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篇又算唔算係盲目追求「高等教育」的膠文?
信報 2013年1月18日
程介明 教育評論
放眼看高等教育
上兩周談到擴展高等教育,舉了很多方面,說明不論從個人的前途,還是從社會的發展出發,高等教育已經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而在香港,則高等教育的發展,既不在政府政策議程之內,也不是政黨力爭的項目之一,因此很可能高等教育就此長期停滯。香港未來三、四十年的經濟發展、社會演化,以及個人前途,都會遭遇難以克服的障礙,也再難以期望香港保持其國際地位。
現在再拿一些例子看看。一個例子是保安。十多年前,聽過負責再培訓的朋友說,假如不懂英語、不懂普通話、不懂得使用電腦,就只能進入收入最低的職位,裏面就有保安,反正是看看門口而已。現在不一樣了,許多的住宅、商廈,都裝上了現代化的警報系統,沒有一定的資訊知識和應變能力,就難以勝任。
學歷要求:不必提高?
另一個例子,是幼兒園教師。一直到大概十年以前,幼兒教師的起碼資格,是中學三年級畢業。即使如此,由於教育的普及,也由於社會的要求,其中不少的幼兒教師,其實都有中學會考文憑。後來,幼兒教師的正式資格,改為需要中學會考及格;但是那時候,不少的幼兒園已經開始聘用念過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假如你是一位幼兒的家長,你認為你孩子的教師應不應該受過高等教育?近年芬蘭的教育,在國際比較中備受注意,很多人就注意到芬蘭的教師都有碩士學位,包括幼兒教師。其實,芬蘭並不例外,很多歐洲國家,都要求幼兒教師有碩士資格,因為幼兒時期的學習至為重要,因此幼兒教師須要有充實的專業資格。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我們應該怎麼做?
其他如社工、護士、會計、保險經紀、物業經紀、機艙服務員、酒店顧客服務,都已經經歷了這樣的演化。馬上有人會說:這是「學歷貶值」。我們當年入行的時候,還不是沒有念過大學?不也一樣的有非常成功的事業?
答案很簡單:此一時也,彼一時!今天許多行業的要求都不一樣了。當我們享受着生活素質的提高的時候,往往都是由於提供服務的人的素質提高了;不能一方面想享受更高的生活素質,而另一方面又不讓工作人員接受更多的教育。
上周提到過銀行櫃員。家父三十年代初進入上海銀行,當見習生需要經過三種訓練:打算盤、辨銀幣(在指尖敲響辨聲)、瀏覽檔案。那時櫃員的職能,就是「出」(提款)與「納」(存款);這樣的培訓足夠應付業務。現在當櫃員,要應付多種存款、投資、保險,還要應付許許多多的其他的突發事件、疑難雜題、獨立個案,非要有一定的臨場決策能力不可。
今天的護士,其實在負擔着過去醫生才准做的工作,方能讓醫生做更多的高層次的診斷與治療;也有一些護士擔任的工作,是醫生沒有受過培訓的,護士也有護士獨立的專門知識,需要經過高等教育。
除非要建立一種說法:「念高等教育,其實只是一種幌子;對於人的能力沒有實質的提高」。跟下來的結論是:「高等教育,不發展也罷!這麼多年不是一樣過來了?」讀者們,你贊成這種說法嗎?
高等教育:不念何妨?
這種想法的另一種表達,就是:「現在的大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因為高等教育太快了。再擴展,大學生的素質就只有更低」。這是把數量擴展與素質提高對立起來:數量多了,素質必低;按邏輯反過來說:素質要高,數量須少。如此來說,過去擴展初中、擴展高中,都做錯了。不擴展,保持精英,豈非素質最高?
還有一種說法,現在香港需要的是中等技術人才,因此需要多一些培養中等人才的教育(這也許就是特首《施政報告》提出的「學以致用」)。於是認為高等教育不宜發展,而應該發展職業教育。
假如我們與香港主持職業教育的朋友認真研究一下,就不難知道:職業教育也在不斷轉型。以前的觀念,職業教育就是讓年輕人掌握「一技之長」,以此謀生,終生受用。現在的職業教育,短期的目標固然是能夠就業,但是更多的是為年輕人準備多元出路,而且要準備未來的職業轉換。因此培養專業技術之餘,更重要的是培養基本能力(如語言、決策、應變);也因此,職業教育機構也不遺餘力在創造技術以外的學習經歷,如各類課外活動、社會服務、學生組織。
也就是說,現代的職業教育,其實已經很難與高等教育截然劃分。職業教育,主流已經不是為了學生的短線就業而作技術性的培訓,而是與高等教育一樣,為學生準備多元、多變的一生。因此,不能因為入讀學生的成績稍次,就認為這些「職業課程」(例如「高級文憑」)就不入高等教育之流。有不少職業機構主辦的課程,早就有了高等教育的屬性,不應該因為課程的「出身」而不承認其高等教育的「身份」、壓低其價值。實事求是地承認這些課程的屬性,其實也是擴展高等教育的途徑之一。
當務之急,中等人才?
抱着「中級人才」說法的,其實忽略了一點,也就是所謂「中級人才」,其實已經不可能靠純技術性的、低層次的培訓就能獲得。隨着時代的轉移,這些崗位,必定是由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逐漸進入;而不可能由更低學歷的年輕人攀升。要想一想,即使進入了崗位,這些「中級人才」,也必定會逐步嚮往並演變為「高級人才」——或則是由於個人的向上心,或則是由於工作素質的升格。把這些「中等人才」的培養,寄託在學業「成績不逮」的中學畢業生身上,其實是很脫離實際的空想。
前兩年,有大學畢業生在酒家當了部長,有報章作為奇聞作「特擊」報道。意思是,你看,大學生居然要放下身段當部長。放眼看,遲早飲食業的部長會愈來愈多由大學畢業生擔當。應該慶幸,那時候,香港的飲食業,也會因此而更上一層樓。這不是你和我可以隨意控制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問題不在於高等教育的規模要多大,香港遠遠談不上高等教育過多。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如何能夠前進一步,讓盡量多的年輕人可以從容地進入高等教育。因為基礎教育的素質而使得他們進不了高等教育,不是雙重懲罰嗎?除非我們認為許多人天生就不應該接受高等教育!
1. 當我們享受着生活素質的提高的時候,往往都是由於提供服務的人的素質提高了;不能一方面想享受更高的生活素質,而另一方面又不讓工作人員接受更多的教育。
呢個社會,有啲職業所要求的「知識」(魔術師不說學歷)是愈來愈低的。以程生所舉的例子來說,如護士、會計、機艙服務員、酒店顧客服務等,要求可能係愈來愈高,但保險經紀、物業經紀等卻非常有疑問(甚至有考過所謂證券試的都知道問題有幾「專業」),而社工、記者等的要求就更低,只要自我感覺良好,有信心事事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資本主義,大搞社會主義就可以了。
所謂「生活素質的提高」、「提供服務的人的素質提高」,其實很多時是拜科技進步(當然「提供服務的人」要懂得操作)、和「工作態度改善」所致,而不是由「高等教育普及化」而來。
2. 不擴展,保持精英,豈非素質最高?...於是認為高等教育不宜發展,而應該發展職業教育。
的確是.
現在資訊愈來愈發達,不同行業所需的知識(站在道德高地的工作除外)愈來愈多,但人類的生理時鐘卻沒有進化過,基本上可供「職前學習」的時間卻是不變的。大部份人都應該是廿一、二年左右吧?回想起當年的小學課程,真的有需要唸六年嗎?中學又有需要唸五年去考會考、七年去考高考嗎?例如說,將小學減兩年,中學減一年(現在已是六年制),以現在小朋友六歲可以學識三國語言的教學法,應該可以十四、五歲便讀大學,廿一歲碩士畢業,這才能叫「高等教育」普及化;否則人人上大學hea幾年在迎新營玩「人形蜈蚣」舐同學屁股又或是寫大字報用粗口鬧校方,就叫做「高等教育」。
但人的成長卻是受限於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很可能大部份同學真的要18歲才夠「成熟」去入大學(以上述例子所見並不見得),四年的大學課程內容愈塞愈多,雜而不純,這樣的「高等教育」又有何用呢?不念何妨的「高等教育」,其實就是指學了根沒有「學」過沒兩樣的「高等教育」。
魔術師相當讚同當年有理工、城市理工、職業先修學院等提供的高級/文憑課程來作為職前培訓的做法,同學們學到實用知職不在講,更加重要的讓這群同學知道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不會不切實際地「自我感覺良好」。
3. 所謂「中級人才」,其實已經不可能靠純技術性的、低層次的培訓就能獲得。隨着時代的轉移,這些崗位,必定是由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逐漸進入;而不可能由更低學歷的年輕人攀升。
如果連「中級人才」也不可能由「低學歷的年輕人攀升」,那叫「低學歷的年輕人」情何以堪,如何生活?乜唔係話「終身學習」嘅咩?學完都無前路,怪不得有咁多年輕人申請公屋喇!
4. 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的中小學教育如何能夠前進一步,讓盡量多的年輕人可以從容地進入高等教育。因為基礎教育的素質而使得他們進不了高等教育,不是雙重懲罰嗎?
就算進得到「高等教育」,學會了「硬知識」,但工作態度、做人態度差勁,對自己無要求,對工作沒熱誠,對生活沒有危機感才是致命傷。「硬知識」幾時學都得,但人格的培訓才是最「基礎」的教育,而人格訓練卻是現在「高等教育」最缺乏的一環。只重視讀書而不培育人格,就只會製造愈來愈多講嘢似是而非,滿口歪理,亂拋書包的刁民。
***
伸延閱讀:
2013/01/21 00:21:12
其實香港不需要甚麼高等教育,我們更需要的是基本教育。基本教育失敗,甚麼高等教育投資都是白費。基本教育其實也是非常簡單,花費不多。就是我們很多人都知但不做的家庭教育。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才是師之惰。
回覆刪除請問今天香港的眾位老豆們,他們每天跟孩子說話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次一家大小出外活動,有多少言行合一的身教準則?大多是說一套做是另外一套的特殊家庭教育,或很多港人引以為豪的醒目仔教育計畫。
今天,我們自食其果。年輕一代,儘是醒目仔。當然最後就是蠱惑仔。
香港的所謂高等教育,不如說是高等職業訓練學校。今天的那些大專院校,能培養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出來嗎? 他們辦學的目的,究竟是為甚麼?最關鍵,是保住自己低能而高薪的飯碗。反正學生不搗蛋,他們學到甚麼又關那些鐵飯碗甚麼事?
他們經常高喊要提高資源份額,甚至找來很多不同地方的案例來支持,是為了社會將來還是他們的錢途?難道那些人之患是義工?
請教一下那位鐵飯碗,芬蘭跟香港,有甚麼地方相似,為甚麼香港要學習芬蘭?是不是世界某地有些特別,我們就要照抄照搬到香港,一切搞掂?鐵飯碗就是喜歡搞他們的實驗室,反正錢不是他們出。是否需要這個試驗,跟他們無關。
今天我們真的要投放資源在教育,已經不是高等職業訓練學校,而是我們的基本教育。香港教育政策,多年來都是本末倒置。
莫說幼兒園老師系碩士畢業,外國而家有D 收銀員都系博士,低下階層連靠教育向上流的機會都冇埋
回覆刪除最基礎的教育,就係家教.
回覆刪除但係家啲中剷父母,有幾多真係識做人阿爸阿媽?
可能佢係想讀唔上書嘅就走去攞綜援呢!
回覆刪除魔術師先生你好
回覆刪除這次應該是我的第一次留言
作為新學制下的中大新鮮人
對於閣下在最後提及的人格訓練又有點看法
我認為人格訓練是任何的形式教育都不能賦予的
而中大目前的非形式教育仍是乏善可陳
再加上大部分的學生都不重視這方面
校方不主動提供
學生又不積極參與
便導致高等教育缺乏人格訓練的結果
另外 現在大學的理念為重視通識教育
這種做法確如閣下所說的雜而不純
不少人亦不認同這種理念
但是做法會否可視為對「職業訓練所」的概念的一種平衡?
人格教育,理論上應該係由家庭教育做起,再由小學中學培養,而大學就是一個可以提供安全環境去實習,反思,和改進自己做人態度的場所,而這些正正就是非形式教育的重要之處,可惜現在同學上莊不是為了履歷表就是為了溝女搞搞震,戀愛技巧可能有進步,但係其他做人態度就...
回覆刪除我的所謂「雜而不純」,係指本科已經「雜而不純」,而不是指通識方面(我自己就一向都以通識人自居).通識其實係好事,但係學邊一樣嘢都好,都要起碼完成基本理論,而唔係樣樣半桶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些本科(例如工管)範圍太廣,樣樣學下,基於打得唔好,呢種「雜而不純」就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