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佔中通識(五十)之莫道石人一隻眼

客席主持摩摩成日都有好題目提供,咁啱今日剛巧有位佔派流浪漢上訴得直,於是就可以拎嚟講吓:
【佔旺案】73歲劉鐵民上訴得直 官批原審判刑過重不尋常

(獨媒特約報導)2014年的佔領運動中,15人被指於11月的旺角清場行動中,沒有依從指示離開禁制令範圍,早前被裁定刑事藐視法庭罪成。其中73歲的被告劉鐵民被判監禁4個月,其餘被告則被判罰款及緩刑。劉鐵民早前申請上訴,今日上訴庭宣布判決,劉上訴得直,獲減刑至已服刑期,即時釋放。劉鐵民缺席今日聆訊。
上訴判決書指,上訴人劉鐵民的判刑不尋常,在鄭錦滿案中,鄭在佔旺清場中被視為組織者,當時法官以4個半月為量刑起點。判決書指,劉在清場期間手持「我要真普選」黃色橫額,站在大台上一段時間,其後協助「拆大台」。上訴庭法官認為,他不是組織者,但是原審法官以他作為一名組織者的標準去判刑;另一方面,劉的案情跟同案的翁耀聲難以分別,而翁在清場期間手持印有學聯標誌的大聲公協助廣播,又身穿「寧鳴而死,不默而生」T-shirt,最終只獲判2個月監禁、18個月緩刑,刑罰在被告中屬第二重,但是比劉的刑罰輕微很多。
上訴庭法官考慮到劉在判刑至申請保釋上訴期間已被羈留了13日,因此決定終止4個月的監禁刑罰,即時釋放。
開庭後,劉鐵民沒有現身於犯人欄。其友人引述,劉日前已表示不會出席聆訊,更自行拍攝影片告知朋友其決定,之後數天均失去聯絡。
上訴庭法官彭偉昌亦表示得悉劉已失去聯絡數天,此案為民事訴訟,但處理的是刑事罪名,因此訴訟雙方始終需要現身處理相關事宜。劉現正獲保釋,被即時釋放後,需要處理取消擔保事宜。彭官建議分別代表律政司和劉的律師商討處理取消保釋的程序。
劉鐵民出生於菲律賓,為一名孤兒。他11歲來到香港,自19歲起露宿街頭,一直從事零散工。現時依靠非政府團體和教會組織的資助過活。劉是繼鄭錦滿、黃浩銘和黃之鋒後,因佔旺清場「刑事藐視法庭」罪名被判即時監禁的被告。
是咁的,摩摩開心 share 的是以下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用來跟佔派沾上邊:
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为什么引发了元朝的大崩溃?
Original 人神共奋  人神共奋  6天前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急剧下降?
1/5 治黄河“治”出的民变
公元1344年(元至正四年),黄河大决口,河南、山东数州县受灾。
虽然灾情严重,但在元代数十次黄河灾难中,也算不得什么。之所以它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是因为这次洪灾之后,忽然有官员提出“治理黄河”的提议,并引发了朝臣的争论。
赞成者认为:黄河大堤多年没有大修,年年有灾,产生了大量流民,这“以工代赈”正是历朝“管理流民”的做法。
反对者认为:正因为这几年年年有灾,老百姓已经怨声载道了,如果再把这些人聚在一起,“恐他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
也许是河患实在是拖不下去,最终还是最高层拍板:治河。
可是,这个元代历史上少有的造福于民的“仁政”,却真的送了这个王朝的命:
十五万治河民工聚集起来后,一种奇怪的氛围就出现了,在酝酿了几个月后,由一只刻着反标的独眼石人所引爆,拉开“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反对者虽然“冷血”,但却是真正了解民情的人,无数人聚在一起的情况,不管是“治黄河”,还是“赈灾”,都是对这个帝国最大的威胁。
2/5 赈灾也会“赈”出“民变”?
古代发生天灾,皇帝最紧张的不是死了多少人,而是会不会发生“民变”。
过去我们总结像明未农民起义这一类因为天灾引发的人祸,总是归结为“民不聊生”“地方政府隐瞒灾情加征苛捐杂税”“赈灾官员勾结贪污”,等等。实际上,很多“民变”就算是“赈灾到位”也难以避免。
帝国的农民正常的生存状态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社会关系也仅限于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这么小的规模,完全可以依赖基层的宗法、乡绅和保甲制度进行有效管理。
但天灾改变了一切,几个县、几个州、甚至几个省的灾民失去土地,如果不赈灾,必然外出逃荒,即形成了“流民”,成为帝国的不安定因素。
但就算赈灾,“流民”的问题虽可解决,却有另一个弊端:灾民们除了领救济粮之外,无所事事,很容易成为“幸民”,即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养懒汉”。
而且,为了便于发放粮食,同样需要一个县的几万人、十几万无所事事的人集中在几个地方,这同样威胁王朝的安全。
数量,即是正义。——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为什么“群体聚集”后很容易发生极端暴力事件?想要理解这一点,还要从现代心理学总结的“群体心理”的三大特点说起,即:
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心理和群体极化现象。
3/5 乌合之众
如果把一群素不相识的小孩子聚在一起,让他们自由活动,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他们必然分化为两类人:
少数孩子渴望表现自己,得到的关注越多,他们就越兴奋。为了争取别人的关注,他们会努力做一些控制他人行为的举动,比如大声说话、带头做游戏、定规则维持秩序,等等。
剩下的大部分孩子一开始有点恐惧把自己暴露在众人面前,所以并不喜欢出风头,接着他们会努力地观察周围人的表现,争取让自己的行为和他人取得一致,从而获取安全感。
这两类孩子长大后,就成了群体中的两类人,拥有两种不同的心态。
些跑步运动员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有一个和你势均力敌的对手,你会跑出比平时更好的成绩;很多打篮球的人,在座无虚席的场子打球,发挥得比一般的比赛好;有些人在“群体面试”时,可以表现出超强的“领导能力”。
这种因他人在场而表现更好的心理,就是“社会助长作用”。
还有一些人刚好相反,在群体中反而会减少努力:拔河比赛别看个个脸红脖子粗,其实至少有20%的人是“假装用力”;过去的人民公社,大部分人都在“混工分”;很多人在开会发言时,即使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也会附和会场上最主流的立场……
这种因为人多而放弃努力,放弃独立思考的心理,就是“社会懈怠心理”。
这两类截然相反的“群体心理”,一定会在一个群体中同时出现,并且“共生”,因为前者必须由后者唤起,后者也必须以前者为目标来保护自己。
设想一下,一次赈灾行动,一万人聚集在一个地方,每天定时领粮,无法自食其力,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权。这一万人必然迅速分化成上面两类人:
少数对“社会助长作用”敏感的人,往往天生有领袖气质,真是如鱼得水。他们开始主动寻找众人关心的话题。能吸引大家关注的话题,肯定都是“迎合大众恐惧”的坏消息:政府的救济粮不够用了、大小官员贪污多少多少了,等等。
几天下来,这些人自然成了“意见领袖”。
而其他人呢。这些人忽然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就像一个农村人忽然来到大城市一样,他们从来没有在大规模群体中生活的经验,周围各种信息都在刺激他们本来就很敏感的神经,“社会懈怠心理”就开始发挥作用。
其实他们未必相信“意见领袖”的话,但只要与己无害,有人挑头,当然是好事,自己安全地跟着喊几声:
“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这两类人相互需要,相互强化,一遇上合适的条件,比如赈灾粮真出了问题,就很容易演变成“群体心理”的第三种特征:“群体极化现象”。
4/5 造反了!造反了!
我们通常认为,群体是个体的平均值。比如一群人开会,有人主张一个冒险的方案,有人主张一个保守的方案,最终结果应该是两者中和,既不冒险,也不保守。
但实际情况却是:群体决策常常比个体决策更容易选择“冒险的方案”,这就是群体极化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群化极化”呢?因为群体决策中,个人不需要承担责任,意见领袖可以大胆地喊出最激进的口号,而“追随者”也愿意附和“最响的声音”。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当然,贴上胸毛说几句狠话,人人会做,可真的要造反,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每个人都要寻找安全感,哪怕是一种幻觉。
“意见领袖”被追随者的热情所迷惑,认为自己是安全的;而“追随者”们被“意见领袖”的恐吓和许诺所吸引,又从身边处于相同处境的人那里得到慰藉,也产生了“安全幻觉”。
“造反了!造反了!
“同去同去!”
而这一切,当初只不过是一群素不相识又无所事事的人,被迫呆在一起而已。
5/5 范仲淹的另类赈灾
公元1050年(北宋皇佑二年),浙江一带大饥荒,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在散发米粮赈灾的同时,做了两件非常出格的事,导致了他后来被监察官员以“不恤荒政,嬉游不节”的罪名弹劾。
范仲淹还做了哪两件事呢?
第一件事是在赈灾最紧急的关头,他鼓动杭州的众多佛寺拨出巨资,大兴土木工程,理由是“现在大家都没事干,人工便宜”。
第二件就更出格了,在救灾款本来就很紧张的情况下,他花费巨资举办一场“官民一心共渡难关▪赈灾龙舟大赛”,作为父母官,他还公然违反八项规定,“日出宴于湖上”,搞得民众纷纷围观,产生了极坏的印象。
面对弹劾,范仲淹毫无惧色,上疏一一反驳。因为他所做的,恰恰是破解“群体事件”的思路:
首先,不能让百姓长期无事可干,就算是赈灾,也不能长期让他们“不劳而获”,这是“就业”的重要性。哪怕是“赈灾”这种极紧迫的任务,也不能丢了“就业率”;
有人要说了,那开头的例子不就是“以工代赈”,为什么反而捅了大娄子呢?
因为其次,工程分布在各大寺庙,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群体聚集的风险;相反,元朝把十五万怒气冲天的人聚集在一起,真是作死;
再次,修建寺庙是第三方承建的民间工程,就算有纠纷,也不会引发政府与民众的对立;而“治河患”是官方一号工程,给了大大小小的官员贪污的机会,刚好成为“民变”的导火索;
还有最后一点,“龙舟大赛”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既有力地宣泄了受灾群众内心积蓄的负面情绪,又能强化“官民一心共渡难关”的大好政治局面。
相反,“治理黄河”这件本来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以元朝统治者的粗鄙无文,根本想不到要先进行“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宣传,反而加派2万士兵督工。这在一般老百姓看来,不就是强迫服劳役吗?
人都活不下去了,你还让我们干活?造反啦,造反啦……
同去同去!
群众没有真正渴求过真理……,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灭的,都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1. 灾民们除了领救济粮之外,无所事事,很容易成为“幸民”,即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养懒汉”。
古代的人都是為了馬屎撈的最底層而打拚,一旦遇上天災,「真・民不聊生」的時候,一大群無所事事的人眾集起來,的確容易生亂子。觀乎最貧窮的國家,大都是(性)教育制度不完善,缺乏物資,人浮於事無嘢做便唯有扑嘢...然後人口又繼續增加,加重貧窮情況...
但事情放在今日我城,即使綜援會養懶人,但服務早已電子化,不再會出現「領米糧」的民眾;反而,要策動佔派有青,能打動他們的就是馬屎撈的最高層,而且基本上佢地「唔使做」就已經有一班政客或者為生活唔敢出頭的中慘打賞捐款捐物資「接濟」佢地(當然也會惹來上文新聞的流浪漢),於是乎除了躲在帳篷裡扑嘢之外,打機燒烤打乒乓波玩音樂都可以消耗精力,所以聚了眾,也未必一定能生事的。要令他們生事,一來要有議題對政府(朝廷)的不滿,二來就要加強「族群歸屬感」,最佳的目標當然是學關二哥話齋「不與老卒為伍」的藍C也。記得以下呢幅圖嗎?
(圖片來源:舊文《佔中通識(二十三)之看圖釋歪理》)

2. 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心理和群体极化现象。
根據微信號的解釋,所謂「社會助長作用」,就係「有能力的人會走出來帶頭做領袖」。這個現象可以套用在三恥、雙惡、販民等組織。但在縮骨遮革命中後期,這個領袖模式就輕易被政府拆解(777獻的計?):就係只係搵雙惡做代表進行「大辯論」。魔術師總係覺得,政府係有意將雙惡「打造」成佔派的「意見領袖」,而令其他「小山寨」不服氣,以致「拆大台」,誰也不代表誰。
微信號也指出,所謂「社會懈怠心理」,就係「因為人多而放棄努力,放棄獨立思考的心理」,即係好似黃興桂成日話「老鬼踢波都係走埋人堆度」,等人唔覺自己有份落場。在縮骨遮革命早期,黃C佔派的確如此:君不見好多有青都係「自稱」有獨立思考,但當被問返其理念時,都係只能夠眼望上方,背一些基本台詞出來?其實,所以「自稱」有獨立思考,其實就只是人云亦云的遮醜布而已。然後,再到得革命後期,多咗那些類似上述新聞的閒雜人等參與,就更難保持「自稱」有獨立思考了。於是乎,取而代之的就是「誰也不代表誰」:係人都知談判無可能逐個個體咁談,所以「誰也不代表誰」的潛台詞,也就是「踢老鬼波」,將自己隱藏在人埋裡罷了。
3. 群体决策常常比个体决策更容易选择“冒险的方案”,这就是群体极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群化极化”呢?因为群体决策中,个人不需要承担责任,意见领袖可以大胆地喊出最激进的口号,而“追随者”也愿意附和“最响的声音”。
這跟轆死時學生愈激進愈大聲差唔多。唔敢提反對意見,附和領袖,這就叫做 Groupthink。
4. “意见领袖”被追随者的热情所迷惑,认为自己是安全的;而“追随者”们被“意见领袖”的恐吓和许诺所吸引,又从身边处于相同处境的人那里得到慰藉,也产生了“安全幻觉”。
哈哈!所以戴當家成日都以為特衰政府會以較輕的罪名控告自己;而班有青更錯信了「政府只會拉有頭有臉的人」呢句老點的說話。
5. 修建寺庙是第三方承建的民间工程,就算有纠纷,也不会引发政府与民众的对立...“龙舟大赛”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既有力地宣泄了受灾群众内心积蓄的负面情绪,又能强化“官民一心共渡难关”的大好政治局面。
民情報告都有話搞蕭芳芳陳寶珠式的「青年舞會」俾班有青宣洩精力,不過太老土無人 uy 啫!其實唔搞舞會,搞電競比賽咪仲好!鼓勵私人企業參與,又可以少咗拎政府 funding 呢個容易出事的口實,無藉口俾人插了。
***
伸延閱讀:
佔中通識(二十三)之看圖釋歪理
莫道石人一隻眼
劉鐵民佔旺藐視法庭刑期上訴得直 更新:2018/12/27 12:02

二零一四年佔領運動旺角清場期間,一名七十三歲老翁違反禁制令,刑事藐視法庭罪成,被判囚四個月,他就刑期提出上訴得直,即時獲釋。
獲准保釋的劉鐵民沒有到法院聽取判決,他早前經審訊後被裁定違反禁制令,阻礙警方和執達吏在旺角清場,刑事藐視法庭罪成,被判囚四個月,他不服刑期提出上訴,要求改判緩刑。
原審法官陳慶偉認為,劉鐵民深入而廣泛參與佔旺,他站在高台上展示標語,並協助主辦單位移除高台,站在警方防線前,直至被捕。但上訴庭認為原審法官對移除高台推論過多,劉鐵民與另一被告翁耀聲角色相差不多,亦不是策劃佔領運動的人,但刑罰卻重很多,因此裁定他刑期上訴得直,即時獲釋。

6 則留言:

  1. [治黄河“治”出的民变]這段文字十分有趣,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2. //要令他們生事,一來要有議題對政府(朝廷)的不滿,二來就要加強「族群歸屬感」

    所以現代版的“聚眾”,就是先在網絡上用議題(最好是馬屎撈的最高層)凝聚“圍爐取暖”效果,然後用老K光頭韓所言,伺機將“空軍變陸軍”;當然光頭韓名句“高雄又老又窮”,主打的是馬屎撈的最低層,前提是必須最底層需求要足夠長時間得不到滿足;至於“足夠長”要幾長並無定論,但高雄肯定是一個real life example: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8%B2%A1%E7%B6%93/%E9%9F%93%E5%9C%8B%E7%91%9C%E6%95%88%E6%87%89%E7%9A%84%E5%95%9F%E7%A4%BA-147265

    “一,究竟經濟要差到哪一地步,人民才會為了「拼經濟」而放棄其政治信仰。二,究竟要等上多久,其政治信仰才會被經濟衰敗而打得破滅。這兩條問題的答案是:其實這需要很壞的狀況和很長久的時間。”

    04年時流傳住“肚子扁扁,仍要選阿扁”,要到18年才能綠地變藍天。即是“足夠長”起碼超過十年。

    //觀乎最貧窮的國家,大都是(性)教育制度不完善,缺乏物資,人浮於事無嘢做便唯有扑嘢...然後人口又繼續增加,加重貧窮情況..

    除了不懂避孕外,亦因為醫療落後,父母都會盡量多生以求低存活下有死剩種...但結果反而是惡性循環。

    //「老鬼踢波都係走埋人堆度」

    細個睇波,有同場老坑球迷話“譚兆偉識特異功能”--隱身

    //這跟轆死時學生愈激進愈大聲差唔多

    反國教時“除了撤回其他無得傾”亦同此理。

    //鼓勵私人企業參與,又可以少咗拎政府 funding 呢個容易出事的口實,無藉口俾人插了

    近來的南豐紗廠活化是好例子。

    回覆刪除
    回覆
    1. //肚子扁扁,仍要選阿扁

      同「寧要核子, 不要褲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XD

      //“足夠長”起碼超過十年。

      即係肚子扁了十年,都未至於「民不聊生」也.
      又, 人民的肚土扁, 阿扁的肚子卻是漲到連襪都着唔到呢!

      //父母都會盡量多生以求低存活下有死剩種

      其實同啲魚播種一樣, 萬千魚春都係預咗俾大魚吃掉的.

      //細個睇波,有同場老坑球迷話“譚兆偉識特異功能”--隱身

      我聽(以前何靜江在巷台講波)譚兆偉踢泳都唔算細咯...

      //近來的南豐紗廠活化是好例子。

      真係摩摩唔講都唔知, 唔怪得我早前返工搭車經過時,成間嘢唔同咗喇! 希望佢做得住, sustainable 就好嘞!

      【荃灣好去處】南豐紗廠12月7日正式開幕!率先睇新店+環境+打卡位!

      刪除
    2. //又, 人民的肚土扁, 阿扁的肚子卻是漲到連襪都着唔到呢!

      我最記得當年佢舉高塔孖葉的雙手想製造悲情,結果個個剩係睇到佢個雙下巴: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081112/11836922

      //我聽(以前何靜江在巷台講波)譚兆偉踢泳都唔算細咯...

      Diu,俾我扮下後生得唔得...

      刪除
    3. //雙下巴

      阿扁呢隻唔似係雙下巴. 睇佢兩邊酒窩位係凹陷的, 反而有啲耳後見腮, 主佔有慾強. 下巴位其實係唔係咁多肉, 而係皮包骨, 啲皮打哂摺造成「有肉地」的假象. 下巴無肉亦主晚年健康欠佳.

      //俾我扮下後生得唔得

      嘻, 都係同《天若有情》差唔多年代啫 X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