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摩摩來稿:從歷史數據看北上深圳消費熱潮及陸港融合(四)

千呼萬喚始出來(多謝C君召喚),摩摩新作終於入手:

從歷史數據看北上深圳消費熱潮及陸港融合(四)

關於《從歷史數據看北上内地旅游熱潮及陸港融合》系列,原來筆者上次發表已是去年4月,該篇末的預告及結語,寫到「而除非未來兩季有更大突破或大逆轉,筆者會於明年1月才總結整個24年深圳的數據。…而關於第1季『過大海』狀況,會於4月底至5月初發表;『兩大白象』仍暫定於今年第3季完結後發表。」。可惜由於筆者一些個人原因,「過大海」和「兩大白象」完全食言未能發文,慶幸原來深圳數據本應承是今年1月總結,筆者「個人整改」後有暇重新上路時,原來「只是」延期了還未夠一個月,實屬萬幸也,希望不負部份讀者之所望。

閑話表過,進入正題。關於釋義、數據來源、統計對象/方法,請參考第一篇

整體數據觀察

由16年至24年的全年及25年1月的數據:

“One picture speaks a thousand words.” 現在更有兩張,一看就知道是「破盡紀錄,勢不可擋」。不過如果筆者以此為結語就此擱筆,就未免太「揸流攤」了。其實從數據中,也可以發掘到一些細微現象:

- 印象中,「北上消費」成爲話題是大約在23年4月(即内地於同年1月8日「開關」後一季左右),年中正式成爲熱潮,筆者現場目測每逢周日晚南下過關回港者亦人數衆多;但到同年第三季數據仍然不比以往,筆者亦分析過是因爲過關者少了已經銷聲匿跡的水貨客。而上次發表時,24年第一季人數雖已突破歷年第一季紀錄,但尚未大幅抛離;可到了第三季乾脆「不裝了」,簡直是「一路狂飆」。「從質變至量變」,大約用了一年左右。

各管制站觀察

(注:隨着內地有關當局於2024年7月31日取消全數直通車鐵路口岸,紅磡管制站之直通車客運服務正式取消,入境處並於當日將其從每日出入境人次統計數字中剔除;而沙頭角管制站之客運服務自疫情停止後至現在仍未恢復)

相信有違大部份港人直覺,在總體數字破紀錄之際,往昔最多人使用之羅湖仍未返回疫情前數字。除了水貨客消失外,往深圳羅湖區之旅客可取道香園圍(畢竟長者$2乘車優惠實在吸引也)、以及以往要經羅湖坐大巴/廣深綫動車去深圳市以外地點現在可以由西九龍坐高鐵取代,也是重要因素。

另外筆者曾於上一篇說「開通剛過一年的香園圍更不用說了,越來越受歡迎,相信單月破100萬人次指日可待」,結果在24年12月達成:

分析和感想

(一)

上一篇筆者引述TVB報導,當時北區和屯元天的藥妝店疫情後生意都大不如前;這次又是TVB,即使去年12月重開「一周一行」也依然故我,證明内地旅客的消費模式已經徹底改變了—畢竟藥妝店賣的不是奢侈品,以往部分内地人更視港貨為生活必須,總不成如一些黃絲財演什麽也賴上「内地經濟欠佳」也。

(二)

此次數字上的狂飆絕對不是「同一批人去多幾次」,而是的確有很多疫情前無北上習慣者加入—筆者從不同渠道都得悉很多疫情前抗拒踏足内地者,現在都成了北上消費常客;筆者也在關口見到很多貌似「麻X煩」的港女過關。而從數字分析,開始狂飆的第三季正值暑假,相信是不少家長帶子女北上,又或大中學生自行北上玩樂。

這種趨勢長遠一定對社會意識形態有質變的影響,不過筆者暫時未强烈感受到,或者要再觀察一段時間。

預告

- 關於「過大海」,因爲澳門統計局要每月21日左右才發佈上個月的入境數據,所以筆者會乾脆等到4月尾後才一次過連今年第一季的數字作總結

- 關於「兩大白象」,本來筆者發覺使用量好像於去年年底有點見頂,但到12月和今年1月好像又有突破,所以決定今年七月才發表,以待更明確之趨勢形成

- 而深圳的數據,現在要觀察是什麽時候見頂,筆者預期到時一年可以達1億人次(去年第四季單季是2252萬);如果有特別的趨勢(例如加速狂飆或突然萎縮),會於今年7月發表,否則只會由得趨勢自行滾動,到明年1月再年結。

- 另外因爲重開「一簽多行」,筆者或會於今年7月發表文章總結半年來旅客數字的變化,敬請留意

結語

筆者上一篇引用過周顯文章寫過的「畢竟,玩樂成本與質素,是切身感受,這可比意識形態重要太多了」,的確,國家軟實力的進步,才是加强國民向心力的根本;引用周顯另一篇粗鄙得多的《溝女的軟實力》作結:

我想了一想,問:「那麼,如果有朝一日,中國人好威,去外國溝女,一講我是Chinese,鬼妹即刻投懷送抱,這是不是代表了,中國便很有軟實力了?」

聰明的朋友說:「仲使講!如果認中國人,可以到處都溝到女,仲有人搞港獨?個個都搶住認自己係中國人啦!而家之所以啲香港人唔認自己係中國人,之唔係因為做中國人溝女,要加loading之嘛!」

***

魔術師簡評

1. 建議圖表Y軸可以用「萬」為單位表達,應該比「e+06」、「e+07」容易理解。

2. 而上次發表時,24年第一季人數雖已突破歷年第一季紀錄,但尚未大幅抛離;可到了第三季乾脆「不裝了」,簡直是「一路狂飆」。「從質變至量變」,大約用了一年左右。

也有可能是因為正苦較以前加大力度宣傳「北上做生意」,加上傷巷商機真係唔多,多了商務客北上找生意。單就靚姐姐就係因為「傷巷客戶手緊」,都要開拓「大陸線」,北上傾生意睇廠都走咗好多轉。

3. 往深圳羅湖區之旅客可取道香園圍...即使去年12月重開「一周一行」也依然故我

屯門都係深圳灣、香園圍的巴士路線集散站,過時過節長假期,目測真係唔少巷豬北上,而內地客「落嚟」真係少咗。

4. 很多疫情前抗拒踏足内地者,現在都成了北上消費常客;筆者也在關口見到很多貌似「麻X煩」的港女過關。

純粹無責任猜測:有青看重「群體、朋輩認同」多於「意識形態」,或者可以話「潮流興反共、欺負正苦」,有青便一窩蜂去做黃黑,不落人後;「潮流興北上消費」,即使有點不願意,但「『殺人政權』又不是真的會『殺人』」,有得平玩各種傷巷無得玩(或少有機會玩)的潮物,又點會新X坑唔去玩返轉呢?玩開有鋪癮,群體效應自然愈帶愈多人。

講到呢處,都要一選傷巷多年來的煲冬瓜教育,就算有青視之為「蝗話」,但起碼溝通焦無礙也。

5. 如果認中國人,可以到處都溝到女,仲有人搞港獨?個個都搶住認自己係中國人啦!而家之所以啲香港人唔認自己係中國人,之唔係因為做中國人溝女,要加loading之嘛!

身份認同,唔使 baby face,巷男都好有市場(可能要認「中國香港男」就更加加分(笑)。

信報 2025年1月17日

陳慶嘉 嘉.道理

什麼男人較可愛

談過什麼地方女人最可愛,有女人問:「哪什麼地方男人較可愛?」

不少港女對港男彈多過讚,宅男不用說,型男都很自戀。港男亦經常遇難即退,很少死心塌地追求目標。他們但求方便,所以多數型男身邊都並非美女;雖然女人煩不煩與美不美沒必然關係,男人對女人如吃東西,方便快捷就可以,吃好東西?偶然一次吧。

外地女人嫁港男,多半讚有紳士風度。比起傳統日韓男人,港男相對地溫柔細心,她們說,港男較幽默風趣,多點小聰明,這亦是本地文化特色,可以在過去香港影視作品中看到。

以外形計,港男沒甚優勢。雖近年多了男人做gym,身形上仍稍有不及,相對服完兵役的韓男,腰肢挺直,已被比下去;風氣所及,港男比以前着重打扮,可惜與其他地區相比,可觀性仍不足,不修邊幅者佔大多數。

有本地女性批評,港男說話技巧日漸退步。過去受女性歡迎的港男,除了有外表,更討好是會說讓女人開心的話;不要小看說話的才華,外表與幽默之間,女人會選幽默。

不只一個女人告訴我與美男相處的失望:「第一次單獨見面,心跳加速,但交談3分鐘已覺得沒趣。」她們說男女關係不只肉體,親熱完亦要思想交流,與思想空白的男人根本沒什麼好交流。懂得說話的男人,外表欠佳亦可風流;我認識最受歡迎的男人,除了富二代或有過人賺錢能力,就是說話好聽,有些男人長得很醜,但有一張能讓女人開心的嘴巴,已有過不知多少美女。

談戀愛時,女人用耳朵多過用眼睛,看她們陶醉時總閉上雙眼便知道。好的男演員,演技主要靠眼神與聲音,男人要可愛,這兩點已足夠。

***

伸延閱讀:

周顯:溝女的軟實力

摩摩來稿:從歷史數據看北上深圳消費熱潮及陸港融合(一)

摩摩來稿:從歷史數據看北上深圳消費熱潮及陸港融合(三)

摩摩來稿:北上深圳消費及陸港融合番外篇(一):水貨客、港鐵七折和取消黑碼

15 則留言:

  1. 半夜留言支持返自己先😁😁

    //1. 建議圖表Y軸可以用「萬」為單位表達,應該比「e+06」、「e+07」容易理解。

    收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80,90一代興北上熱潮早在2015年左右便開始

      在疫情後熱潮前,如果根據第一篇分析,數字增長最快是98至00年和00年代中期;但若單論八九十後(尤其九十後),第一篇内亦提過高天佑在18年10月5日於信報發表的《新一輪中港文化雜交》寫到「對於香港最新一代,說的是廿歲以下𡃁仔𡃁妹,北上深圳才是最潮蒲點」... 至於「林鄭是打凵中港融合的大功臣」云云,或者的確有短期作用,但連兩任美帝大統領建國和振華都阻止不了Deepseek面世,區區林鄭又如何擋得了歷史巨輪?

      //也有可能是因為正苦較以前加大力度宣傳「北上做生意」,加上傷巷商機真係唔多,多了商務客北上找生意

      消費和出差應該是一同上升,因爲周五至日的數據也和大市同步--不計公衆假期,23年時大約周一至四日均15至17萬、周五和周日20萬、周六接近30萬,現在已增長到周一至四日均20萬以上、周五和周日25萬、周六35萬。其實仔細觀察每周數據可以發現更多趣味,例如「一節淡三墟」是真實存在(例如大節後一兩周數字會大幅下降),只是限於時間和篇幅寫唔到咁多而已。

      //應該感謝摩連奴兄勞心勞力分析數據。

      哈哈不用謝。其實最費神是23年寫的第一篇,知道數據結構後、再平時定期mark低數據和留意趨勢,發文已不費力,呢篇我由零開始,都係好唔專心地半夜寫左三四個鐘就成文。

      //香港政府仍想用SARS之後那些招數振興經濟,未能與時並進

      其實港府反而算肯諗計(例如夜繽紛、熊貓和盛事經濟,甚至行山),不論work唔work都好;但好多港商仍然stuck to「港貨和奢侈品」兩招了的日子走不出來。

      //以前香港人埋怨大陸客阻街,現在後者「窮遊」、郊遊又埋怨他們不消費

      以前的確有打從心底的怨氣,現在似乎是理性上想人地使多啲,無咁多情緒。

      //由爭取認同,到集體意識改變

      螺旋式上升,由質變到量變,再由量變到返質變。

      //風氣所及,港男比以前着重打扮,可惜與其他地區相比,可觀性仍不足,不修邊幅者佔大多數

      我估呢位陳小姐(?)只是東亞各地旅游時水過鴨背挂住睇到靚仔,並未真正在田野調查過--論不修篇幅者各地皆一樣,但稍為肯打扮的,港男還是有明顯優點的:八九十年代打扮較洋氣的確搶了不少分數,也是香港男藝人的優勢所在。即使現在資訊流通得多,香港的底蘊還是剩下一點點的。

      //她們說男女關係不只肉體,親熱完亦要思想交流,與思想空白的男人根本沒什麼好交流

      應該加多句「女性眼中」。當然好多男性也要「有思想交流的男女關係」,但只貪戀女性外貌和身體、以及純粹視伴侶為「襯托自己身份的模板」,男性的比例肯定比女性高得多。

      //不要小看說話的才華,外表與幽默之間,女人會選幽默

      記得幽默包括取笑,甚至佔了大部份。

      刪除
    2. // 區區林鄭又如何擋得了歷史巨輪?

      對啊。大勢不可擋。正如不想融合的人為了反抗,遲早會搞事。事後孔明地看,所以就算不是逃犯條例起爭議,類似2019年的大規模衝突是不可避免。

      // 呢篇我由零開始,都係好唔專心地半夜寫左三四個鐘就成文。

      始終您都用了不少時間。再次感謝!

      // 但好多港商仍然stuck to「港貨和奢侈品」兩招了的日子走不出來。

      心態未變,租金不減,難搞!

      刪除
    3. //事後孔明地看,所以就算不是逃犯條例起爭議,類似2019年的大規模衝突是不可避免。

      反中反(香港)政府的黃C,由國教開始儲氣,儲到佔中,始終會有個導火線令佢爆。

      //心態未變,租金不減,難搞!

      一生三宅,躺平都贏,啱哂傷巷人。

      刪除
  2. 其實80,90一代興北上熱潮早在2015年左右便開始,還記得當年黑暴文宣便有寫手感嘆林鄭令一班恆常到深圳吃喝的正字冷感年輕港豬都反共云云,是打凵中港融合的大功臣,說的就是這現象

    但當年沒有小紅書抖音等滲透率極高的社媒加持,仍只靠Facebook等老餅食二手飯同傳統網媒如新假期等作資訊分享,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回覆刪除
    回覆
    1. 當年人仔對我城貨幣都仲係強勢,所以才有「光復行動」。如果好似依家咁玩窮遊,班黑暴要踢篋都無從踢起了。

      刪除
  3. // 多謝C君召喚

    應該感謝摩連奴兄勞心勞力分析數據。


    // 即使去年12月重開「一周一行」也依然故我

    香港政府仍想用SARS之後那些招數振興經濟,未能與時並進。

    以前香港人埋怨大陸客阻街,現在後者「窮遊」、郊遊又埋怨他們不消費,真箇憎人富貴厭人貧。


    // 這種趨勢長遠一定對社會意識形態有質變的影響
    // 有青看重「群體、朋輩認同」多於「意識形態」

    兩位皆對。由爭取認同,到集體意識改變。


    // 其實80,90一代興北上熱潮早在2015年左右便開始

    至少到2010年代末已有不少香港人北上飲「喜茶」。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香港政府仍想用SARS之後那些招數振興經濟,未能與時並進。

      傷巷正苦的反應真係好慢,無論邊個做市長都係咁。你睇吓人地內地省市,要改變真係可以雷厲風行。

      //以前香港人埋怨大陸客阻街,現在後者「窮遊」、郊遊又埋怨他們不消費,真箇憎人富貴厭人貧。

      傷民係自我中心,又要人哋俾錢佢賺,又要賺得舒服。

      //「喜茶」

      其實呢啲茶飲品普遍偏甜,都幾唔健康。

      刪除
    2. 我北上多數飲苿酸奶,尤其係牛油果和芒果酸奶奶昔,真係好飲。

      因為有AE信用咭$1坐天星優惠,近排都會坐天星由灣仔去尖沙咀。

      其實天星真係好多內地遊客,希望可以推高天星的戴客量。仲未計尖沙咀遊船河的天星維港遊,至少有十架船經營緊,每個人收$100都賺唔少錢的。

      以我的估計,電車應該都唔少人坐的。自由行窮遊首選。但天星勝在有遊行團的加持。

      上水最旺的始終係萬寧屈臣氏。當然和全盛時間有距離啦

      刪除
    3. // 傷巷正苦的反應真係好慢,無論邊個做市長都係咁。你睇吓人地內地省市,要改變真係可以雷厲風行。

      可能高官自己都對政策沒有太大信心。

      // 其實天星真係好多內地遊客,希望可以推高天星的戴客量。仲未計尖沙咀遊船河的天星維港遊,至少有十架船經營緊,每個人收$100都賺唔少錢的。

      要發掘維港週邊的旅遊潛質。

      刪除
    4. //有AE信用咭$1坐天星優惠

      呢個我真係唔知。

      //其實天星真係好多內地遊客,希望可以推高天星的戴客量。仲未計尖沙咀遊船河的天星維港遊,至少有十架船經營緊,每個人收$100都賺唔少錢的。

      去返人力車年代 XD

      //可能高官自己都對政策沒有太大信心。

      膠官無將政策當係「自己盤生意」,自不然少咗份決心。

      //要發掘維港週邊的旅遊潛質。

      維港周邊靚地梗係用來起商住酒店喇! XD

      刪除
  4. //心態未變,租金不減,難搞!
    阿陳自私個黃金(屎)比例係話: 30%物料、30%租、40%人工,所以有問題係我等小民不願減人工增加競爭力

    //可能高官自己都對政策沒有太大信心
    //要改變真係可以雷厲風行
    GRANDPA 係商家配合政策,可以有突破點就全力以赴,反觀本市人人一把咀,傾得來都蚊瞓了。
    好像新年,國內有商場攪倒數節目,在00:00時打開懸掛在商埸空中的網,讓幾百個、幾千個汽球灑遍全場,壯觀又慳皮。既聚集人流又令店舖有生意。本市呢? 2100LAST ORDER、2200咩店都關晒啦!

    //要發掘維港週邊的旅遊潛質。
    一直都有。疫情前大概168一位。不過,咪俾人污名化話阻住該區(九龍城碼頭)人士生活囉。

    WILL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問題係我等小民不願減人工增加競爭力

      公墓園要同市民共度時奸!

      //在00:00時打開懸掛在商埸空中的網,讓幾百個、幾千個汽球灑遍全場,壯觀又慳皮。

      傷民實嫌幼稚喇!

      刪除
    2. //公墓園要同市民共度時奸!
      然後商家佬就可以大模大樣倒迫各界共度時奸;
      之後公墓園又一次共度時奸;
      然後各界又再共度時奸......

      //傷民實嫌幼稚喇!
      有個地方聚兼可以打卡,幼稚D都有人襯墟。

      WILL

      刪除
    3. //有個地方聚兼可以打卡//
      今時今日, 打卡映到靚相放到上社交平台呃LIKE 呃VIEW 係唯一既指標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