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摩摩來稿:小計新冠疫情帶來的「額外死亡人數」

難得客席主持摩摩行使「大智慧」,來稿拋磚引玉討論究竟因為「身棺」「死多咗幾多人」,以數字講好「新冠死亡故事」,真箇蓬蓽生輝也。

小計新冠疫情帶來的「額外死亡人數」(魔按1)

by 摩連奴

前言

新冠疫情持續3年,相關死亡人數備受關注,但統計方法一直衆説紛紜,究竟是「die with」還是「die for(魔按2)」尤其引起爭議。筆者認爲最可靠的方法是「額外死亡人數」—即是相對疫情發生前,大流行後引起的額外死亡統計。香港已隨世界大趨勢逐漸全面復常,亦是時候以此點算死亡人數,作爲疫情小結。

方法

香港真正大爆發發生於去年(2022年)2至4月期間,故本文會先以香港由2010年至去年上半年死亡人數數據作統計,並與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提供數據比較。

注:由於官方發佈之20及21年之新冠死亡人數分別為181(集中於7、8月及11、12月)及32(集中於1、2月)人,相對年均死亡4至5萬人屬微不足道,故假設此兩年新冠引發之死亡可吸納於正常波動範圍之内。

原始數據

根據政府統計處歷年發佈之香港統計月刊,10年至22年上半年每月之總死亡人數如下:

(註:22年12月數據於今年2月中才公佈,故從略。)

用圖表表示:

圖表之所有灰綫為10至21年的每月死亡人數,紅色粗綫則為22年。22年疫情大爆發於2月中開始,傳播高峰於2月底3月初,而死亡高峰於3月初開始,與圖表顯示3及4月比較過往十二年有明顯額外死亡吻合;但較意外是,5及6月疫情減退、官方新冠死亡數字偏低(69及23人),但此兩月之總死亡人數仍比過往偏高。

總死亡人數逐年趨勢

以下圖表為10至22年,每年3至6月之總死亡人數(橙點為22年):

撇除22年,10至21年呈綫性增加之勢,此應爲人口老化下的正常現象;圖中黑綫為10至21年數字的趨勢綫,同時顯示其方程式。

額外死亡人數之計算

那,究竟22年之額外死亡人數是多少呢?

先用趨勢綫方程式為定錨,並計算10至21年每年實際數據與趨勢綫數值的比例差:

再以此十二組數據,並假設比例差分佈為Normal Distribution,計算各Confidence Level範圍:

若取99.999% confidence level, 10至21年的“可信趨勢範圍”在此兩條方程式之間:

y=(1+0.0424)(232.12x-451971)=241.96x-471134

y=(1-0.0424)(232.12x-451971)=222.28x-432807

將2022代入x,就可得出此“可信趨勢範圍”對2022年3至6月的總死亡人數預測:上下限為(18103, 16630);而實際總死亡人數為28232,所以因新冠引起的額外死亡人數範圍為(28232 – 18103) = 10129至(28232 – 16630) = 11602 之間。

而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佈的2022年上半年新冠死亡人數為:

疑點及估計

將各項數據比較後的疑點:

  • 香港每月都有三四千人死亡,官方公佈22年2月新冠死亡人數為539,已是正常死亡人數的一成以上,但該月總死亡人數為4462,不單比20和21年少,甚至比更久遠的14年少,無明顯的額外死亡
  • 官方公佈的22年5及6月的死亡人數偏低,但兩月總死亡人數卻明顯比過往十二年多。

估計原因為

  • 香港官方對新冠死亡定義是偏向”die with“:
    • 死前28日曾確診新冠,或
    • 死後遺體驗出新冠病毒。
  • 2月的新冠死者,多是本身健康欠佳時日無多,只是離世前曾確診但死因與病毒/疫情無關(魔按3)
  • 5及6月的額外死者,死因可能與以下有關:
    • 28日前曾確診新冠,雖然已經痊愈但健康已因染疫惡化,延後到5至6月死亡
    • 2月中開始的醫療擠兌,影響很多長期病患者的治療,不論有無感染新冠都導致健康惡化,並延後到5至6月死亡
  • 以上2、5及6月的情況同樣發生在3至4月的死者身上,只是3至4月為重症及死亡高峰而更難分類。

小結

社會有部分人質疑官方對新冠死亡定義過嚴(魔按4),但本文對額外死亡的計算,得出數字與官方新冠死亡數字頗接近,故22年上半年有過萬人因新冠而死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畢竟除直接染疫身亡外,大流行造成醫療擠兌影響非感染者健康也是另一社會成本。

後續

因爲22年12月的總死亡人數要到今年2月中才發佈,到時會再分析22年下半年的數據;同時會將香港與其他地方的數據比較。

****

參考資料:

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月刊

HKU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ovid-19 Realtime Dashboard

Standard Deviation Calculator

梁栢賢指「死前28日染疫」標準無科學理據

***

魔按1:本文標題為魔術師所加。

魔按2:應為「die of」。

魔按3:如果係「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某些廢老可能根本已經「時辰到」,不是「die with COVID」就是「die of」另一些疾病,只是死因不同而已。所以這類人的死亡不會提高「額外死亡數字」,也就是說「額外死亡數字」只會計「不應死但死了」的人數。

魔按4:坊間應該係指官方對新冠死亡定義過「鬆」,大包圍有殺錯無放過,不會有漏網之魚,甚至算進一些不應算入去的個案,進而煲大個 excessive deaths 數字(例如帶住病毒跳樓死都當成係新冠死亡個案),即係 confidence interval 寬/p-value 細。相反,confidence interval 窄/p-value 大,即是算得進去的個案都唔會點錯,但就有可能會遺漏了 positive cases,此方為「嚴格」。

14 則留言:

  1. 額外死亡人數.....
    或者係因為正苦防疫過度被"迫死"
    要抝總會有得抝
    --Dogdogchi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年前(咁就一年啦)最大問題是用原始毒株和D仔的強力圍堵方式(動態清零?)應付O仔,結果不論輕重症塞爆醫院造成醫療擠兌,令重症者容易失救外,亦分薄其他病症患者的醫療資源;加埋當時接種率欠佳亦令更多中招者得重症,雪上加霜。

      刪除
    2. //或者係因為正苦防疫過度被"迫死"

      我見到依家仲有啲人手腳戴哂套咁行出街,覺得似係有班人被逼到發瘋就真。

      //不論輕重症塞爆醫院造成醫療擠兌,令重症者容易失救外,亦分薄其他病症患者的醫療資源

      D仔嚴防行之有效,公墓園心態都係以不變應萬變;面對O仔要由嚴防轉到輕症可居家隔離,學老竉物話齋「心理關口好難打破」。

      刪除
    3. //我見到依家仲有啲人手腳戴哂套咁行出街

      過年前我仲見到有人戴兩個口罩、去年十月時聽過有廢老閙點解甘多人去日本--“明知呢個係瘟疫仲帶啲毒返黎”...

      日本有1.7%人因爲疫情而有外出/社交恐懼症,即使政策復常都終日神經兮兮...可惜我揾唔返個報導來源。

      刪除
    4. //即使政策復常都終日神經兮兮...

      可能當事人本來就已經係壓力大神經衰弱,再搞封城、社交距離措施,忍受唔到孤獨就引發情緒病,改變唔到人地,只能自己「做到最好」。

      刪除
  2. 感謝賞識並留名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另外excessive death呢樣野唔係我發明,鬼佬好早已提出呢個concept,即使對疫情衰到「唔提就當戰勝」的美帝,CDC反而有詳盡數據和methodology:

      https://www.cdc.gov/nchs/nvss/vsrr/covid19/excess_deaths.htm

      後續篇時我試下睇唔睇得明佢點計。

      刪除
    2. 其實根據病毒變種發展,與及疫苗接種率、口服藥投產等發展,正苦一直無改變過對「新冠死亡」定義的誤差應該愈來愈大(即是將不是新冠死的當成是新冠死,Type II error, false negative),直至疫情後期,正苦對「新冠死亡」定義失效才是「正常」。現在同一套 model 可以全期通用,反而證實了定義寬鬆的的講法。

      刪除
  3. 感謝摩連奴兄以科學態度及統計學分析新冠死亡數字。在充斥「KOL」及被政治取態蒙蔽兩眼的網民之世界中,這些分析確有必要。期待續篇。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的,我倒想知道隨疫情變種,或感染人數短時間內大幅上升,是否有需要將「die of」的定義收窄。極端例子是,我城 Day 0 中招人數是0,Day 28 「楊過」人數是700萬,如果仲用「28內感染的就當成是 die of COVID」,咁豈不是所有死亡個案不論係意外抑或是其他疾病都是 die of COVID? 呢個比喻某程度上適用於長期動態清零,到忽然間大開放的內地情況。

      刪除
  4. 政府公務新冠死人數同額外死亡數咁接近有啲詭異,照計政府數入面有好多應死但原本唔係死喺新冠嘅人,但照而家數睇,咪就係就算冇新冠,22年頭死嘅人都會多咗,呢班人點解死先係一個問題,例如醫療資源受擠壓而短缺。

    回覆刪除
    回覆
    1. //醫療資源受擠壓而短缺

      醫療資源「一向」都唔夠,唔會忽然之間變咗 excessive deaths。即使無新冠,死亡人數依然係向上,人口老化是其中一個可能性。

      刪除
  5. 今天剛出版了2023年2月號的《香港統計月刊》,公佈22年12月香港總死亡人數為4349,全年死亡人數為61557,上半年37107、下半年24450。

    經過文中“趨勢綫上下限99.999%置信度”方法計算,用全年、上半年和下半年10至21年的趨勢綫:

    全年額外死亡人數為10064+/-1169;
    上半年額外死亡人數為10612+/-1128;
    下半年死亡人數在置信範圍之内,即是無額外死亡(!)

    結論:
    - 文中三至六月的額外死亡人數10865+/-736,和上半年數字接近,證明額外死亡都集中在此數個月之内;
    - 全年額外死亡人數比上半年少,下半年甚至無額外死亡,似乎佐證“O仔主力殺最脆弱一批人,之後群體免疫形成可以共存”一說成立,尤其下半年的防疫措施越加放鬆...當然接種率大幅提高部分offset了放鬆防疫措施帶來的影響。
    - 下半年的“名義上新冠死者”數字達2255人,但竟然無額外死亡,證明真正die of covid者不多,有都被吸納在誤差範圍之内。

    以上只是小結(所以詳細算式和圖表從略),會待下個月更多其他地方最新數據出爐後一并和香港比較再發詳細報告...其中一個不起眼但垂手可得的數據可以為一個舉世爭論不休的“秘密”推論結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全年額外死亡人數比上半年少,下半年甚至無額外死亡

      都可以話係呢班人都係體弱多病者,唔係因O仔死都會因為其他原因死,所以就沒有「額外」死亡囉。

      //其中一個不起眼但垂手可得的數據可以為一個舉世爭論不休的“秘密”推論結果😉。

      「因為一個原因XXX」真係好鬼KOL 標題黨 mode XD

      刪除