀翻唱(2019),慢歌在舊編曲下依然節拍分明,雖傷感卻開懷抒發,新版本倒單薄得阮囊羞澀似的。大家真轉口味喜歡這樣嗎?慳皮亦是原因吧。我聽某知名樂師透露,studio為節省成本,減少伴奏或樂師各自上去錄便算,喪失jam歌火花。

CCTVB 舊曲新編都係編到鬼五馬六,本來軟綿綿的歌就編到更加軟綿綿,人才荒早就出現!

信報 2021年9月7日

余家強 後不變期

懶音口音鄉音

早前,ERROR談及電影配音。成員肥仔說:「支持懶音。」阿Dee說:「懶音代表年代感亦代表地方口音。」193說:「字正腔圓就不是我們。」事件發酵,阿Dee一天後留言:「專業表演者有責任戒懶音,我們一直在努力中。Sorry!」

筆者無意發酵下去,MIRROR/ERROR效應果然厲害,沒招譴責,換轉大台藝員可能成箭靶了。況且,欣賞年輕人勇於認錯。

但認什麼錯呢?挑剔懶音的言論聽得耳朵起繭,卻甚少講得出個所以然來。似乎,批評新一代多懶音包保義正詞嚴,新一代表面又似乎唯有接受。阿Dee說表演者應該戒懶音,值得商榷,香港諧星倒往往借鄉音懶音逗趣,黔驢技窮,從岑建勳故弄潮州腔(實際非潮籍)到周星馳《少林足球》一句「我係一個研究生」,「生」字發音奇怪,大家覺得有趣,遂爆紅。你也可以試試,念「生」時舌尖頂着上排門牙後方,可達致同樣效果。

數典忘祖

對於正讀,人性是,自己做得便要求別人都做得到,自己做不到便認為吹毛求疵。例如上述生字黐脷筋毛病,一般人不會犯,樂得引為笑柄;但聲母N與L之別,許多人搞不清,就得過且過了。重溫黃子華《棟篤笑》,他要故意強調「你」nei5的鼻腔,否則容易變成「里」lei5,聽得出他讀得辛苦,既力免懶音之譏,自難保持生動。阿Dee起初說懶音代表年代感地方感,其實有點道理,港式粵語的N聲母的確正在消失中。

什麼叫正規粵語呢?當然以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話為依歸吧,我們卻嘲笑它過度字正腔圓,不單發音,連措詞也分家。來自廣州的歌手張敬軒曾向筆者慨嘆:「香港人講『啱啱』、『頭先』,廣州人講『啱先』,我初來甫到講『啱先』,覺得我怪怪的。」

啱唔啱先?

港青心目中啱的只有一種,叫香港語。從ERROR潛意識露了餡,上溯2016年梁頌恆立法會宣誓狡辯帶鴨脷洲口音,香港語概念已經模模糊糊形成──同胞不遷就我們講普通話,固然是外來語;同胞遷就我們講半鹹半淡粵語,便揶揄是鄉下話。歷來選美揶揄北方佳麗鄉音無改,大多數根本普通話而已,想一想即明,何來鄉下話呢?數典忘祖到一個地步,認定連廣州粵語也不及香港的正宗。

孤芳自賞

這陷入弔詭兩難式,本土意識既夢想有套香港語(包括以部分懶音取代正音、以個人標準為標準等),卻對真正堪稱香港土語的圍頭話、蜑家話嗤之以鼻,向下藐視方言,向上藐視官方語言普通話,孤芳自賞,變獨家村。推而廣之,本土派問題恰恰如此,陣線愈縮愈窄,既抗拒內地新移民,又冷嘲新界原居民,那麼怎才算香港人?

9. ERROR談及電影配音。成員肥仔說:「支持懶音。」阿Dee說:「懶音代表年代感亦代表地方口音。」193說:「字正腔圓就不是我們。」事件發酵,阿Dee一天後留言:「專業表演者有責任戒懶音,我們一直在努力中。Sorry!」...人性是,自己做得便要求別人都做得到,自己做不到便認為吹毛求疵。...港青心目中啱的只有一種,叫香港語。從ERROR潛意識露了餡,上溯2016年梁頌恆立法會宣誓狡辯帶鴨脷洲口音,香港語概念已經模模糊糊形成──同胞不遷就我們講普通話,固然是外來語;同胞遷就我們講半鹹半淡粵語,便揶揄是鄉下話。歷來選美揶揄北方佳麗鄉音無改,大多數根本普通話而已,想一想即明,何來鄉下話呢?數典忘祖到一個地步,認定連廣州粵語也不及香港的正宗。這陷入弔詭兩難式,本土意識既夢想有套香港語(包括以部分懶音取代正音、以個人標準為標準等),卻對真正堪稱香港土語的圍頭話、蜑家話嗤之以鼻,向下藐視方言,向上藐視官方語言普通話,孤芳自賞,變獨家村。推而廣之,本土派問題恰恰如此,陣線愈縮愈窄,既抗拒內地新移民,又冷嘲新界原居民,那麼怎才算香港人?

魔術師講嘢一向沒懶音,如果發音不正便儘量改(改不到也沒辦法),但不會「以錯為傲」(即係傷巷中產心態,以「我啲中文唔係幾好」為榮)。至於余生所說笨土有青的傷巷話意識?一矢中的。講到「鄉下口音」,其實都有另一種韻味吖!好似呢位來自北京的歌手咁,我城方言都唱得幾好,配埋大小提琴湊美伴奏,真係 HiFi 式享受,夠資格成為魔術師手機 ringtone:

信報 2021年9月9日

余家強 後不變期

懶音快速測試

上篇談到粵語懶音,例牌有人嫌我持論過高、拋書包之類。

朋友,懶音與教育程度無關,許多老輩讀書不多卻咬字十分準確,乃關乎成長習慣,從前社會懶音少,所以你見往往由長者指出幼者毛病,世風日下之故也。

既然世風日下,有一派認為,語音應該隨着時代演變嘛,別太認真了。

我當然相信語音隨時代演變,問題在於沒標準。舉例:把一拳念成一「渠」,把佢念成heoi5(去字陽上聲)而非「距」,大部分人知道懶音,會嘲笑犯者;但國的gwok、角的gok和葛的got,便未必個個識分,唯寄望人家莫笑自己;至於藍的laam跟男的naam、李的lei跟你的nei,LM之別,學理上我知道,現實裏畢竟常常口快快講錯。

容易混淆

沒統一標準,你笑人,人笑你,還是乖乖依字典吧。哪本字典可靠就大哉問了,暫不討論。

我卻不贊成在中小學大搞粵音正讀──本來贊成的,但你見過現行中文課本嗎?滿紙拉丁字母的,因為普通話教學,老師甚至拿純漢語拼音排成文章來考學生,似英文堂多過中文堂。若再加上粵音正讀也用拉丁字母來標示,架床疊屋,學生不頭昏腦脹才怪。普通話與廣東話不同,聲調無入聲,上聲和去聲又不分陰陽,小孩子同步雙修,容易混淆,兩頭不到岸。

新一代粵語退步既受環境影響,我敢說,也與普通話主導有關。在成長階段接受「非母語」教學,有些學校要求小息都只准用普通話交談,偏偏普通話與粵語正如上述似是而非,學生搞亂了,亦可能形成錯讀。

懶音情況有幾嚴重呢?筆者近日發現一款巴士座位廣告【下圖】,玩猜成語,你猜得出嗎?猜不出請勿氣餒,恰恰反映你發音正確。

普遍現象

揭曉謎底。圖一:包羅萬有,圖二:一應俱全。原來,它看圖識字,漢堡包代表「包」、蘿蔔代表「羅」、萬字夾代表「萬」、游泳代表「有」,同理,一隻手指代表「一」、鷹代表「應」、車(讀作居)代表「俱」、傳真機代表「全」。

咦,游與有,陽平當作陽上;鷹與這裏的應,陰平當作陰去,都變調,就算了。車geoi與俱keoi明顯發音不同,乃不送氣與送氣之別。把車讀作居如此間接都諗得出,何不畫隻馬啊,讓人聯想駒,駒俱同音,豈非更貼切?

抑或,創作者自己根本分不清GK聲母?混亂不送氣與送氣,屬常見懶音毛病,很難不惹人懷疑。

如果,創作者真做了一個懶音謎語而不自知,受眾憑懶音估中而又不自知的話,可見情況有幾普遍。

10. 滿紙拉丁字母的,因為普通話教學,老師甚至拿純漢語拼音排成文章來考學生,似英文堂多過中文堂。若再加上粵音正讀也用拉丁字母來標示,架床疊屋

同感!魔術師上普通話班,都覺得奇怪,點解好似要識咗英文發音先學到普通話咁嘅?會唔會有啲本末倒置?

11. 游與有,陽平當作陽上;鷹與這裏的應,陰平當作陰去,都變調,就算了。車geoi與俱keoi明顯發音不同,乃不送氣與送氣之別。把車讀作居如此間接都諗得出,何不畫隻馬啊,讓人聯想駒,駒俱同音,豈非更貼切?抑或,創作者自己根本分不清GK聲母?混亂不送氣與送氣,屬常見懶音毛病,很難不惹人懷疑。如果,創作者真做了一個懶音謎語而不自知,受眾憑懶音估中而又不自知的話,可見情況有幾普遍。

哈哈,笑咗!!

***

伸延閱讀:

軟綿綿的世代

做個勇敢小黃人

維基百科:黃霑

維基百科:陳詠謙

37 則留言:

  1. 包羅萬有
    一應俱全?
    z

    回覆刪除
  2. 講香港cantopop,不可能撇除黃霑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香港流行音樂研究( 1949 - 1997 )》(無直接link下載,但只要Google search出港大link,click入去填email地址,個人下載link就會發往郵箱),即使成文於2003年,但我認為當中事實仍然適用。

    又,小弟會用老本行--台灣流行曲發展橫向和香港比較,而資料可與黃霑論文類比的,是今年湖南衛視《聲生不息:寶島季》的《引言篇》節目

    (下文部份觀點或會與魔兄頗大相左,閱前請留意。)

    //從前顧嘉煇用夜總會式大樂隊,氣勢昂揚

    正是此句令我想起黃霑論文。

    論文中講及香港近代流行曲發展,源頭其實是1949年大陸解放/淪陷後南逃香港的上海音樂人,當中包括很多菲律賓樂手,而他們於香港都做回老本行:於夜總會演奏音樂。而香港6-70年代流行音樂蓬勃的苗頭,就是源於現場演出盛行的氛圍。

    但我閱遍全文後,發現一件霑叔也無提及過的事:夜總會現場演出盛行的社會氛圍,並無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機制」--起碼直到現在,香港並無任何官方機構提供認可的流行音樂人才培訓,有的只是民間良莠不齊的音樂學校。反觀台灣,現代台式流行曲的元祖歌曲《橄欖樹》,作曲李泰祥本身畢業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後來成為本地交響樂團指揮和首席小提琴手--當然這得益於70年代初學院派積極打造「自己的流行曲」的連串蘊釀。台灣第一首流行曲經典就由本地培養的藝術音樂人參與創作,這和香港的起跑線已經大相逕庭了。

    (香港相同地位人物應數顧嘉煇,但他也只是夜總會琴師出身,後來才保送到美國波士頓伯克利音樂學院進修,而且也不是本地的學院)

    若論源自夜總會演奏曲風的流行曲,台灣也不是沒有,70年代的青山尤雅就是這個路線,但到大約80年代中《無言的結局》後,此路線就無以為繼,並湮沒在源自學院派的曲風之中--情況就如尼安德特人,被同時代的現代智人消滅一樣。

    (我在廿年前曾和一個當時未夠三十歲的台灣人聊馬英九,我說香港人會稱馬為「政壇青山」,但他的反應完全出乎我意料:
    「青山是誰?」
    而廿年後,青山尤雅仍然可在香港食老本....)

    香港人未必都喜歡源自70年代《橄欖樹》時期、成型於89年《夢醒時分》、90年代於滾石唱片治下修成正果的台灣contemporary流行曲,而周董00年代高峰後此十多年亦見退步;但相對台灣仍然是華語樂壇的中心,曾經也影響全球華人的香港的確斯人獨憔悴,也證明香港的產業路線是錯的。

    (寫咁耐先第一個point,暫時打住,之後再寫)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說新一代學識廣闊,樂器演奏成學校必修的課外活動,進一步懂樂理、作曲、編曲——其實何曾聽聞鄧麗君要識作曲的?而前賢往往靠自行摸索,於是創出獨特風格,辨識度高;新一代跟歌唱老師學,來來去去幾位,甚至據聞示範一句跟一句來錄,辨識度便低了。

      因為此段直接與第一個point相關,就立刻補充一下。

      課外活動怎可以與正規的學術培訓相比?基礎不夠,「自行摸索」就等於「瞎雞巴搞」。沒完整的人才培訓機制,自然「來來去去幾位」。香港搞藝術音樂最學院派的,和流行音樂最crossover就只限於「港樂」;沒有最高級的「陽春白雪」造詣,就打造不出最膾炙人口的「下里巴人」。

      當然更悲哀是,有人寫段咁嘢自以為可以幫香港樂壇「斷症」...

      刪除
    2. //魔兄頗大相左,閱前請留意

      其實我對流行曲發展認識不多,才疏學淺,多謝摩摩指正就真。

      //《引言篇》節目

      可能睇的時候有點眼訓,唔係好頂得住開頭嗰段文青式自 hi,一陣再睇。

      //官方機構提供認可的流行音樂人才培訓

      歌影視本地人才培訓課程,學院派的應該全歸演藝(眾大學的音樂系應該唔算吧)?不過音樂方面都唔覺有「流行曲」流派。

      //課外活動怎可以與正規的學術培訓相比?

      以投入的資金和時間來說,怪獸嘉獎要求港孩去到皇家音樂學院演奏級已不能定性為「課外活動」吧?

      刪除
    3. //可能睇的時候有點眼訓,唔係好頂得住開頭嗰段文青式自 hi,一陣再睇。

      你可以由5:28開始,比較重要的兩段是5:28至13:00和20:00至28:00。

      //學院派的應該全歸演藝(眾大學的音樂系應該唔算吧)?不過音樂方面都唔覺有「流行曲」流派。
      //怪獸嘉獎要求港孩去到皇家音樂學院演奏級已不能定性為「課外活動」吧?

      其實有否流行曲系並不重要,當初李泰祥致力普及台灣本地流行曲時也是古典音樂背景出身的。
      問題是正統音樂培訓一直和大衆流行音樂割裂。

      刪除
    4. //接着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興起,能夠模擬不同聲音,新奇好玩,以Raidas為代表,豐富明快;還有Beyond的band sound澎湃

      夾Band風氣於香港不能持續盛行就真的是問題。一個行業的成功一定要金字塔塔基夠寬夠廣,塔尖才能夠高;沒人夾band真正“玩”音樂,加埋又無學院派培訓機制,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兩條腿都跛晒,香港樂壇不青黃不接才是怪事。

      但...當年電子音樂的代表,達明一派應該比Raidas更有代表性吧?Raidas只有三張專輯,而且第一張只是EP、第三張已經有平庸化band sound褪色之像。又,我對《別人的歌》的故事非常不感冒,一個酒廊歌手,本身就應該以歌唱娛人娛己為己任,你唱得好壓得場已經有一定市場,唔好話而家龍婷可以靠busking未玩《中年好聲音》已經薄有人氣,就算當年梅艷芳姐妹已經以“伊蓮娜組合”一晚走幾場了。無自己歌就表演時都不忘傷春悲秋,你究竟是想盡力當一個歌手,還是只是想做歌“星”?

      //流行unplugged,清寡衰颯,尤其潮流興致敬(達泛濫地步),往往弄成沒神沒氣

      葉問曰:“不是南北拳術的問題,是你的問題”;李小龍曰:“中國功夫無神無氣?任何功夫打得唔好都無神無氣架啦!”

      刪除
    5. //但排除這些感情因素,公平地,從曲詞唱分析,都有跡可尋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曲詞唱好與不好可以是個人喜好,但市場不會騙人--這是我爲何要橫向用台灣流行曲的影響力做比較。《聲生不息:寶島季》的《引言篇》20:00至28:00就是講台灣樂壇早成華語樂壇中心,以前還有很多星馬歌手來香港發展,但現在大部分都完全忽略香港直接落地台灣了--孫燕姿、梁靜茹和林俊傑都從來無以香港為基地,尤其後兩者都識講流利廣東話...香港近年都勉强有個Gin Lee既,但相信無人會認爲佢同梁靜茹是同一個級別囉...

      而即使大陸市場已經比台灣大得多,水平亦如《引言篇》已超過台灣,但不能否認大陸成套玩法(例如曲風、包裝...)都是最初由台灣移植過去的,00年代在大陸轆得多就完全感受到《引言篇》講當時台灣歌對大陸流行文化的影響力。現在星馬歌手就算想將來入大陸,仍然會先以台灣做跳板,就是因爲台灣的體系太成熟了。即使台灣近年的確明顯退步,但除了這是全世界的現象外(英美樂壇的影響力亦不比以往),台灣亦仍然relatively保持華語樂壇的地位,香港就明顯“跑輸大市”。

      //懶音
      //新一代,學識容或更廣闊,起碼咬字就不如了
      //正確會被取笑,錯誤才是潮流

      從足夠長的timespan來說,語言其實沒有絕對“正確”,世界各地的的影視紀錄都對比出不同年代發音的變化,文字紀錄久遠得多,語法能追溯的歷史變化就更大了。我的看法是,只要不是刻意標奇立異,任何變化順其自然就好--其實"講話都故意含糊不清",同樣情況我記得90年代已有有青刻意這樣做,但語言畢竟是市場主導的,市場不接受的刻意異化自會迅速湮沒。

      其實,戰後教育的普及,加上互聯網令資訊爆炸,都減弱各語言的rigidity--以前識字率低,小群體内容易避免語言異化,但現在識字率100%,異化機會大得多,互聯網又加速異化傳播,而異化往往是向“增熵”方向走...況且,互聯網本身就是“增熵”的推手,以前寫封hardcopy信proofread幾十萬次,由email普及開始大家都唔介意spelling mistake和口語化了。

      //但在「演繹」方面,恰恰相反,新一代相當投入。怎「演繹」呢?就是押上自己的取向或顏色,過猶不及,例如林二汶,一派烈女、鬥士模樣。歌迷也有責任,聽歌啫,何必先問立場?一朝爆煲大失所望。

      因爲主業唔夠料,唯有gimmick搭夠。講完。

      //信報 2021年9月7日
      //ERROR談及電影配音

      就快兩年,社會環境又換了一圈,ERROR氣勢亦大不如前。正如上文所言,夾硬make的noise只是曇花一現,根本無需放在心上。

      //港青心目中啱的只有一種,叫香港語
      //什麼叫正規粵語呢?當然以廣東省(簡稱粵)省會廣州話為依歸吧

      上文講了語言的timespan,當然也有regional span--其實英語就算英美澳互相也大異其趣,你同絕大部分美國人話你講的不是正規英國英語佢真係同你拗都費L事--況且英國不同地方都有不同口音呢!亦正如上文所言,21年仲封緊關,23年都過左半年啦,阿Bob林盛斌都上去開粵語棟篤笑啦!差異自會互相影響,想孤芳自賞者就由得佢地自生自滅,或只能投靠流亡英國仍刻意以“香港語”為標榜的組織。

      //滿紙拉丁字母的,因為普通話教學,老師甚至拿純漢語拼音排成文章來考學生,似英文堂多過中文堂

      你可以用台灣一直用的注音符號,事實上香港七八十年代親台學校教國語都是用注音系統...不過,我都係用返拼音算了。

      //粵音正讀也用拉丁字母來標示,架床疊屋

      方塊字本身就完全不含發音信息,用符號標識發音是唯一辦法,一話就整個粵語的注音系統,一話就用返拉丁字母,唔係你想點教?齋靠口耳相傳?唔怕有偏差?講真,粵語在香港從來無用過規範化的發音系統,同一個字在不同人名不同街道的英文拼音都可以不同,但規範又話搞到學生"不頭昏腦脹才怪“,做成甘多懶音就與人無尤了。

      //謝謝摩連奴兄推薦。我多年前看過,黃霑博士將理論連繫到親身經歷,確是難得。美中不足就是沒有太多敘述、考證歷史事件

      不用客氣。但學術論文都應該有注釋的,只是不會用文學方式表達典故而已。

      刪除
    6. //正統音樂培訓一直和大衆流行音樂割裂

      因為怪獸嘉獎只係會覺得 classic 係貴族啲,拎枝結他去溝囡只係長毛飛所為 - 但其實結他、口琴「實用」過鋼琴、小提琴多多聲!

      //達明一派應該比Raidas更有代表性吧?
      //一個酒廊歌手,本身就應該以歌唱娛人娛己為己任,你唱得好壓得場已經有一定市場

      雖然話「歷史係勝利者所寫」,但中國文化有一樣「美德」,就係唔會將失敗者踩到盡。好似孔子「周遊列國」,到處搵工想做公墓園不果,最後改行教書教學生做公墓園,反而有些成績;所以做便稱為「萬世師表」,而無視佢根本無做過高管的CV便走去教人的問題。

      同理,從此便有很多傷春悲秋、懷才不遇(屈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精神寄託」。所以酒廊歌手也許是個失敗者,Raidas 沒有達明咁有代表性,這是事實(跟有青有事無事都幻想自己懷才不遇不同),但失敗者被人「記得」時(同期仲有 Fundamental、小島、風雲等),我都會「同情地」興奮一下(有如球員退役時被換出場,給他幾下聲掌聲,講幾句好說話咁)。

      待續,之後再回。

      刪除
    7. //所以酒廊歌手也許是個失敗者

      Some misunderstanding。我意思是,正正酒廊歌手本身不是失敗者,《別人的歌》的自傷就真是失敗者了,更侮辱了自己的專業和喜好(演藝體育,應該好少人會當打份工入行,點都有啲興趣的);李小龍曾講過“我寧願你話我是一個演員,多過話我是一個明星”,“無自己的歌就自傷”就有想做歌“星”多過歌手的意味。

      //同期仲有 Fundamental、小島、風雲等

      風雲應該算男團,不是樂隊...

      另外好多我地行外人以爲後來寂寂無聞的,其實絕稱不上失敗者--例如浮世繪的梁翹柏,相信記得樂隊的不多記得個人的更少,但其實近年擔任很多内地大型音樂節目的評審或音樂總監,最有名是參與共8季《我是歌手》和《歌手》;雷有曜不論樂隊(太極)本身和個人都不是同期最有名,但直至近年一直參與很多一綫歌星的演唱會和音。齋講最現實的揾錢,隨時穩定過好多經常曝光的三四綫明星仔...

      //香港的音樂學院... 唔好唔記得浸會,有流行曲㗎,不過算新就真。
      //另外, 周耀輝教授教詞教咗好多年呢...

      遲到好過無到吧,畢竟台灣五十年前學院派就參與流行曲創作。

      另外填詞比較容易跨界,例如現在華語第一的方文山,年少時喜歡爬文多於音樂,喜歡讀唐詩宋詞...

      //但對欣賞音樂/文化認識唔多唔少都有個基礎,亦因為咁,佢哋聽流行曲的要求同大眾追星的選擇又係有明顯分別

      有家人也是研習音樂,的確要求是明顯不同的。

      //至於口音/正統音,後生時我都曾經好執著,到而家聽到懶音的演繹,我都會選擇skip咗唔聽

      我漏左講的是,藝術創作玩隨意(例如唱歌用懶音)可以,但只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亂來得來有好效果--you can only break the rules after you know them well。周董肯定可以字正腔圓唱歌才可以玩懶腔玩的甘得心應手,只有美斯的技術先可以踢得甘隨意而帶到隊波贏波...欠功架的隨意,只是掩飾力有不逮的藉口。

      //講真每個年代都有佢哋自己的經典,叫佢哋聽七八十年代的音樂覺得好「經典」,好好聽好有氣勢,係絕對唔會發生的。聽咗幾十年耳熟能詳可以理解,但對佢哋嚟講,只係一首未聽過的作品,原裝又好、新電音版/中年好聲音版都好,佢哋只會覺得好老土,因為個詞同佢哋認知的完全不一樣,一睇就知唔同年代產物,好難有感覺的

      只同意一半。起碼貝多芬莫扎特梵高中國四大名著,都能跨越時代;就算近代一點,我求其舉例,《Fly Me to the Moon》和《Sukiyaki》都被歷代人cover過N次...

      我的理解是,即使有經典能跨越時代,他們在後世的受歡迎程度一定不如當初橫空出世時;但只要不大規模基因突變,人類的感情仍是共通的,總有一些作品能感染後世人,即使失去了時代感;近年悼念張國榮梅艷芳,都會有佢地死時都未出世的小粉絲出現。

      真正檢驗一件作品能否跨越世代,尤其在現代世代之爭下,就是等作品面世後80至100年,面世時最接受的一代和有代溝的後一代都死Q晒,作品還能否在當時留傳;而且還可以比較A世代和遲二三十年的B世代的兩代所謂經典,在未來人眼中作終極比較...當然這個極端的方法,大部分牽涉”世代之爭“的兩三代都睇唔到結果了,release一下標準可以作品面世後的40至60年,讓A和B世代在臨老時親眼見証當年”世代之爭“的結果。

      另外又去返”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經不經典要長時間考驗,但市場滲透率真的可以迅速客觀比較--21年姜B攞叱吒最受歡迎男歌手先來一偏黑人問號再全城譁然,但都講不出重點:撇除performanship,姜B在香港的市場滲透率和80年代譚詠麟張國榮、90年代的四大天王和00年代的Twins陳奕迅容祖兒是完全無得比。另一方面,周董在00年代的風頭,又真的是90年代沒有一個華語歌手比得上...

      我個人感受是,即使不懂樂理,就算當新歌甘聽,真係聽得出年代的--我試過在Joox刻意loop一啲台灣歌手的歌,好多未聽過的歌一播前奏就知道係80還是90年代...而有啲感概是,近來有蔓延到00年代之感...真係不認老都唔得了。

      PS 我絕對肯定呃9人的”經典“,是倪匡在80年代的科幻小説,當年被騙迷了幾年,高中後已覺得不外如是,現在我絕對可以用垃圾來形容(先不論藝術成分,但當中很多科學知識是錯得離譜)。都不用五十年,你睇而家不論年齡仲有幾多人睇佢啲書?如果唔係佢政治立場(但其實佢拆橋燒柴根本也是違法和不道德的,被追捕也是活該),瓜老襯時邊有甘多人”懷念“?

      刪除
    8. 又漏左一點(太多野想講):

      人於年輕時聽的歌感情最深刻,除了時代感的原因外,年輕時荷爾蒙分泌最旺盛感情最豐富、以及當時記憶資料庫仍有較多空間有關。年紀大了,感情不在强烈,同時記憶已被佔滿,要接受新事物包括新歌的空間當然就少了。

      所以我一直都On & Off不停揾新歌聽,以求盡量刺激自己的頭腦。

      刪除
    9. 摩連奴兄,您的論述很全面,直程可以投稿到報紙或網媒!

      刪除
    10. //你可以由5:28開始,比較重要的兩段是5:28至13:00和20:00至28:00。

      民歌:想當年我都聽過多年口水強!應該老媽子教我聽的。記得以前家中有個木結他,可能佢年輕時都係抱着結他在校園唱歌的人(不知道左歌是唱甚麼歌的呢?)

      //台灣樂壇早成華語樂壇中心,以前還有很多星馬歌手來香港發展,但現在大部分都完全忽略香港直接落地台灣了

      真係唔講都唔記得,90年代真係要「出道」必先去灣灣。我城歌手學普通話不是返大陸,而係學「國語」去灣灣發展。

      //互聯網又加速異化傳播,而異化往往是向“增熵”方向走...

      因為在網上傳播訊息,只要有人信就有 first mover advantage,先入為主,有如喪屍一樣傳播開去,要再糾正基本上是沒可能,即是 Irreversible process(熱力學第二定律)。

      //差異自會互相影響,想孤芳自賞者就由得佢地自生自滅,或只能投靠流亡英國仍刻意以“香港語”為標榜的

      同班寫中文去鬧奧太太的「DSE考生」一樣。

      //粵語在香港從來無用過規範化的發音系統

      我小時候睇字典,有拉丁字母拼音,真係會睇到「頭昏腦脹」(其實以拉丁字母 map 返舌齒運氣法門,當作簡化符號來睇,就唔會變成「學中文先要學英文」了)。

      //另外好多我地行外人以爲後來寂寂無聞的,其實絕稱不上失敗者--例如浮世繪的梁翹柏

      上文填《龍舌蘭》俾人話過於艱深的陳詠謙,之前係四人團 VEGA 之成員,宣稱以古典方法唱流行歌曲,帶給樂迷新體驗,不過一碟就死了(我有買CD)。

      //欠功架的隨意,只是掩飾力有不逮的藉口。

      「撒旦先生」

      //即使失去了時代感;近年悼念張國榮梅艷芳,都會有佢地死時都未出世的小粉絲出現。

      也就是說近代未有新經典出現(而且現在也找不到人有梅姐的聲底吧?),所以「懷緬過去常陶醉」都能吸到新粉絲。

      //你睇而家不論年齡仲有幾多人睇佢啲書?

      以前衛斯理小說在圖書館是紅到要 book 的,依家應該多到你睇唔哂。

      //年紀大了,感情不在强烈,同時記憶已被佔滿,要接受新事物包括新歌的空間當然就少了。

      同感。我都發覺自己有白頭髮,有啲似楊過(劉德華)XD

      刪除
    11. //(不知道左歌是唱甚麼歌的呢?)

      《歌唱祖國》🧡

      //90年代真係要「出道」必先去灣灣。我城歌手學普通話不是返大陸,而係學「國語」去灣灣發展。

      張學友都是經過《吻別》、劉華經過《忘情水》、林憶蓮經過《當愛已成往事》(Sandy其實唔只一隻國語歌係milestone)才成爲全球華人一綫歌星。

      //要再糾正基本上是沒可能,即是 Irreversible process(熱力學第二定律)。

      增熵和方便是等同的,而通常和刻意標奇立異不同,但求方便而(當時)文法發音不正確異化是揾不到出處的,是群衆約定俗成的結果。

      低熵的語言架構維護成本高,例如傳統日語有敬語,溝通的文法可以彰顯階級之別,新一代日本人都無甘講究了。

      //陳詠謙
      //不過一碟就死了

      甘佢都不算失敗,起碼而家仲有好多詞可以填。

      數返當年陳德彰作爲音樂人就絕對難言成功,Raidas三碟拆夥後出過一張單飛但無聲無息,之後就從樂壇消失了。

      //「撒旦先生」

      甘又唔好甘講,無佢悟空都儲唔到元氣彈打贏布歐呀!🤣

      有啲人係無乜硬實力,但係要靠佢啲親和力先成到事的。

      //也就是說近代未有新經典出現(而且現在也找不到人有梅姐的聲底吧?)

      雖然說聽得一樣就無時間聽第二樣,但真係有經典係可以超越時代,而且與新一代傑作是可以並存的。

      梅艷芳也不希望下一個巨星只是她的替身,正如當年她也不想做徐小鳳第二一樣。

      //經典歌曲可以流行到幾十年,就係通過咗「新生代感到厭煩」的測試,正所謂歷久常新也。依家有幾多新生代歌手的流行曲可以維持到三幾年仲有人聽緊嘅呢?

      如果真的要用我個rigid標準,真的是要等作品出世同代的人死晒、或起碼老到完全無市場影響力,才能定案其經典成色是否莫扎特貝多芬級數。

      當然head to head PK的話,80年代作品的確20年代都仲有人聽緊,10年代能流傳到20年代已經少得多,甘起碼80年代一定贏10年代了。


      刪除
    12. 余某評論到喉不到肺,為了政治偏好勉強為某些人護航,妖聲怪氣,九唔搭八,相比其別扭與尷尬,真正值得讀的是魔連奴兄的論述,全面深入而到地,兼且正氣!

      從來只有尊重事實才是王道。

      刪除
    13. //當然head to head PK的話,80年代作品的確20年代都仲有人聽緊,10年代能流傳到20年代已經少得多,甘起碼80年代一定贏10年代了。

      我想說那個10年代就是智能手機出世之後,好大程度真係市場個性化碎片化,接收模式完全不一樣的關係。

      10前後傳唱度廣的,香港可能少(都唔係呀,好老土地TBB的電視主題曲,包括呀菊姐《講不出聲》、吳弱稀《越難越愛》果D都好多人起碼聽過同識唱,前者周董開香港演唱會都揀來唱的呀,呀,仲有個唔知算唔算「寂寂無名」的JC,《說散就散》都多人cover㗎),內地都有薛之謙《醜八怪》(是但一隻youtube版本係億億聲的點擊),英美那邊Adele的作品也是傳唱甚廣的... 咁當然,80年代Rick Astley而家變咗Rick Roll,攪到連我D o靚仔都識,活到超越數碼世代確係異數... :P

      //林憶蓮經過《當愛已成往事》(Sandy其實唔只一隻國語歌係milestone)才成爲全球華人一綫歌星。

      Sandy應該係《至少還有你》強過《當愛已成往事》呢。當然作為死忠蓮教徒,我呢世都走唔出《野花》同《夢了瘋了倦了》的cantop pop高峰,佢D台灣作品我基本上不會大愛,但都好慶幸呢D作品令佢更多華人認識。

      那個台灣走一轉變一線的模式,應該同電影發行一樣,俾你香港紅哂就是五六百萬人,過一過海市場大幾倍,國語化再傳回內地和星馬泰又是翻很多翻。同埋90年代其實經濟全球大好,D人捨得俾錢娛樂過而家好多下 (in terms of percentage of disposable income),當然攻海外賺多D才是黃道。

      //你睇而家不論年齡仲有幾多人睇佢啲書?

      扯遠少少,我家的小孩,要學校迫睇查大俠、交功課,先會好辛苦地應酬式去睇,衛斯理佢哋係完全冇概念的。同理,佢哋其實唔識/唔熟張國榮同梅艷芳(or even 發哥),淨係一齊睇過套戲,睇完都唔會好明佢哋以前點紅法,因為呢刻冇程度接近的人物作比較。

      BTW,家中年輕人其實好怕我睇聲生不息/中年好聲音/其他大陸音樂tribute式音樂綜藝,以佢哋把尺度落去,老土程度唔好得過流行經典五十年幾多,有得揀佢哋都係自己返入房聽返林家謙洪嘉豪同Sam Smith算數。為免自己音樂taste老得快,我都係不斷joox新嘢,但對上一批令我覺得聽得過的,只有陳蕾同serrini博士,佢哋都唔只唱咗10年了。

      刪除
    14. 真.A的説法,有點模糊了焦點。我先講下思考方法:

      個例只對牽涉”有或無“的命題有證僞作用,而且是絕對作用,但對”多數還是少數“命題全無關係--例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我只要找到一對虐兒父母這句話就破功了;若改成”天下多數父母都無不是“,那就是統計學的問題,100萬對父母有999999對無不是,都仍有1對”不是父母“,但個別反例是不能對命題證僞的。

      //10前後傳唱度廣的,香港可能少(都唔係呀,好老土地TBB的電視主題曲,包括呀菊姐《講不出聲》、吳弱稀《越難越愛》果D都好多人起碼聽過同識唱,前者周董開香港演唱會都揀來唱的呀,呀,仲有個唔知算唔算「寂寂無名」的JC,《說散就散》都多人cover㗎)

      - 我講的head to head PK,是比較兩個年代孰多孰少,是統計學、或潮語”大數據“的問題,個例不能證僞,請參考上文。
      - 或者我講得不清楚,前文context已經一直是講”香港“;台灣的流行樂壇成熟於90年代滾石時期,10年代作品的傳唱度真的遠超80年代...至於内地,80年代應該還沒啥”本地流行文化“咧?

      //國語化再傳回內地和星馬泰又是翻很多翻

      當年國語化與内地關係不大--内地市場在90年代仍是nothing。況且,當年用粵語歌已可紅遍同是粵語區兼内地消費力最高(庸中佼佼?)的廣東省。

      //佢哋其實唔識/唔熟張國榮同梅艷芳(or even 發哥)

      和”不同年代head to head PK"相反,我一早講"經典能否跨越時代",只要後世真係有人接受(簡單如悼念張國榮梅艷芳現場有佢地死時仍未出世的小粉絲)就可以證實,你家小孩不熟悉/無興趣是不能作為反證例子的;況且我亦講過“即使有經典能跨越時代,他們在後世的受歡迎程度一定不如當初橫空出世”--因爲即使人類感情有共通之處,但時代感亦絕對是鴻溝。順帶一提,莫扎特貝多芬在他們橫空出世時絕對是當年的“流行音樂”而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作品”,商業化程度很高,會為市場修改樂譜,也會收天價出場費;而即使他們能以經典方式流傳到現在,你總不會期望他們在現代可以“瘋魔萬千少女, 提高青年人內涵,刺激電影市道”吧?

      //BTW,家中年輕人其實好怕我睇聲生不息/中年好聲音/其他大陸音樂tribute式音樂綜藝,以佢哋把尺度落去,老土程度唔好得過流行經典五十年幾多

      你這個差不多是tautologic--聲生不息/中年好聲音/其他大陸音樂tribute式音樂綜藝都是以唱舊歌為主,從本質來説,和流行經典五十年並無分別。

      //為免自己音樂taste老得快,我都係不斷joox新嘢

      即使爲刺激頭腦,"不停joox新嘢“只需要在你的taste中找到新事物,例如你可能揾到岩聽的新晉歌手的adult contempory,但teen pop就無謂強求。因爲你接不接受都好,你的taste只會隨你的年齡經歷心態變化,你是不能強求你的taste會逆齡--就算你聽返自己年代的teen pop,都只能”懷緬過去常陶醉“而已,唔通聽返《再見Puppy Love》仲會有現在式的感同身受咩。

      其實不止聽歌,人的味覺也會隨年齡變化,年幼時喜歡簡單的味道例如單一的甜味,年齡越大越有可能欣賞到多層次的酸辣苦味道,例如齋啡、黑朱古力。

      //真正值得讀的是魔連奴兄的論述,全面深入而到地,兼且正氣!
      //從來只有尊重事實才是王道。

      謝謝。尊重事實我是大方承認的,但正氣就不敢當了,我只是指出歷史的慣性、和行爲取捨後的得失而已。例如教中文發音,一話就是用拼音符號但搞到學生頭昏腦脹,一話就用返口耳相傳學生較輕鬆但發音不規範...絕無”得了便宜又賣乖“之法。

      刪除
    15. 尊重事實自然顯得正氣,故意扭曲或漠視事實的人往往是因為偏見或私利。

      其實國際音標早於超過半個世紀以前已經發展,是為了讓全世界人容易學習任何語言的發音,拼音大概也是因應而生,方便統一標明文字讀音,算是相對簡單易明實用的方法,總比注音符號或反切優勝。

      刪除
    16. //《講不出聲》

      《講不出聲》的 intro 都係大樂隊 feel 呢!

      //我家的小孩,要學校迫睇查大俠

      睇查大俠係打好中文根基的上佳法門,唔睇走寶了。

      //佢哋其實唔識/唔熟張國榮同梅艷芳(or even 發哥),淨係一齊睇過套戲,睇完都唔會好明佢哋以前點紅法,因為呢刻冇程度接近的人物作比較。

      依家啲藝人無以前咁「紅」,呢個就係 head to head PK, 新世代輸俾舊時代的證明。

      //head to head PK,是比較兩個年代孰多孰少,是統計學
      //我一早講"經典能否跨越時代",只要後世真係有人接受(簡單如悼念張國榮梅艷芳現場有佢地死時仍未出世的小粉絲)就可以證實,你家小孩不熟悉/無興趣是不能作為反證例子的
      //有得揀佢哋都係自己返入房聽返林家謙洪嘉豪同Sam Smith算數

      同情地理解,前同事A舉「她家的小孩」為例子,係將「她家的小孩」stereotype 為「general 的有青」例子。不過,以前同事A的家境和所提供的教育,「她家的小孩」是否可代表「general 的有青」是個問號。
      而「經典能傳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其必要條年就係「起碼能傳頌三幾年」,但現代歌曲跟舊歌比較,真係無乜邊幾首可以有三幾年的生命力。雖然可以話經典舊曲有 survivorship bias,但新歌豈非連 survivor 都無?Head to head PK 講歌曲旋律、詞藻華麗、歌手聲色藝,如果今天都無後輩跑出,「general 的有青」以老土、無心機聽、世代之爭去否定,那就是夏蟲不可語冰而已。

      //人的味覺也會隨年齡變化,年幼時喜歡簡單的味道例如單一的甜味,年齡越大越有可能欣賞到多層次的酸辣苦味道,例如齋啡、黑朱古力。

      其中一個例子係苦瓜(涼瓜),小孩一定唔鍾意食,但中佬卻十分受落。

      //教中文發音,一話就是用拼音符號但搞到學生頭昏腦脹,一話就用返口耳相傳學生較輕鬆但發音不規範...絕無”得了便宜又賣乖“之法。
      //拼音大概也是因應而生,方便統一標明文字讀音,算是相對簡單易明實用的方法,總比注音符號或反切優勝。

      應該是「拼音符號」教不得其法,用返相近的英文宇母去模擬發音,遂變成要學中文先要學英文之笑話(調轉來想就是通勝學英文,用返中文去做音標)。

      刪除
    17. 圓場:雖然以上quote過各位所說,但其實純粹參一腳搭吓嘴,絕無事實論證之意,舉例都係有感而發,冇以小代大意思的,你當我城市論壇行過加兩句果種就得㗎喇。

      刪除
    18. 無問題,我成日都係以自己為例子㗎喇!

      刪除
    19. //我家的小孩,要學校迫睇查大俠
      //睇查大俠係打好中文根基的上佳法門,唔睇走寶了。

      我估查大俠作品最終會演變成四大名著級別的東西,讀者人數永遠返唔到八九十年代時(正如現在也不會如明清甘“圍爐”聽《水滸》説書),但有“經典類”的市場,也會像《三國演義》般不停以其他形式(例如游戲、影視)出現。

      刪除
    20. 關於發音“標奇立異”的異化,我想起小時候一個例子,不知同代的諸位有無印象:

      80年代中前期,香港兩個電台DJ經常將時間講成“時奸”,父母聽到就一定話佢地想“標奇立異”...但以當年電台滲透率之高,市面竟然無反應,而我肯定80年代中後期,班DJ已經無癮改返晒讀音了--因爲小弟已經升中學,會主動黐收音機,但反而無小學時對”時奸“的印象。

      這或者證明個別群體的刻意異化,群衆不接受自會湮滅。

      刪除
    21. //也會像《三國演義》般不停以其他形式(例如游戲、影視)出現。

      的確如此。

      //這或者證明個別群體的刻意異化,群衆不接受自會湮滅。

      記得傷台有一段時期係以「醒晨」來代替「早晨」呢!

      刪除
    22. // 80年代中前期,香港兩個電台DJ經常將時間講成“時奸”

      1982年永聲唱片公司的《香港青年創作專輯》大碟內有首當年「全港學界歌詞創作大賽」中學組冠軍作品《時間,時間》(讀:時奸,時諫),正是反映當時現象之作。

      這篇文章說是一九八一年廣播處長下令香港電台職員要用某些讀音,同一網站還有其他有關文章。王亭之在二千年代中期曾「挑戰」何文匯及其「正音」,但至今電台仍讀「郭張」(擴張)、「horn物」(刊物)、等等。

      刪除
    23. //時奸

      我淨係覺得「時姦」好難聽。

      //但至今電台仍讀「郭張」(擴張)、「horn物」(刊物)、等等。

      我等讀鄉大(現稱暴大)出身的,最常用的 reference 都係黃錫凌的《粵音韻彙》

      刪除
    24. 非常多謝C君的資料,證明我啲RAM無問題,四十年前的記憶仍然清晰,唔會回憶錯亂到“在Marvel電影見到DC的人物”的程度也。

      我姑且斷估無辛苦,講下我瞎猜“時奸”一説之由來。

      首先,也是最重要一點:“時間”根本是外來語,是來自日本的“和製漢語”

      古代中文根本無”時間“一詞。日本明治維新(1870年代開始)後,大量吸收西方概念,而因爲當時日本的知識分子都精通文言漢語(其實朝鮮越南琉球都係,當時文言漢語是”儒家文化圈的拉丁語“,也是各國政府的行文語言),翻譯西方詞匯遂用到漢字製造大量新詞(例如”物理“、”化學“)或古詞新解(例如”經濟“、”社會“),之後此等”和製漢詞“大量倒灌回中國,其中翻譯"time"的”時間“即為其中之一。

      既然”時間“為明治維新後的新詞,加上詞匯於日本普及、倒灌回中國、再到中國普及合計的時間差,起碼要到20世紀初才在中國大量使用(與C君”這篇文章“引述”林先生的「七十年前」,即是 1912 年左右;「五十年前」,即 1932 年“不謀而合);我瞎猜,當初引入中國時,粵人或者讀”時奸“(gaan1)一段短時間,畢竟直到現在,”間“字讀gaan1的場景仍佔多數;但之後大家覺得拗口,就慢慢約定俗成變為”時諫“(gaan3)了。至於”然後,劉氏引經據典,指「時間」一詞,雖有出處“則全爲扯談--一個來自日本的外來語,你同我講中國的出處???既然根本無經典可引,就約定俗成大家怎麽讀覺得舒服即可。

      當然,80年代如果話”時間“根本係”和製漢詞“,不被學者們批鬥死才怪...

      PS RAM只負責短期數據儲存,只能比喻為短期記憶,十五年前的事點都不能話短期,用harddisk比喻先適合。
      PPS 不過,一個人到現在仍不事生產食緊三十年前兄長意外身亡的老本(是真老本,因爲除了名氣,作爲家屬仲得到一大筆金錢賠償),即是其人從來未reset過,記憶都放在RAM中就理所當然了。

      刪除
    25. //古代中文根本無”時間“一詞...既然”時間“為明治維新後的新詞,加上詞匯於日本普及、倒灌回中國
      找到元曲《陶母剪髮待賓》中有一句:「虽则时间受窘,久后必然发迹。」,作者秦簡夫,元朝大都人,生卒不詳,即1260-1370年人士。這裡「時間」的意思是「一時之間」,至於有沒有「時間」的抽象概念則不可考。

      //RAM只負責短期數據儲存,只能比喻為短期記憶

      RAM 係一熄機就無咗。如果人死等於熄機,但熄機後 Harddisk 資料仍可存在,那麼 Harddisk 豈非變成鬼魂?

      //一個人到現在仍不事生產食緊三十年前兄長意外身亡的老本

      據網上反應,「妄民」竟然撐「藍C廢老」肥媽,認真意想不到(就算有錄音證據,妄民立場行先都可以視而不見)。

      刪除
    26. //至於有沒有「時間」的抽象概念則不可考

      真的是借了元曲中的一詞也不出奇,因爲和製漢語也包括古詞新解,例如“經濟”就來自“經世濟民”。

      最重要是,推廣“時gaan1"的劉氏,引用那麽多經典竟然沒有此首元曲...

      //(就算有錄音證據,妄民立場行先都可以視而不見)

      ”立場“一大因素來自對”革命成功“後的憧憬,這可以完全天馬行空,但一時未實現,唯有map去一啲現存的東西,例如黃店、妖視、十二妖等等...但現實不似憧憬不可以任你幻想,所以唔好食態度差性價比低的黃店都係甘執、妖視聲勢不似預期、十二妖屢次出醜後亦大不如前。細佬亦一樣,近年三子工作最少係佢,搞是非的傳聞就似層層(甚至可以追溯到劉志遠時期),炒車程度又太高兜無可兜,妄民唯有含淚撐肥媽(也不排除反黃力量於網上亦已成型,與19年不可同日而語)。

      幻想中的”屎味朱古力“可以任你吹到幾好食都有人信,但真係擺件屎味野係面前,始終”身體最誠實“。

      刪除
    27. // 非常多謝C君的資料

      摩連奴兄不用客氣啊。再次感謝您和魔術師兄常常分享真知灼見。


      // 首先,也是最重要一點:“時間”根本是外來語,是來自日本的“和製漢語”!

      很有可能。昨天看了一些網上資料,以前廣州話用「時候」,估計到1900年左右才開始用「時間」一詞。


      // 我瞎猜,當初引入中國時,粵人或者讀”時奸“(gaan1)一段短時間,畢竟直到現在,”間“字讀gaan1的場景仍佔多數;但之後大家覺得拗口,就慢慢約定俗成變為”時諫“(gaan3)了。

      言之成理,八十年代「正音運動」卻反其道而行。幾十年間傳媒讀「郭張」(擴張)、「horn物」(刊物)、「全奇」(傳奇)、「磅晚」(傍晚)、「眾緩」(綜緩)、「九正」(糾正)、「明王星」(冥王星)等等,不知有幾多人的讀音受影響?!市面上很多人跟傳媒讀「正音」嗎?

      有些「正音」太離譜,傳媒也不用,例如:「生侶」(僧侶)、「收查」(搜查)等等。


      // 我等讀鄉大(現稱暴大)出身的,最常用的 reference 都係黃錫凌的《粵音韻彙》。

      「正音運動」也引用《粵音韻彙》。記得林佐瀚先生主持《每日一字》電視節目時也常引用「黃錫凌先生嘅《粵音韻彙》」和「李氏中文字典」。

      刪除
    28. //唔好食態度差性價比低的黃店都係甘執、妖視聲勢不似預期、十二妖屢次出醜後亦大不如前。

      其實有啲似100毛,又係圈完錢之後「無以為繼」。最近畸寶新聞小花跳「散水舞」事件,最估唔到係 NOW 新聞竟然馬上開腔出通告話嚴格禁止新聞錄影廠有「非工作相關行為」(大意),其保守程度真係唔似同一個阿媽生的妖視(唔通真係《媽媽有咗第二個》》?)。

      //唔好食態度差性價比低的黃店都係甘執、妖視聲勢不似預期、十二妖屢次出醜後亦大不如前。
      //「生侶」(僧侶)、「收查」(搜查)

      其實呢類讀法難以令人接受係因為聲調問題,明明是輕聲卻轉為用力,喧賓奪主。

      刪除
  3. // 各位網友可以先玩吓以下「看圖猜成語」(估中無獎)

    大腦閉塞,完全無頭緒!:D


    // 有個說法:五代北宋詞有佳句無佳篇,南宋詞有佳篇無佳句

    個人覺得林夕一些作品有句無篇,反而黃偉文可以講個故事出來。


    // 但填詞功力,言簡意賅,文句工整就遠遠不及是事實

    研究廣東歌歷史及歌詞的黃志華先生曾指出,現在流行歌音符繁密、旋律細碎,所以歌詞字數比七、八十年代的歌大為增加。


    // 講到「晦暗不明」,以前我城流行曲以「跳舞」代表「扑嘢」......都係魔術師由少年變成人才知道的意思。

    我今日才知! :o :D


    // 正確會被取笑,錯誤才是潮流,習非成是,呢啲本來係小學雞讀書不成的學生欺凌叻同學的手段
    // 成員肥仔說:「支持懶音。」阿Dee說:「懶音代表年代感亦代表地方口音。」193說:「字正腔圓就不是我們。」

    鴨脷洲口音? :D 這些「性格」,不敢恭維。或者這是佛家所說一個地方的共業。


    // 講香港cantopop,不可能撇除黃霑的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 香港流行音樂研究( 1949 - 1997 )》

    謝謝摩連奴兄推薦。我多年前看過,黃霑博士將理論連繫到親身經歷,確是難得。美中不足就是沒有太多敘述、考證歷史事件。這些考證由著作等身的黃志華做了不少,成果收入《原創先鋒——粵曲人的流行曲調創作》等書。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大腦閉塞

      咁易都諗唔到??

      //個人覺得林夕一些作品有句無篇

      林夕早期的作品好得多,依家唔知是否江郎才盡。

      //黃志華

      謝謝提供!

      刪除
    2. // 咁易都諗唔到??

      可能太疲倦,腦不懂轉彎。第一題看到萬字夾,以為是「夾」字。第二題將傳真機認錯為打印機! :D


      // 林夕早期的作品好得多,依家唔知是否江郎才盡。

      贊成。太多詞要填,未免用行貨交差。反正已成名,年尾又常坐定粒六拿最佳填詞獎。

      刪除
    3. //反正已成名,年尾又常坐定粒六拿最佳填詞獎。

      無人有能力挑戰佢,就變成無哂 motivation 咯。

      刪除
  4. 好熱鬧,又來參一腳。

    香港的音樂學院... 唔好唔記得浸會,有流行曲㗎,不過算新就真。

    另外, 周耀輝教授教詞教咗好多年呢...

    //因為怪獸嘉獎只係會覺得 classic 係貴族啲,拎枝結他去溝囡只係長毛飛所為 - 但其實結他、口琴「實用」過鋼琴、小提琴多多聲!

    其他家長我無得代表,但我家三位少爺三種樂器都係8級水平的,每位都學咗8-10年,唔係演奏家都唔係玩玩吓的。當初被佢哋學,絕對唔係因為想佢哋貴族,重點是很少「課外活動」可以「平平地」每周學一小時,然後迫到佢哋每日另花一小時以上去練。(由300蚊個鐘學到800蚊個鐘,平過去做健身找personal trainer/學做蛋糕皮具永生花啦)那個考級完全是俾個目標佢哋有個理由要練,同埋起碼一日打少個鐘頭機,對平民家長嚟講已經係最大得著喇,買1得7+喎,實用度幾高!

    雖然對升學係完全冇幫助,但對欣賞音樂/文化認識唔多唔少都有個基礎,亦因為咁,佢哋聽流行曲的要求同大眾追星的選擇又係有明顯分別。

    講真每個年代都有佢哋自己的經典,叫佢哋聽七八十年代的音樂覺得好「經典」,好好聽好有氣勢,係絕對唔會發生的。聽咗幾十年耳熟能詳可以理解,但對佢哋嚟講,只係一首未聽過的作品,原裝又好、新電音版/中年好聲音版都好,佢哋只會覺得好老土,因為個詞同佢哋認知的完全不一樣,一睇就知唔同年代產物,好難有感覺的。

    至於口音/正統音,後生時我都曾經好執著,到而家聽到懶音的演繹,我都會選擇skip咗唔聽。但到呢刻,我好同意摩兄所列的觀點。時間同大眾接受度決定一切,佢本身冇價值,唔做任何嘢都冇機會留下來傳落去。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他家長我無得代表
      //唔係因為想佢哋貴族,重點是很少「課外活動」可以「平平地」每周學一小時

      我係以舊舊公司班中慘家長心態來講。對在木屋公屋長大的我,幾百蚊一個鍾的學費已不是「一般」的課外活動喇。

      //佢哋只會覺得好老土,因為個詞同佢哋認知的完全不一樣,一睇就知唔同年代產物,好難有感覺的。

      經典歌曲可以流行到幾十年,就係通過咗「新生代感到厭煩」的測試,正所謂歷久常新也。依家有幾多新生代歌手的流行曲可以維持到三幾年仲有人聽緊嘅呢?

      //時間同大眾接受度決定一切,佢本身冇價值,唔做任何嘢都冇機會留下來傳落去。

      咁就唔該呢班偽人唔好花時間「創造潮流」,做埋啲無 value 嘅嘢喇。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