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簡易數學(十二)之槓桿就是為了去槓桿

近年有一句關於槓桿投資(即係「做孖展」)的說法,就係「槓桿就是為了去槓桿」,意即投資者在本金少的情況下,先以借貸(可以是股票/債券/基金按押、樓宇加按、甚至是信用卡現金提款都可以)擴大本金投資,賺取息差,然後再逐步還款減債,以達「去槓桿」之效。最常見的「槓桿投資」,唔係乜 sir 的「債基疊增」,而係傷民優而為之的加按買樓一開二、二開三,「脅持租客」幫手還款,「去槓桿」也。
由於樓按在我城有其獨特性,就算係金融風暴樓價大跌,只要業主依時還得起按揭供款,銀行多數唔會 call loan,呢種槓桿跟一般投資者理解的「做孖展」,倉值跌了需要補倉,補唔到倉證券行有權斬倉的「孖展」唔同。所以,傷民只會聞導致丁蟹掟仔落街的孖展色變,而唔會覺得樓宇按揭都係「孖展」的一種。

但其實,「炒孖展」也有程度之分,唔一定會輸到破產跳樓的。例如,魔術師本金$100,借$1除展,除利息成本後下月收息$1.1,咁一個月內已經可以還哂畢借貸(去槓桿)兼有$0.1增值,而輸到要補倉的可能性,就係1個月內大跌超過90%以上,風險可謂極低。
如果純粹係以息差去槓桿,又係一個點樣嘅概念呢?好簡單,用返收租仔物業按揭還款的例子來考慮就可以了。
例如本金500萬,借1倍,買1,000萬嘅,即係5成按揭。按息為3%,淨租金收入(為簡單起見,假設已扣除管理費、差餉地租物業稅等支出)為6%,便可以以 Excel formula NPER 計出:

其中按息就係孖展債貸利息,「淨租金收入」就等於股息、債息等。以孖展賺取擴大了息差,再用息差還款,一共需要116個月(9年多)才完成「去槓桿」。留意在這個例子中,利息收入等於利息支出的3倍,回報已經算唔錯,係淨以息差還款,依然係要9年多才可完全搞定;而且,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係假設投資者用全數息差來還款,如果其中有「提款」出來使用,「去槓桿」所需時間將會更長。
又或者調轉來說,以相同假設,期望5年內去槓桿,以 PMT 公式計算,得出每月還款額為$89,843,即回報率要有21.56%方能成事。

只用息差來去槓桿,要走的路,似乎有點遠吧?
但如果計埋資產升值(當然亦可以跌),的確係可以幫忙「去槓桿」;但就如樓宇加按一樣,資產升了值,槓桿比率低了,更多的人就只會再借,將槓桿比率「還原」,而唔係減債去槓桿。所謂「槓桿就是為了去槓桿」,真是不知從何談起。
如果話其實投資者係想永遠 keep 住借貸,投資目的亦唔係完全「供甩」個貸款額,而只係在不同的經濟環境、利率走勢對槓桿比例作出調較;但魔術師卻認為這種做法是為了控制風險,並非「槓桿」的存在意義。
又有人話為免強迫自己以閒置資金作投資,「減債」也是其中一種資金出路,不過你要減債也先要有債可減,故此稱為「槓桿就是為了去槓桿」云云。魔術師同樣覺得呢種講法只係語言偽術:你減債,回報率就就係借貸利率;跟無借貸以資金投資在高級別債券,賺取同樣的利率,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投資者選擇減債,也許是為了控制風險,也許是因爲沒有其他較「安全」而又能提供接近借貸息率的投資。點講都好,這跟「槓桿就是為了去槓桿」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你借貸,是為了提高投資效率,斷不會是為了日後「有債可減」,成為資金出路吧?同樣地,我們生活的世界,說到底都是講絕對值的:我們不是梅媽媽,不會天天都要用一萬元吃飯的。初心者可能要藉槓桿獲利,累積資產,到資產去到某規模,其投資收入可等於例如十分之一個梅媽媽的使費,咁就已經夠「財務自由」,毋需要再用槓桿去搏了。

13 則留言:

  1. Yes you are righy..

    Leverage now is to accumulate the asset,which are expected to be growing in the future, i.e capital gain

    Dividend or the yield gap (div - borrowing cost) is the side dish..

    回覆刪除
  2. 沙發!這是很有趣及值得討論的文章!

    樓宇按揭都係「孖展」的一種。
    //小弟一直都係咁樣理解!但很多人的確不是這樣理解。小弟在構思的一篇文也包含了這一點。

    你減債,回報率就就係借貸利率;跟無借貸以資金投資在高級別債券,賺取同樣的利率,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投資者選擇減債,也許是為了控制風險,也許是因爲沒有其他較「安全」而又能提供接近借貸息率的投資。
    // [你減債,回報率就就係借貸利率]筆者從沒有從這個角度看事情。這個角度的確十分有趣。
    投資者選擇減債,也許是為了控制風險 --> 的確是純粹的RISK OFF,同時也減去利息支出(或者如你所說,拿到借貸利率回報)

    「槓桿就是為了去槓桿」
    // 據小弟粗疏的理解,星兄本書中這個概念是先槓桿買提供穩定現金流的資產 (即債券+REIT組合),然後透過賺息差來逐年減少整體負債至最終歸零。然後,就賺了一堆沒有負債的資產。所以,槓桿是為了去槓桿,這個理解從初心來說,應該是沒有錯的。當然市場上人仕未必這樣操作。
    其實買樓收租本質上,也是先負債購資產,後減債。當中賺的其實不止是利差,而是銀紙的購買力在逐年下降所帶來的租金上升或資產值隨購買力下降而升值(或者是債務隨購買力下降而貶值)。如果不進行一開二、一開三,就算是加按也僅是將現金存在MORTGAGE LINK戶口,也可以說是在繼續去槓桿。當然坊間很多人都是在一開二、一開三,或者加按然後投在其他資產類別上。
    上述純粹三弟粗疏的理解。請指教!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实最终能去槓桿賺大錢的是capital gain.
      .

      设息差有3%(其实現在只有1% to2%) ,如资产沒有升值,一百萬一年才3萬。

      但资产一升值10%已是十萬,等於3年多的現金流。

      所以我说资产升值才是主菜。

      刪除
    2. 買樓收租坐貨的確有息差太窄的情況!就算計及加租的效應,除非閤埋雙眼用買入價做基數,否則除稅費後的淨回報除以市值一直徘徊在2-3厘之間。這令人經常有割禾青收割升值空間的衝動。

      刪除
    3. 現在還要買到荀盤才有2-3厘浄回報,買嘢唔識請價的人,唯有望升值。

      刪除
    4. //但很多人的確不是這樣理解。小弟在構思的一篇文也包含

      主要係因為樓宇按揭不會斬倉,所以一般傷民不會當成係孖展。亦即係話,「炒孖展」令人聞風色變,內裡有個深習意思:對傷民來說,借貸投資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跌市債主唔好採取任何手段逼我還錢就好。

      //透過賺息差來逐年減少整體負債至最終歸零。然後,就賺了一堆沒有負債的資產。

      以上文計算,單以賺息來「供甩」份借貸,需時甚為久遠。

      //債務隨購買力下降而貶值

      假給你有收入就係。如果你無收入(例如係退休人士的自住樓),通脹眨走了債務,同時也眨走了你的現金。即使你有一個 pool 的現金可以胖了來貨樓,也不會有「愈來愈輕鬆」的情況。能夠助你「愈供愈輕鬆」的,就只有收入,be it 做個「食息達人」、收租仔、或工資奴...

      //其实最终能去槓桿賺大錢的是capital gain.
      //令人經常有割禾青收割升值空間的衝動。

      同意。所以「槓桿就是為了去槓桿」,其實主要是講緊「割禾青」。即係好似我大舅父舅母咁,幾年前退休賣咗海逸豪園,轉去 full 一間沙中線概念,細啲嘅單位,就係咁就一擊搞定了。

      刪除
    5. //買嘢唔識請價的人

      妖,我買嘢係唔講價的。我買依家呢層樓,都係掟低張支票俾個AA:「呢個係 average 的銀行估價,我唔會抬錢上會的,你叫得郁個業主就成交!」

      刪除
  3. 魔兄不妨考慮下出番本書叫"千萬 blogger 也不會教你的投資秘術,一個 Excel 便搞定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唔使咁累贅,一句「千萬 blogger 不會教你的投資秘術」就夠...

      不過我鍾意《財經演員不告訴你的投資秘術》多啲 XD
      - 又,如果我寫呢本書,豈不是變了財演?我寧願寫甜古同歌劇系列好過了!

      刪除
  4. Hey I am June Summer2019年3月6日 晚上7:50

    同意魔兄話初心者要搏用槓杆,到資產達某個程度,就應該收手。不斷借只會沒完沒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不斷加按,負債增加,每月還款壓力就會愈重,現金流就變哂靠收租/投資,風險開始大。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