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由跟大貓抬槓到消費降級

兩年前小貓搵林嘉欣夥拍山潺,話「養小朋友」已經由400萬升至600萬(見《瞬間睇廣告(十三)》):

最近大貓更加語不驚人死不休,話退休要有2,000才能夠過「你想的退休生活」,惹起一眾妄民及財博熱議:

信報 2024年9月23日

香港財經

滙豐調查:香港中產需擁2000萬資產 才有理想退休生活

滙豐卓越理財2024年新中產報告顯示,香港中產人士平均需擁有超過2000萬元的資產組合,才能實現他們認為理想的退休生活。

調查要求受訪者就退休生活所需的開支、財務目標和預期擁有資產及投資作出估算,最終得出2000萬元資產組合平均值。所選組合中可能包括一個已供滿按揭自住物業、一筆應付突發醫療開支額外儲備,以及足夠的儲蓄和投資,以維持每月平均27000元被動收入。一些受訪者表示,希望其理想投資組合能夠包括額外一個提供持續租金收入的物業。

滙豐卓越理財新中產報告,是旨在探討香港富裕階層的財務需求和目標的年度調查。今年8月15至27日,共對1057名24歲以上,擁有至少100萬元流動資產的人士進行線上線下調查。這項年度調查旨在探討香港中產的財務需求和目標。受訪者指他們平均在45歲時開始認真計劃退休,目標在60歲時能展開人生新階段。

滙豐香港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投資及財富管理部主管安博哲(Sami Abouzahr)指,簡單未雨綢繆積穀防饑已經不夠了。他們需要規劃一個長遠及健康的退休生活,為將來一旦預上不測準備安全網,並確保身邊所愛,不論是下一代或長者的福祉都得到保障。透過更先進的數碼和混合財務規劃工具,以及更廣泛和全面解決方案,將能夠讓客戶更輕鬆掌控自己的未來。

滙豐香港區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客戶、國際及市場策劃主管許長虹則說,隨着社會對醫療保障需求上升,該行亦積極協助客戶做好財務準備,並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網絡照顧各種醫療需求。今次調查亦揭示,中產家庭在退休後仍要應付龐大開支,突顯應該要及早開始退休計劃,以增取複式效應帶來的好處。

1. 滙豐卓越理財2024年新中產報告顯示...所選組合中可能包括一個已供滿按揭自住物業、一筆應付突發醫療開支額外儲備,以及足夠的儲蓄和投資,以維持每月平均27000元被動收入。一些受訪者表示,希望其理想投資組合能夠包括額外一個提供持續租金收入的物業。

每月平均27000元的被動收入,即係每年$324,000,當佢齊頭33萬。假設呢位「新中慘」60歲退休,投資去到平均壽命85歲,每年回報足以抵銷無賺蝕,購買力不變的話,就需要 33萬x25年,即係825萬,再加返百幾萬醫療費用,流動資金1,000萬就差唔多。如果理想的退休保障要2,000萬,即係話一層「理想的退休居所」都要1,000萬。

以上係假設投資回報等於每年通脹。如果投資有道,每年回報超過通脹,流動資金可以唔使1,000萬便可以達成每年被動收入33萬的目標;反之如果唔識投資的話就要留返多啲本金。同埋都要考慮人老咗腦筋唔靈活,可能要分部分資金落去年金呢類低風險低回報的投資,咁又要多啲流動資金做本金。同理,如果只係食息唔傷本,咁個本金又要多啲。

例如實際回報率(=名義回報率 - 通脹)3%,每年食息33萬(日後隨通脹增加),本金就需要1,100萬(=33/0.03),再加啲 buffer可能就要1,300萬左右流動資金。

至於層樓,由於退咗休無收入無得加按,照計可以玩嘅財技就係「逆按揭」幫補返些少。如果唔做任何財技的話,自住物業樓價幾多其實唔太重要。市區樓貴但納米,住得唔夠舒適;退咗休唔去 we we wet wet 住還啲住大啲舒服啲才是「理想生活」。

所以大貓的「2000萬理想退休生活」如果計埋層供滿咗嘅樓實在「不太雜地」,但魔術師認為唔需要計層樓(因為內文無講要靠層樓做財技,故此市值唔重要,只要啱住就得),同埋流動資金唔使咁多。

另外傷民真係有鋪收租癮。當「新中慘」有層收租樓(乜 sir 話要「一生工宅」添),基本上做收租仔就係幫層樓(even 供滿咗都仲有管理費、裝份、大維修等事情要管)同埋租客(換盞燈貼都要搵業主)打工,needless to say 要搵租客,其實收入都唔係「好被動」㗎咋!

2. 受訪者指他們平均在45歲時開始認真計劃退休,目標在60歲時能展開人生新階段。...滙豐香港財富管理及個人銀行投資及財富管理部主管安博哲(Sami Abouzahr)指,簡單未雨綢繆積穀防饑已經不夠了。他們需要規劃一個長遠及健康的退休生活,為將來一旦預上不測準備安全網,並確保身邊所愛,不論是下一代或長者的福祉都得到保障。

如果45歲開始做退休計劃,60歲退休,只得15年真係唔太夠。而且依家啲人傾向遲婚,上一代壽命又長咗,40幾歲仲上有高堂(四大長老仲未仙遊)下有化骨龍真係唔出奇,正所謂「月入8萬生活慘淡」(見下文),45歲都一樣儲唔到錢,人到中年才開始退休計劃未免太遲,魔術師計落都係寧願儲少啲都要早開始才上算。

但如果講到退咗休仲要「確保身邊所愛,不論是下一代或長者的福祉都得到保障」又好似太過 - 當「新中慘」都60歲退休,照計佢哋父母都唔會係老不死;至於下一代?生兒育女真係要考牌,「只要」唔好整件啃老有青出嚟同自己攬炒,咁退休生活就易過得多。

信報 2024年9月18日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月入8萬 生活慘淡?

繼fb和IG後,現時年輕人最喜愛的社交平台是Threads。Threads近期最受熱議的話題之一,關乎「每月收入8萬元」。一方面,本港打工仔最新月入中位數為2.11萬元,「月入8萬」相當於中位數接近4倍,對初出茅廬青年看似可望不可及,惹來無限憧憬。但另方面,有些已經成家立室的「脆友」(Threads用戶)慨嘆,「月入8萬」其實也捉襟見肘,經常要捱兩餸飯和杯麵,生活甚為慘淡。畢竟所謂「中產」的評價標準,除了計算月薪,更重要是看「資產」以及每月「剩錢」多少。

青年羨慕 中產訴苦

「月入8萬」引爆熱議原屬意外,事緣最初有一個移居英國的「脆友」抱怨搵工不易,只能從事時薪14英鎊的貨倉工作,「有時忍不住想,如果我仍在香港,月入已過8萬(港元)」。

值得留意,Threads作為去年7月才啟用的新興社交平台,其演算法暫時仍很難捉摸,經常有些看來平平無奇的帖文突然「爆reach」(接觸到大量並無追蹤關係的用戶),上述「移英港人抱怨帖」就是其中一例。隨着「爆reach」,該帖亦衍生出至少四波討論熱潮。第一波緣於不少人好奇這位主角原本在香港從事什麼工作,能有8萬元月薪,後來大家發現他是教師,部分人驚訝「原來教書『咁高人工』」,亦有人激辯「教師值唔值得『咁高薪』」。

第二波討論熱潮來自一批十幾廿歲的「脆友」,仍在讀書或者剛出茅廬,「月入8萬」對於他們可望不可及,於是紛紛探討「要讀什麼科」、「投身哪些行業」,才可在不久將來達到這種身價。同時,每月收入8萬元相當於每年96萬元,接近「年薪百萬」門檻,難怪這個收入水平格外引起年輕人遐想。

第三波熱潮則由年齡相對大(30歲以上在Threads已算「中年」)的「脆友」掀起,他們普遍聲稱已獲得「月入8萬」以上,遂以「過來人」姿態向年輕人分享自己的事業軌跡及「上位」心得。這一波又衍生出兩條支線,一條是「炫富」,另一條是「保險經紀招攬下線」。

最後的第四波熱潮,由相對更「高齡」(35歲以上)及更高收入群體承接,可是他們並非「炫富」,卻主要是「訴苦」。儘管「月入8萬」屬於這批「脆友」早已跨越的門檻,但同時開支負擔也甚重,生活並不像很多年輕人所想像那麼富足美滿。

家庭支出沉重 每月「冇錢剩」

舉例,其中一位「脆友」透露,他與妻子合共月入17萬元,即平均每人達8.5萬元,此外還有一個投資物業每月收租1.6萬元。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家庭至少屬於「中級中產」,理應生活無憂。可是他細數每個月開銷:一、供樓7萬元;二、兩個小孩讀國際學校,學費4萬元;三、課外活動7000元;四、保險5000元;五、「長老」家用1.4萬元;六、交通費5000元(沒養車,出入以港鐵為主,偶爾Uber);七、水電煤差餉管理費7000元;八、家傭5000元;九、飲食1萬元。

換言之,單計上述9項基本開支,每月花費已達16.3萬元,相比起該家庭每月總收入18.6萬元(17萬元薪金加1.6萬元租金),差距只剩2.3萬元,這還未計去旅行、看電影、節日慶祝等額外娛樂費用,以及預留交稅款項。換言之,七除八扣之後,這個家庭每月收入「掹掹緊」,很難「有錢剩」,倘遇意外開支(例如醫療費用)甚至會「赤字」。難怪該「帖主」慨嘆自己壓力甚大,午餐為了慳錢多數食兩餸飯,有時更會沖杯麵;相反其年輕下屬經常「豪食」百多元lunch,後者亦不明白前者「人工咁高,點解要咁慳」。

該帖發布後引起熱議,「脆友」們主要提出兩大質疑。首先,這位「帖主」每月供樓金額達7萬元,假設物業在近年買入,以七成按揭、4.125厘息率、30年還款期粗略計算,其入市時樓價相信達2000萬元以上。其次,該「帖主」兩名小孩都念國際學校,每月學費達4萬元,難免百上加斤。簡單來說,不少網民批評他「冇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自找苦吃」。

不過反過來看,本港個人及家庭月入中位數分別為2.11萬元及2.91萬元,上述「帖主」夫婦合計月入達17萬元(未計物業收租),較中位數高出接近5倍。這樣的中產家庭住2000萬元物業、讓子女讀國際學校,又似乎不算太過分。

破局須靠資產帶來被動收入

無論如何,正如筆者在拙著《中產必須死》及以往專欄多番指出,相比起計算月薪,「中產」更重要的評價標準是「產」,即是否擁有穩定而充足、能帶來被動收入的資產。而絕大部分人若非「富N代」出身,積累資產首先要靠「剩錢」,即每月開支小於收入;然後再利用這些「餘糧」進行恰當的理財與投資,達到「錢滾錢」創富效果。相反,即使月薪夠高,但開支同樣沉重,以致「剩錢」有限,又或者理財與投資失利,再過一百年恐怕也難以達到理想的「中產」狀況。

以上述「帖主」為例,他其實沒提到除了每月收租1.6萬元的投資物業,還擁有多少的現金、股票、債券、基金、保險之類資產。假若答案是「不多」,那麼其家庭預算確實有點勉強,尤其是經濟前景不明朗,兩夫婦打工飯碗未必穩定,難有足夠安全感。在此情況下,他們或須考慮「消費降級」減少開支,增加「剩錢」積穀防饑,避免有朝一日真的淪為「生活慘淡」。

3. 緣於不少人好奇這位主角原本在香港從事什麼工作,能有8萬元月薪,後來大家發現他是教師,部分人驚訝「原來教書『咁高人工』」,亦有人激辯「教師值唔值得『咁高薪』」

哈哈,睇返我教小學的堂家姐,佢臨近退休,唔知人工有冇8萬,不過以佢嘅胡塗、唔用腦程度,俾4萬佢我都覺唔值。

4. 畢竟所謂「中產」的評價標準,除了計算月薪,更重要是看「資產」以及每月「剩錢」多少。...其中一位「脆友」透露,他與妻子合共月入17萬元,即平均每人達8.5萬元,此外還有一個投資物業每月收租1.6萬元。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家庭至少屬於「中級中產」,理應生活無憂。可是他細數每個月開銷:一、供樓7萬元;二、兩個小孩讀國際學校,學費4萬元;三、課外活動7000元;四、保險5000元;五、「長老」家用1.4萬元;六、交通費5000元(沒養車,出入以港鐵為主,偶爾Uber);七、水電煤差餉管理費7000元;八、家傭5000元;九、飲食1萬元。換言之,單計上述9項基本開支,每月花費已達16.3萬元,相比起該家庭每月總收入18.6萬元(17萬元薪金加1.6萬元租金),差距只剩2.3萬元,這還未計去旅行、看電影、節日慶祝等額外娛樂費用,以及預留交稅款項。換言之,七除八扣之後,這個家庭每月收入「掹掹緊」,很難「有錢剩」,倘遇意外開支(例如醫療費用)甚至會「赤字」。

搵得多,自然使得多、使得大、而且為了顏面,更不容易「消費降級」,所以在魔術師眼中那些「國際學校學費」、「課外活動費」、「交通費」、「家傭」、「飲食」等皆屬可減省的「want」,但對當事人的生活來說卻可能是「need」,不可能消費降級,否則難以充撐場面(唯一值得考慮的是保險是否可以慳啲,但就算唔供都只係慳$5,000一個月,作只能是「不以善小而不為」)。

5. 絕大部分人若非「富N代」出身,積累資產首先要靠「剩錢」,即每月開支小於收入;然後再利用這些「餘糧」進行恰當的理財與投資,達到「錢滾錢」創富效果。相反,即使月薪夠高,但開支同樣沉重,以致「剩錢」有限,又或者理財與投資失利,再過一百年恐怕也難以達到理想的「中產」狀況。

正解。正如魔術師多年前寫過「年薪百萬但使99萬,與年薪30萬使29萬」比較(見《月光中產》),兩者都係剩1萬,但以比入率率年薪百萬者相對比較「慘」,因為佢哋剩到嘅1萬蚊對比低薪者更微不足道也。

***

伸延閱讀:

滙豐調查:香港中產需逾港幣2,000萬元資產組合實現理想退休生活(香港匯豐 > 新聞與傳媒)

瞬間睇廣告(十三)

月光中產

信報 2023年11月4日

楊書健 欲言不止

提早退休 新思維看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當然是不少人的夢想,在疫情之中更變得盛行,演變成一套論述。傳統的財經理論認為,投資者可以穩定地在投資組合提取4%至5%的現金,亦不會影響投資組合的長期穩定。

以開支計算儲蓄目標

這是基於數十年來的全球股巿指數回報是8%至10%,還有長期通脹約為兩三厘,投資者提取了5%,8%回報仍有3%增長,足夠保持投資組合的購買力。

因此,初代的財務自由目標是年薪20至25倍,投資組合可持續地每年上繳4%至5%,就已經是複製了投資者的年薪。過去兩三年的新派「財自」目標,卻提倡這算式的底數不需要是年薪,而改成投資者的實際開支。例如,香港中層管理也許月薪5萬元,年薪就是60萬元,初代財自目標就是1200萬元。但因為香港大學畢業生月薪中位數約為1.5萬元,年薪是18萬元,因此新派財自或以每月生產1.5萬元為目標,投資組合就需要360萬元了。

當月薪已經到了5萬元的階段,要在10年存下360萬元,就算是存在沒有多少利息的銀行戶口,也只需要每月儲3萬元。

如果資金一直月供全球股巿,按上述的8%至10%的回報計算,每月所需的存款不到兩萬。若投資者開始以1.5萬元為開支目標,這個存款額並非太難。

這個模式假設了投資者願意降低自己的物慾,以幾年後的財務自由為首要目標。意味財務自由不一定是找到了「十年十倍」的投資成功,而可以靠紀律完成。

說穿了,這就是「小富由儉」的現代版。但我又真的見到了身邊的朋友、前學生,甚至KOL按這個計劃進行,30來歲就可以退休。

「小富由儉」現代版

當然,能執行這個模式的年輕人都很有財務紀律,大部分每月存款比重甚至較上述例子更高。因此他們亦經常被問,過早退休會否限制了長期發展。

不少例子之中,「提早退休」其實只是提前離開了朝九晚五的職場。我有學生仍然會接下各類外判工作,KOL亦靠視頻賺錢。投資組合的現金流反而只是一重保險,讓他們可以建立自己的現金流。

另一類朋友,則視360萬元為里程碑,知道自己理論上可以離職,已經增強士氣。及後每維持「廣積糧」多一年,進一步增加投資組合,財務安全和物質生活就可以進一步改善。1200萬元是按5萬元月薪所算出來,自然不會是終極目標。例如以顧問醫生或律師合夥人的20萬月薪為終極目標,那麼投資組合到5000萬元亦算合理。但這中間還有邊際效應:被動收入由每月2.5萬元增長到每月5萬元,遠比由12.5萬元增長到15萬元就更明顯看到投資者的生活有所改善。

因此,新派財自算出來的360萬元目標,最有用就是形成決策框架。對投資者來說,「投資組合有2000萬元是否足夠」比較抽象。但「每月被動收入有10萬元是否足夠」可以按生活狀況、生涯目標等得出結論,再換成資產值就形成了實在的財自目標了。


2 則留言:

  1. 尋晚茶木食個晚餐都過百。

    回覆刪除
  2. //一、供樓7萬元;二、兩個小孩讀國際學校,學費4萬元;三、課外活動7000元//
    印證佐我既認知: "我覺得鄉巷駛費有三瓣大野, 供樓 養人-囡/細路, 仲有燒錢病"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